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董卓祸乱到底是怎么回事?与袁绍有何关联?

历史上董卓祸乱到底是怎么回事?与袁绍有何关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376 更新时间:2023/12/15 22:21:11

董卓之乱讲的是东汉中平六年至初平三年董卓入朝的专权暴政的事件。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事,家世豪华的袁绍在书中成为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的盟主,其弟袁术成为大军的总督粮官,袁氏兄弟成为讨董大军中的绝对掌权人。十八路诸侯起兵的理由是董卓把持朝纲,祸乱汉室,可实际上追根溯源,导致董卓率兵进京掌权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讨董联军的盟主袁绍。

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拥戴亲外甥汉少帝刘辫继位,然后诛杀了汉灵帝指定的辅政宦官蹇硕(皇帝禁卫军统领,下辖西园八校尉)和同为外戚的骠骑将军董重(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子),独自揽下了军政大权,何进初掌权,试图提拔世家人才为其所用,帮助他治理国家,家世显贵的豪门子弟袁绍和袁术两兄弟被何进选中:

进以袁氏累世贵宠,而绍与从弟虎贲中郎将术皆为豪所归,信而用之。

袁绍在得到何进的重用后,马上开始鼓动何进清除后宫中所有的宦官势力,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袁绍是世家子弟,袁家还是一等一的大世家,而世家和宦官这两股势力一向是水火不容,当时天下间最庞大的势力就是世家,即使是东汉的皇帝也需要集合宦官和外戚两股势力才能勉强和世家集团抗衡。

何进刚上位,希望世家能支持他这个外戚掌权,于是袁绍代表世家忽悠何进铲除宦官势力,假如宦官集团被清除,何进代表的外戚集团将独木难支,那么话语权将完全落到世家们手中,因此,袁绍不断劝说何进对宦官下手,何进也基本上被说服了,于是进宫去和妹妹何太后商量,毕竟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要铲除他们,名义上还是需要皇帝点头,皇帝年幼,那么就是太后说了算:

进乃白太后,请尽罢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补其处。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

何太后不傻,宦官是皇帝的亲信,如果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帮助,谁来对抗世家集团?何进这位掌权的外戚谁来制衡?何进是他的兄长,可再亲也亲不过儿子,何太后也需要自己的儿子能有绝对信任和使用的手下,否则这个皇帝岂不是傀儡?何太后否决了何进的提议,何进不怎么果断,既然妹妹反对他也就准备罢手,袁绍不干了,又跑出来献策: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袁绍很聪明,他建议何进借助外力威胁何太后,但却让世家集团置身事外,胁迫太后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这锅还是不要让世家来背。叫谁来帮忙呢?就是类似董卓这样的和世家纠葛不深的西北地区豪强,西北豪强在中原地区没有跟脚,袁绍以为他们即使来到中央,也站不住脚,只能做世家的小卒子。

董卓接到何进的指令后上书何太后要求铲除宦官并带军而来,快到洛阳时,何进又开始犹豫,他担心董卓进京后不好控制,准备反悔,并传达新的命令给董卓,让他别来了,把董卓给气个半死。这个时候,还是袁绍出头,他一方面催促董卓继续给何太后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以司隶校尉、假节的身份伪造何进的命令直接开始对宦官们下手:

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进谋积日,颇泄,中官惧而思变。

袁绍很激进,他所代表的世家集团要杀的是全体宦官,当时曹操听说这事后就曾表示反对,曹操认为只要诛杀领头的几个就行,否则会引起动乱:“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宦官被逼急了其实也是会咬人的,皇帝的近卫军就是由宦官掌控,当初袁绍和曹操就都曾是近卫军西园八校尉中的一员,是被何进杀掉的宦官蹇硕的部下。可曹操人微言轻,而且他本来就是宦官的后代,他的父亲曹嵩就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他们家的爵位就是继承的曹腾传下的爵位,所以他的话没人听,别人会质疑他的立场。

其实袁绍这么激进也是有想法的,他是想鼓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搞你死我活的全面性斗争,不管哪一方获胜,另一方必然元气大伤,世家集团正好在后面捡漏,如果双方同归于尽那就更合世家们的心意了,世家也可以一家独大,再无掣肘。不过事情的结果出了意外,何进稀里糊涂的中了计,被宦官们骗进宫杀掉,然后几个领头的宦官带着皇帝和太后跑了。

袁绍呕心沥血的帮助何进出谋划策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把皇帝掌控在世家们手中,结果皇帝跑了,还被在洛阳城外捡漏的董卓遇上了,董卓虽然是因为袁绍劝说何进才被忽悠到洛阳来的,但他毕竟不是世家集团的自己人,谁知道皇帝落到他手里会出现什么状况?果然也出了状况,董卓得到皇帝后开始以中央自居。

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有这么一个桥段,汉少帝出逃洛阳,在路上遇见董卓的大军,跟在汉少帝身后的袁绍脸马上黑成一团,其实在历史上,袁绍并不在皇帝身边,否则就没有董卓啥事了。当时袁绍正在皇宫中大杀特杀宦官泄愤,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等到董卓护卫着皇帝进洛阳后,大权在手,野心也就跟着冒出来,袁绍的苦心谋划全给董卓做了嫁衣。

董卓掌权后,也曾拉拢袁绍,袁家“四世三公”的幌子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谁都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可袁绍憋屈啊,董卓提议要废掉汉少帝,改立汉献帝时,袁绍不惜拔剑相向,不就是因为董卓要是成事,皇帝从此就不在世家掌控中,他们要丢失掉话语权么。当初袁绍建议让董卓进京,就是因为董卓在中央没有根基,世家子袁绍哪会看得起董卓这个土包子,他很傲娇地认为董卓不能把世家们怎么样。

袁绍起兵反董时,都不顾及他的叔父袁隗全家都还在洛阳,就是因为袁绍的不在乎让袁隗全家都被董卓干掉。你认为我不敢杀,我偏偏就杀给你看,这大概就是董卓当时的想法。十数路诸侯在袁绍的组织下讨伐董卓,其实就是世家不服中央,董卓这个野路子变成了丞相、太师号令天下,这让世家们的脸往哪放?袁绍挑动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斗的目的可不是让一土包子军阀来占便宜的,出兵前,袁绍还干了这么一件事:

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

袁绍自己给自己封官,这算是开了三国时期地方自立的先河,后来的诸侯都是自己封自己为官,然后给中央报备一下就完事,几十年后刘备自封为王的举措全是学的前辈袁绍,他拉开了地方举兵反对中央的序幕。得不到世家支持的董卓在洛阳也无法掌控局势,不过他是野路子出身,不拘一格,很干脆地带着皇帝跑到了西北,中原从此大乱,三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正式宣告开始。

综上所述,三国乱世的始作俑者其实是袁绍,准确的说是袁绍所代表的世家集团,何进和袁绍联手清除宦官势力的行动实际上是世家集团试图削弱两大竞争对手的举动,因为何进的不给力,出了意外,引来了董卓这个游离于中央体系之外的军阀,董卓不属于世家,进京后当然会和世家集团争夺权柄和资源,矛盾就此产生,后果就是世家组织讨董,然后东汉的整个统治体系崩溃。而袁绍也在十数年后的诸侯争霸战中败给曹操,“四世三公”的袁家从此衰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的儿子那么厉害,为何刘备的儿子却如此无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的儿子那么厉害,为何刘备的儿子却如此无用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揭竿而起,个个想要在乱世当中创下功勋,最后只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一时难以分出高下。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看过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备和曹操都能称为英雄,曹操的儿子非常的有心机,为何刘备的儿子刘禅却如此无用呢

  • 董卓有多少后代?全部被处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董卓和他的后代的故事。董卓是凉州人,原本只是中郎将张奂部下一个小小的军司马,由于在镇压黄巾起义、抵御羌人时立下许多战功,慢慢的军阀中变得颇有些名气。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为铲除十常侍,令董卓进京协

  • 萧何骗杀韩信后,为什么大家都恭贺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萧何(?-前193年),沛郡丰邑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十一年,萧何与吕后合谋,骗杀了淮阴侯韩信。征战在外的刘邦,得知萧何与吕后骗杀了韩信,把萧何由丞相升迁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封户,并给萧何设置了相国专属的相国尉。对

  • 李白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个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诗仙李白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个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

  • 唐武宗李炎对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武宗李炎对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首先是严格进士覆试制度,提高铨选质量,选拔真才实学。进士科是唐代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门径,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时间的流转,“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也”,其弊端也日趋明显。有鉴于此,会昌三年(843年)

  • 包拯如何靠着一头牛巧妙的破了一桩奇案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古代生产力低下,耕牛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畜力,而且牛皮牛筋还有牛角都是能用来制作武器、甲胄的。所以历朝历代对耕牛的宰杀都是经过严格的管控的。西周时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我国古代政府给予耕牛的格外维护,在汉朝,杀牛是要偿命的,即便你是牛的主人。在唐朝私杀耕牛判徒刑一年。不过,包拯却靠着

  • 刘邦和项羽,到底是谁在鸿门宴上吃了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鸿门宴发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鸿门宴可以说是楚汉相争的起点。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很多人都为鸿门宴上项羽没杀刘邦而感到惋惜,觉得项羽错过了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项羽吃了大亏。

  • 刘邦晚年身负重伤,为何不敢医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末汉初,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西楚霸王项羽、淮阴侯韩信、留侯张良等大拿就不用说了,就连被太史公似有意似无意黑一把的汉高祖

  • 杜甫诗作《江南逢李龟年》中提到的"岐王",指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诗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说的是杜甫与李龟年在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又在崔九堂前多次听闻音乐。那么这里提到的“岐王”,指的是谁呢?这位岐王,指的就是唐睿宗李旦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李范,本名李隆范,李隆基登基称帝后,为了避讳,就改名李

  • 刘肥是寸功未建的庶长子,为何被封到富庶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刘肥(?—公元前189年),沛郡丰邑人,西汉宗室、诸侯王,汉高帝刘邦庶长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兄,母为曹姬。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并不知道,继承汉高祖刘邦帝位的刘盈,并不是刘邦的长子。刘邦的长子叫刘肥,被刘邦封在了天下最为富庶的齐地,后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