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到底带着兵马投靠别人 为什么他们没有直接投靠别人呢

刘备到底带着兵马投靠别人 为什么他们没有直接投靠别人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90 更新时间:2024/2/28 20:49:48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刘备。刘备这个人真的是从底层阶级爬上来的,他的创业之路非常的辛苦,手下的兵马都是一点点存下来的,他不像孙权那样是继承了家业,在孙权集成家业就有了10W兵马让他使用。他也不像曹操那样,家大业大,随便一说就会有很多的堂兄堂妹跟着他征战。刘备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手下自己的二弟、三弟两位将军跟着他,只有拿几百位士兵,但是刘备却可以用这几百位士兵能成为一方诸侯,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

刘备在势力很弱的时候没有办法,多次跟着别的诸侯像公孙瓒袁绍、曹操都是他曾经跟随过的对象。刘备追随这些诸侯都是带着自己的兵马前去,但是在哪个诸侯下面都不会待太久,因为时间一成熟他就会带着自己的兵马走。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到,带着自己的兵马去头靠别人,那他所带的兵马就不会继续跟随他所跟随的人吗?他们就会这么死心塌地着听从刘备的调遣吗?其实不管是哪一个小头领带着人马去投奔别人的时候,他们只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个就是这个小头领的人马会被拆散,会让人分配到各个部队里去,但是这个小头领肯定会被封一个官,肯定会比以前管理的人数要多的多。就像魏国的诸侯一样,在投奔曹操的时候,自己手底下只有区区几百个兵力,他们都被曹操分配到了各个部队里去了,但是这个诸侯却被任职了一个比较大的官,对这种安排肯定是特别的满意的。

第二种就是小头领的人马不会被分配,保持原有的人,但是这支部队肯定不会依旧有那么几百人,会不停的加人,会从几百人扩张到几千人或者更多。这样的话这个部队的独立性就会存在了,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加,原来的统领肯定就慢慢的被换掉,因为有了新人的加入这个部队的很多规定都是需要改的,也因为各个地方的人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所以极有可能会脱离这个小头领的控制。就像魏国的李典一样,在投奔曹操的时候,手底下有那么几千人,而且这个李典有那么一些本事,投靠曹操以后,曹操没有把他的队伍拆散,只是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部队。然而这个部队将不会再以李典部队为名,而是成为了曹操的军队。

第三种肯定就是刘备的军队了,不被拆散,也不被增加,依然和刚开始的模样一样。刘备无论是投靠谁他,只要没有战斗,他带着去的军队什么样出来又是什么样。也就没有人去插手刘备军队的事情了。但是为什么就刘备的部队不会被拆散呢,而且一直都是一种状态下,都归刘备管理呢?其实这就是因为刘备在投靠别人的时候都会和这个人达成一种协议,我的军队可以打最硬的仗,可以吃最难的苦但是就是不能拆散不能扩张。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就像当时刘备投靠了公孙瓒以后,就帮着公孙瓒去打袁绍,然后又投奔袁绍去攻打曹操,然后又投靠曹操去攻打吕布。这个时候相信大家肯定在想为什么这些诸侯不会猜疑这是间谍的行为呢?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古代人的思维,可能那个时候还没有间谍这回事吧。刘备每一次打仗都是这些诸侯们不愿打的仗,因为每一次都极具牺牲性,但是刘备为了自己的军队不被解散和扩张所以只能冒着这样的危险去打这些仗了。

刘备其实投靠的这些诸侯们也不愿意让刘备的军队去保持原有的状态,因为这样就有极大的可能去违反他们的意愿,假如了也是对自己一种损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知道刘备的军队一直独立下去的话,那么肯定有一天刘备会领着自理的部队离去的,但是没有办法啊,如果不和刘备达成这种协议这些硬仗谁来打呢?其实他们心里也都特别清楚如果给了刘备增加人数那些不是刘备的兵他根本不会在乎死活的,也不会认真去打这场仗。刘备投靠别人的军队是为了生存,然而这个诸侯跟他达成这种协议也只是为了让刘备去打一些自己不想让自己军队去打的仗。刘备也特别清楚自己的兵力,知道自己的人马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得来的,所有每次打这种硬仗他都会算计着运用自己的兵马。

所以刘备在投靠这些诸侯的时候自己也就有了不小的损失,但是自己的军队的不被其他军队攻打的安全,那样最起码不会被别的军队攻打的一个人不剩,这笔账他算的还是挺精妙的。这样刘备在投靠那个诸侯的时候只要有稍微的不舒服,时机一到他就可以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了。

在我看来下,刘备算的在清楚在每次打这种硬仗的时候自己军队的人都会损失很多,毕竟当时自己只有几百人兵马,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想刘备的军队损失,而且让他的军队越来越大。其实这原因可能就在刘备对自己的手下特别的好,对百姓们特别的关心,在军队的政策也是比较令人佩服的。他的这种投靠别人的办法最终竟然让他带着自己的队伍成立了蜀国,而且能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

标签: 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找过为什么撑了十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战国,历史解密

    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如果秦国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的话,那么恐怕这偌大且虚弱的赵国便就再难以抵挡住了。但是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

  • 阮氏三兄弟为什么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而不是阮大阮二阮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阮氏三兄弟,水浒传,历史解密

    阮氏三雄兄弟三个,名字却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数字并不相连,在现在看来是很奇怪的,但在古代,却很正常。原因很简单,古代医学水平低,婴儿成活率也很低,兄弟再多,能活下来的往往也并不多。这就是说,阮氏兄弟至少有四个在出场之前就已经夭折了,或者早起了。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在水浒传中出场的三个兄弟中,

  • “破家为公保家乡,流芳百世英名扬。”钱肃乐满门忠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钱肃乐,历史解密

    钱肃乐(1606~1648年),字虞孙、希声,号止亭,出生于江东潜龙漕一书香门笫,祖父钱若赓,任江西临江知府,伯父钱靖忠,任江宁司理,父钱益忠,任瑞安训导,叔父钱敬忠,任宁国知府。钱氏兄弟十二个,排行第三。少年时,深受祖父辈爱国爱乡教育,其本人又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工于诗文。著有《正气集》、《越中集

  • 崇祯帝一生励精图治,为什么挽救不回大明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崇祯皇帝,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朝代,可以纵观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明朝始终没有向别人割地赔款,没有向少数民族进行和亲,更没有向异国进行贡奉。明朝人是有骨气的一代人,不管是皇帝,还是下面的平民百姓。明朝只有战死的皇帝,始终没有被俘虏的皇帝。这样的一个骨气铮铮朝代,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朝灭亡了,却还有后人

  • 褒姒身世之谜 历史上褒姒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褒姒,历史解密

    关于褒姒先来看看她的传说。史记作襃姒,生卒年不详。据称夏朝末年有两条龙来到王宫,自称“褒之二君”,通过占卜得“藏之吉”,后来龙离去前遗留的口水唾液装在木匣子里收藏起来,直到周厉王时打开观看,不小心使龙涎洒流于廷外,化为一只“玄鼋&rdquo

  • 宫里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有钱任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秋,宫廷,清朝,历史解密

    中秋在中国称得上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了,在古代更是如此。在清朝宫廷里,过中秋更是一件分外隆重的事情,内务府会为皇上和嫔妃们精心安排各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欣赏戏剧和吃月饼绝对都是重头戏。那么,清朝宫廷里的中秋戏剧和月饼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清宫里的中秋戏曲。关于清宫中秋戏曲的记载,我们可以在清

  • 秦国为何能一统天下?跟他们的军功爵制有很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战国,历史解密

    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天下?这个问题后世进行了无数次研究和争论,但是并没有讨论出结果。有人说秦国运气好,几代君王都是明君;有人说是因为山东六国内斗,导致秦国一统天下;也有人说是因为秦始皇是不世出的人物,他的出现导致秦国统一;也有人说是因为商鞅变法,秦国越来越强进而统一天下的。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秦国统一天下

  • 汉唐加一起不到七百年,周朝却能存在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所有朝代当中,周朝的存在时间是最长的,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享国791年。这个国祚是极其惊人的,要知道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汉唐两代,一个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另一个享国四百零五年,两个朝代加一起还没有周朝的国祚长。至于其他朝代,国祚更是短暂,达到两三百年的都已经可以称作寿命长了。出现这种情

  • 揭秘朱允炆下落之谜 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朱允炆,历史解密

    朱允炆,明洪武十年出生于应天府,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因朱标英年早逝,所以在朱元璋去世后,继承了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像)朱允炆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大缓和了朱元璋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史称“建文新政”。在这些新政取得一定效果后,朱允炆

  • 陈平的功劳确实不小 为什么他不能和那三人平起平坐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陈平,历史解密

    说到陈平,一定是这样的形象,其中在这里却是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呢?陈平在刘邦的功臣中,功劳实在不小。且不说他后期和周勃一起,铲除诸吕,迎立汉文帝并由此开创“文景之治”的大功劳。就是在辅佐刘邦的时候,他所立下的那些功勋,也是相当了得的。他一生有“六大奇计”,建了六大功劳。我们来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