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太祖实录》对元朝的客观正面评价

《明太祖实录》对元朝的客观正面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976 更新时间:2023/12/8 18:06:50

[摘要]:《明太祖实录》对元朝的客观正面评价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吗?通过长达百年的侵略,蒙古人杀害中国人达7000万之众,以南宋灭亡,蒙古终于入主中原。这是个老问题,立场不一样的人,观点就不一样。如,中国人认为,元朝人分...通过。如何评价元朝?是中国的王朝还是中国古代被灭国的殖民地?以我看来,觉得亡国是从物质,精神上抹掉一个地方文明的印记。比如秦灭蜀,古蜀国千年的文明传承被完全抹去。再比如亚述对古巴比伦的战争,巴比伦文明可以说一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朝生活了40年,在他23岁之前,元朝天下太平,在他23-40岁,天下群雄并起,他对于元朝的繁华以及后期一步步走向没落都有着亲身体会。朱元璋生于1328年农历九月,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死后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画像官方版本

朱元璋画像民间版本

朱元璋对元朝的客观正面评价:

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据有中国,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辅弼之臣,率皆贤达,进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观。————《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曩者,天弃金、宋,历数在殿下祖宗,故以鞑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国与民为主,传及百年,至于殿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殿下是朱元璋对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又称元顺帝)的称呼】

如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古者帝王混一,止乎中原,四夷不治,惟殿下之祖宗,四海内外,殊方异类,尽为土强,亘古所无。————《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殿下是朱元璋对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又称元顺帝)的称呼】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节选自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建国称帝的即位诏书)

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二

昔元起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其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二

朕思三代及汉、唐、宋历年多者,皆其祖宗仁厚,结于人心,植本深固,人不能忘故也。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但其子孙能持仁厚之心,守而不替,社稷之福也。————《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朝廷之间,以礼为主,人之有礼,如衣之有章。朕闻元世祖命伯颜、阿术二人平江南,班师之日,世祖遣儒臣许衡赍酒郊迎之,两人推让,莫肯先饮,伯颜曰‘阿术之功当先酌’,阿术曰‘伯颜之功当先酌’,相让者久之,衡叹曰‘贤矣哉,古有拔剑击柱而争功者,视此何如?’今观卿等,虽出身行阵而进退周旋,不失礼度,朕为之喜,卿等能始终如此,何患后世无称道之者?————《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八

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

曩者,君之祖宗起自北方,奄有中土,兵强事举,华夷咸服。————《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一【君是朱元璋对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又称元顺帝)的称呼】

朕本布衣,昔在田里,赖承平之乐。————《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

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自古天生圣人,主宰天下,立法创制,以安生民。三代、汉、唐之君,姑置不言,且以近代论之。若宋创业之君能行善政,其民乐生,故天佑之,厥后子孙微弱,疆土日削,故天命尔元世祖代之。————《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洪武三年(1370年)冬十月某日,朝退,雨有二内使乾靴行雨中。上见,召责之曰:“靴虽微,皆出民力,民之为此,非旦夕可成,汝何不爱惜,乃暴殄如此?”命左右杖之,因谓侍臣曰:“尝闻元世祖初年见侍臣有著花靴者,责之曰:‘汝将完好之皮为此,岂不废物劳人?’此意诚佳,大抵为人尝历艰难,则自然节俭,若习见富贵,未有不侈靡者也。”因敕百官自今入朝,遇雨雪,皆许服雨衣。————《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七

洪武三年十二月儒士严礼等上书言治道。上退朝,御西阁,因览礼所上书,谓侍臣曰:“汝等知古今,达事变,且言元氏之得天下与所以失之之故。”

或言世祖君贤臣忠以得之,后世君暗臣谀以失之;或言世祖能用贤而得之,后世不能用贤而失之;或言世祖好节俭而得之,后世尚奢侈而失之。

上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

伯颜之有祠堂,因其初入临安,市不易肆,有德于民,故庙食焉。————《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

昔在赵宋,君主天下,立纲陈纪,黎庶奠安,逮至末年,权纲解纽,故元太祖兴于朔方,世祖入统中国,此皆天道,非人力所能强为也。————《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六

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在历代帝王庙给元世祖的祝文节选)

上谓侍臣曰:“澹泊可以餋心,俭素可以餋德。纵欲败度,奢侈移性,故奇技、哇淫、游幸、畋猎皆役心损德之具,是以高台深池,庸主攸亡,卑宫陋室,圣主攸兴。朕观元世祖在位躬行俭朴,遂成一统之业,至庚申帝骄淫奢侈,饫粱肉于犬豕,致怨怒于神人,逸豫未终,败亡随至,此近代之事,可为明鉴。朕常以此训,诸子使知所警戒,则可长保国家矣。”————《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

元世祖君主中国,时有恩及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二

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上谕皇太子、诸王曰:“人君之有天下者,当法天之德也,天之德刚健中正,故运行不息,人君体天之德,孜孜不倦,则庶事日修,若怠惰侈肆,则政衰教弛,亏损天德,而欲长保天位者,未之有也。昔元世祖东征西讨,混一华夏,是能勤于政事,至顺帝偷惰荒淫,天厌人离,遂至丧灭。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尔等当克勤克慎,他日庶可永保基业。”————《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八

皇天眷佑,惟一视之,故受天命为天下大君者,上奉天道,一视同仁,使巨细诸国,殊方异类之民,咸跻乎仁寿,而友邦远国顺天事大,以保国安民,皇天监之,亦克昌焉。曩者,我中国宋君奢纵怠荒,奸臣乱政,天监否德,於是命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静,七十余年。————《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十二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皇明经世文编》卷五,敕建历代帝王庙裨【历代帝王庙】

元之有国,肇基朔漠。虽其兵制简略,然自太祖、太宗,灭夏剪金,霆轰风飞,奄有中土,兵力可谓雄劲者矣。及世祖即位,平川蜀,下荆襄,继命大将帅师渡江,尽取南宋之地,天下遂定于一,岂非盛哉!————明朝官修《元史》卷九十八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元史》成。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等奉表进,表曰:

“纪一代以为书,史法相沿于迁、固。考前王之成宪,周家有监于夏、殷,盖因已往之废兴,用作将来之法戒。惟元氏之有国,本朔漠以造家,事兵戈而争强,并部落者十世,逐水草而为食,擅雄长于一隅。逮至成吉思之时,聚会斡难河之上,方尊位号,始定教条,既近取于乃蛮,复远攻于回纥,渡黄河以蹴西夏,逾居庸以瞰中原,太宗继之而金源为墟,世祖承之而宋箓遂讫。立纲陈纪,用夏变夷,肆宏远之规模,成混一之基业。爰及成仁之主,见称愿治之君。唯祖训之式遵,思孙谋之是遗,自兹以降,亦号隆平。丰亨豫大之言,一唱于天历之世;离析涣奔之祸,驯致于至正之朝。……”上览之,诏誊写刊行。————《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四

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乙酉,建历代帝王庙于京师。礼部奏定其制:“宜略如宗庙,同堂异室,为正殿五间,以为五室,中一室以居三皇,东一室以居五帝,西一室以居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以居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以居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从之。————《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四

洪武六年(1373年)十一月癸丑,命建历代帝王庙于中立府皇城西,仍命于北平立元世祖庙。————《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

洪武七年(1374年)春正月礼部尚书牛谅进历代帝王像凡十七。上曰:“伏羲、神农之时,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以冕服,余皆衮冕。”仍命塑为坐像,皆高五尺九寸五分,正殿五间,中一间伏羲、神农、黄帝,东一间少昊颛顼、高辛、唐、虞舜,西一间夏禹、商汤、周武王,又东一间汉高祖、光武、隋文帝,又西一间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七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甲午朔,上(明太祖朱元璋)躬祀历代帝王于新庙。自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为五室,每室各用牛、羊、豕各一,祝一,每位用笾、豆各十,簠、簋、登、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白色,共设酒尊五于殿之西阶,又设酒尊三于殿之东阶。礼毕。祝文:

【三皇,五帝,三王,汉高祖、光武、隋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的祝文此处省略,只节选对元世祖的祝文】

祝文:元世祖曰:

“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传及后世不遵前训,怠政致乱,天下云扰,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农民,遭时多艰,悯烝黎于涂炭,建义聚兵,图以保全生灵,初无黄屋左纛之意,岂期天佑人助,来归者众,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师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继承正统,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择人禅授,汤武用兵征伐,因时制宜,其理昭然。神灵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者,乃于京师肇新庙宇,列序圣像,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礼奠之初,谨奉牲醴致祭,伏惟神鉴。尚享!”————《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历代帝王。初,历代帝王庙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旧,最东一室则汉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则宋太祖、元世祖,从祀名臣凡四坛,东庑第一坛九人,风后皋陶、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虎、张良、曹参,西庑第一坛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东庑第二坛十人,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李晟、潘羙、岳飞、木华黎、博尔忽、伯颜,西庑第二坛九人,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张浚、博尔术、赤老温。————《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明太祖朱元璋对元末坚守安庆的名臣余阙(1303-1358年)和坚守江州的名臣李黼(1298-1352年)的高度评价:

吴元年(1367年)冬十月,上敕礼官曰:“自古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若元右丞余阙守安庆屹然,当南北之冲,援绝力穷,举家皆死节义凛然;又如江州总管李黼身守孤城,力抗强敌,临难死义,与阙同辙。自昔忠臣义士,必见褒崇于后代,盖以励风教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祀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后对元朝的的暧昧态度: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察罕势盛,朱元璋立即准备与之通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各路反元队伍势力渐强,若归顺元军不利于己,所以暂时未予答复。朱元璋这段话却明确地道出了他的打击矛头乃是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反元义军。

辛丑年(1361年)八月己卯朔,遣使至汴梁,与元将察罕帖木儿通好。时察罕帖木儿用兵山东,招降东平田豊、乐安俞宝等,其势颇盛。上谓左右曰:“察罕帖木儿虽假义师,图恢复,乃与孛罗帖木儿兵争不解,屡格君命,此岂忠臣之为乎?夫忠臣,先国家之急而已私,讐顾所重,在此不在彼也。又闻其好名,如田豊为人倾侧,察罕待以腹心,则昧于知人矣。古之名将,识察几微,智谋宏远,使人不可测度。察罕岂知此乎?吾今遣人往与通好,观其所处,何如?”然后议焉。————《明太祖实录》卷九

壬寅年(1362年)六月戊寅,元中书平章察罕帖木儿遣使致书于上。上谓左右曰:“予观察罕书辞婉而媚,是欲啖我,我,岂可以甘言诱哉?况徒以书来,而不返我使者,其情伪可见。吾观天下事势,若天未厌元,而彼之所为有以厌服人心,则事未可知。今其所为,违天背理,岂能有成?且人谋不如天从,天与人,人不得违;人贪天,天必不与。我之所行,一听于天耳。夫天下犹器也,众人争之必裂,一人持之则完。今张士诚据浙西,陈友谅据江汉,方国珍、陈友定又梗于东南,天下纷纷,未有定日。予方有事之秋,未暇与较,姑置不答。”————《明太祖实录》卷十一

朱元璋解释为什么要起兵推翻元朝,主要是因为元朝末年君昏臣庸,朝政腐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朝不能平定,朱元璋起兵是为了平定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

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

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忽至,误入其中。”(《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

在《皇陵碑》中,明太祖朱元璋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那些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

明太祖朱元璋在讲述自己不得已参加起义军时还郑重说道:“朕本元民,天下之乱,实非朕始。”(节选自(明)吕毖撰《明朝小史》,卷一洪武纪《封元后诏》)

他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初本数人,其余愚者闻此风而思为之,合共谋倡乱。是等之家,吾亲自睹”(《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二》)

洪武二年冬十月,遣使致书元主(元惠宗,又称元顺帝)曰:“朕本布衣,昔在田里,赖承平之乐,忽妖人倡乱,海内鼎沸,当是时出师者将非不勇,兵非不众,城廓非不坚,器械非不利,终无成功,妖人愈炽,遂致豪杰并起,此天运昭然,不言可见。朕因群雄扰攘,不能自宁,由是为众推戴,乘时渡江,抚建业之民,待天下之清,奈何君不能控御,致将帅各怀不轨,外为元臣,内实自谋,靡有戡定祸乱以安生民者。朕静观群雄割据,荼毒生灵,于心不忍,乃亲率诸将,西平湖湘汉沔,南取交广东,定吴越,八闽、两江,皆入版图。方欲息兵,以观君之为计,而君之将臣曰张、曰李、曰王,三人者,不为国谋,分据秦晋,互相雠杀,民遭涂炭。朕乃命大将军自前岁出师,由齐鲁,经河洛,次及燕城,我师未至,君已弃宗社而去。……”————《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

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庚申之君,荒淫昏弱,纪纲大败,由是豪杰并起,海内瓜分,虽元兵四出,无救于乱,此天意也。然倡乱之徒,首祸天下,谋夺土疆,欲为王伯,观其所行,不合于礼,故皆灭亡,亦天意也。朕当是时年二十有四,盘桓避难,终不宁居,遂托身行伍,驱驰三年,睹群雄无成,徒扰生民,乃率众渡江,训将练兵,奉天征讨,于今十有六年,削平强暴,混一天下。————《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庚申之君指的是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因为他生于庚申年(1320年)】

当元之季,君宴安于上,臣跋扈于下,国用不经,征歛日促,水旱灾荒,频年不绝,天怒人怨,盗贼蠭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宇。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向使元君克畏天命,不自逸豫,其臣各尽乃职,罔敢骄横,天下豪杰,曷得乘隙而起?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至妥欢帖木儿为君,荒淫昏懦,不思政理,不恤民艰,故奸凶并起,天下大乱,生民无主。朕时不忍荼毒,于是起兵救民,豪杰之慕义者相率来归,剪暴除残,平定四海,乃推戴朕为皇帝,国号大明,此天佑朕躬,故成功之速若是也。————《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自脱欢帖木儿皇帝即位,政出权臣,法度废弛,是以上天降乱,民坠涂炭,草野间豪杰因而并起。朕时在淮甸,见生民靡宁,乃与乡党、豪杰紏合士马,不四五年,群雄悉定,故元番将降附者接踵而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妥欢帖木儿,脱欢帖木儿是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又称元顺帝)的名字的音译,所以写法有区别】

至於后嗣(元惠宗)不修国政,大臣非人,纪纲尽弛,致使在野者强凌弱,众暴寡,民生嗟怨,上达于天,简在帝心,以**新民。朕当大命,躬握乾符,以主黔黎,凡诸乱雄擅声教,违朕命者兵偃之,顺朕命者抚存之,是以华夏奠安。————《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十二

岁甲申(1344年),上年十七。值四方旱蝗,民饥。疾疠大起。四月六日乙丑,仁祖崩。九日戊辰,皇长兄薨。二十二日辛巳,太后崩。上连遭三丧,又值岁歉,与仲兄极力营葬事。既葬,念仁祖、太后常许从释氏,乃谋于仲兄。以九月入皇觉寺。仅五十日,寺僧以食不给,散遣其徒游四方。----------《明太祖实录》卷一

元朝后期,从1333年到1368年,全国基本上每年都有几个地区遭受水旱灾害,这下自然灾害导致当地发生饥荒,但都不是全国性的。此外,14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瘟疫。具体可以参见《元史》卷五十一。

《明太祖实录》并没有记载朱元璋父母和大哥是死于瘟疫还是死于饥荒。但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来看,“值四方旱蝗,民饥。疾疠大起。”朱元璋父母和大哥因为瘟疫而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朱元璋和他的另外两个哥哥都活了下来,然后“上连遭三丧,又值岁歉”,“以九月入皇觉寺。”

连续30多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以及14世纪四五十年代极为严重的瘟疫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元朝政府要花大量钱财进行赈济。自然灾害使众多的百姓背井离乡、陷于贫困,酿成了14世纪50年代破坏全国的起义运动。

元朝的灭亡当然不会是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元朝后期君昏臣庸,朝政腐败,这是主要原因。但是30多年的天灾也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太祖实录卷三十八

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率众渡江保民图治令十有五年矣荷天眷佑西取陈友谅以安荆楚东缚张士诚以平三吴遂至八闽直抵交广以极于海悉皆戡定【重念中国本我华夏之君所主岂意胡人入据已及百年天厌昏淫】群雄并起以致兵戈纷争生民涂炭是用命将北征兵渡大河齐鲁之民欢然来迎馈粮给军不辞千里朕思其民当元之末疲于供给今既效顺何忍复劳

太祖实录卷四十一

朕本淮右布衣不忍坐视因【人心之所向】遂仗【义】兴兵

太祖实录卷七十五

朕本淮右布衣遭时抢攘不能宁居遂仗剑而起壮士从之者虽千万人于是渡保江左以观天下之变【睹群雄无治世之才苍生有云霓之望乃命将出师数年之间刬削群雄遂平元都中原底定四海为一岂非天意厌乱人心思治太平之期在今日乎】

关于“《明太祖实录》对元朝的客观正面评价”的问题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吗?

通过长达百年的侵略,蒙古人杀害中国人达7000万之众,以南宋灭亡,蒙古终于入主中原。这是个老问题,立场不一样的人,观点就不一样。如,中国人认为,元朝人分...通过。

如何评价元朝?是中国的王朝还是中国古代被灭国的殖民地?

以我看来,觉得亡国是从物质,精神上抹掉一个地方文明的印记。比如秦灭蜀,古蜀国千年的文明传承被完全抹去。再比如亚述对古巴比伦的战争,巴比伦文明可以说一点。

朱元璋为什么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因为朱元璋对元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一、朱元璋特别善待元朝的遗族皇亲。元顺帝北逃,明军追击,俘虏了元朝皇子一行众人。大臣们原计划想在南京举行一个盛大的。

为什么明太祖能充分肯定元朝地功绩,而今之文人却要拼命否定清朝?

该题题主使用了两个形容词一一充‬分‬、‬拼命。‬结‬合‬历史资料分析,‬朱‬元‬璋‬只是由‬宋‬濂‬主‬编‬了‬《‬元‬史‬》‬,‬而且质量也‬不‬尽。

用唯物史观评价朱元璋?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亲近百姓,严惩贪官污吏,改革官制,废除丞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如《大诰》、《皇明祖训》、《大明律》等。其政...朱。

蒙古国是怎样评价元朝的?

元朝对于蒙古国人而言情节也是特别深,毕竟这也是蒙古史上唯一在中原建立的大统一王朝,而且是终极的大帝国,是完全由游牧民族驾临到农耕文明的王朝,也是第一次...

如何正确的评价朱元璋?

开局一个碗,其他全靠打历代开国皇帝,没有比朱元璋出身更低微,起步更艰难的了出身贫困,又遇到蝗灾,家破人亡,只剩下兄弟二人,连给死去的家人买棺材的钱...这真。

元朝的汉人比南人,哪方面的待遇好?

元朝四等人制度,在明朝编撰的元史里是没有的,《元史》、《明太祖实录》以及朱元璋等反元势力也均从未提及“四等人制”。四等人最早是清末的屠寄提出的的。相。

易中天对朱元璋的评价?

文化名流易中天写《中华史》,直接批驳明代,痛斥明太祖朱元璋,不过就是剿袭旧说罢了。他由此被一些不学无术的明粉喷得体无完肤,人身攻击到不堪入目,而这实在。

为什么说朱元璋得国最正?

说朱元璋得国最正的意思,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含义是指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手段,另一个含义指的是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意义。先说第一个含义。朱元璋取天。

标签: 元朝朱元璋蒙古

更多文章

  • 颜真卿曾统帅20万大军平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唐,潼关,避暑山庄

    [摘要]:颜真卿曾统帅20万大军平乱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这是真的吗?颜真卿曾曾统帅20万大军平乱?-小红薯FF3ABD75...颜真卿曾曾统帅20万大军平乱?共1个回答写回答生活爱好数码农牧宠物美妆美食旅游汽车法律金融游戏母婴健康运动教育匿名用户颜真卿趁机说服。颜真卿故事简短?颜真卿的故事有:1、

  • 大V和忠粉,李白和杜甫的“不平等”交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多为,有什么,王羲之

    [摘要]:大V和忠粉,李白和杜甫的“不平等”交往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古人有什么奇葩的类似“追星”的事件?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浣溪沙-苏轼。说的是苏轼下乡巡视时,村姑少妇...古代崇拜诗人和现代追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明末清初王铎书法《千秋馆学古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书法,米芾,题匾

    [摘要]:明末清初王铎书法《千秋馆学古帖》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明清两代楷书最厉害的是谁?为什么?明清两代楷书最厉害的是谁?为什么?这个最厉害的标准还真的有点为难,毕竟审美因人而异,每个名家能留名书法史都是有其个性特点。如此,只能看图来评价了。一...明。有人说墨迹虽好不太适合初学,你觉得有道理吗?

  • 揭秘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刽子手,菜市口,雍正

    [摘要]:揭秘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菜市口刑场,多少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古代对犯人在法场行刑,为何用木塞堵嘴?之前我曾经分析过“咬舌自尽”的几种方法,在旁边有人的情况下,即使咬断舌头被窒息也不会死。既然用木塞堵嘴,不是为了防止咬舌

  • 西夏甄嬛-没藏黑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人,是个,皇帝

    [摘要]:西夏甄嬛-没藏黑云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你认为哪部影视作品演员平均颜值和演技是史上最高的?“大人聪明盖世属下对大人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为什么一定要反清,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钱赚没什么不好啊!管他是谁做皇帝只要是个好皇帝。西夏杀人魔王李元昊杀掉大将野利遇乞后,又有些后悔,

  • 洪承畴书房对联被篡改 讥讽其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安,崇祯,洪承畴

    [摘要]:洪承畴书房对联被篡改讥讽其降清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洪承畴被改的春联?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洪承畴降清到底算叛国投敌的汉奸还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这个问题问的好!洪承畴是明清交替时期有重大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争议”与“重要”这两个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

  • 翁同龢李鸿章,李鸿章与翁同龢的家仇变成国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努尔哈赤,明朝,辽东

    [摘要]:翁同龢李鸿章,李鸿章与翁同龢的家仇变成国恨?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明朝为什么会放任努尔哈赤发展,几十年不采取措施?明朝为什么会放任努尔哈赤发展,几十年不采取措施?说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明朝彼时在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李成梁!正是李成梁对努尔哈赤兄弟...翁同龢李鸿章:晚清两

  •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生平简介,汉宣帝刘询为何腰斩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史记,汉家,汉武帝

    [摘要]: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生平简介,汉宣帝刘询为何腰斩他?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忠心辅政的一代名臣霍光,死后为何会被灭族?你怎么看?霍光死后,没过几年霍家便被灭族,这还真不是霍光本人的问题。而是因为,霍光死后,霍家人实在是太能作了!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权臣,霍光从少年时代开始,便凭...长久。汉宣帝

  • 1142年1月27日 岳飞、岳云及张宪等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宋,岳飞,汤阴县

    [摘要]:1142年1月27日岳飞、岳云及张宪等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历史上,真实的岳云和张宪是怎么死的?有关岳云和张宪之死,正史和小说演义的差别不大,都是和岳飞一起死的: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云弃市...,终左武大夫、提举...所谓莫须。岳飞一

  • 陆贾简介:西汉陆贾有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公孙,刘邦,南越

    [摘要]:陆贾简介:西汉陆贾有哪些功绩?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尉佗的功绩?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诏赞誉尉佗的政绩,封其为南越王,并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接受诏封,奉汉称臣。吕后当朝,对南越实行货物禁运,尉佗三次上书,无...题主问题:大禹是四川人吗?他与四川有什么关系?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