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率领起义后一直没有转战南下,是因为什么?

李自成率领起义后一直没有转战南下,是因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06 更新时间:2023/12/14 10:55:06

明朝崇祯年间,一场由陕西省开始,逐渐蔓延至整个北方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多年的作战,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领导下,最终灭亡了崇祯朝。

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为止,农民起义军占领了整个长江以北除江淮以外的全部地区,还包括长江以南的四川、湖北的部分地区。

但对于明朝最富庶的江淮和江南地区,农民起义军一直没有占领过,向西的防线止于归德至襄阳一线,南明军队也在徐州和扬州地区设防,和农民起义军对峙。

当然,李自成直到死也没能看到江南的繁华。那么,农民起义军为何在十多年的起义时间里,一直没有向最富庶和繁华的江南进军?

首先,江南好不好打?答案是并不好打,消灭了李自成的清朝,入关后占领整个北方只用了一年时间,但完整的清除长江以南所有的抵抗,却用了二十多年。

清军和南明抵抗势力单在江南地区就陆陆续续打了近二十年,直到顺治十六年,还和郑成功在南京有一番大战,南方的完全平定,都要到康熙时期了。

而且,这还是清朝政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政治安抚、军事进攻双管齐下的结果。凭李自成只有军事进攻,没有政治安抚的手段,即使他最巅峰期的时候,去打江南也未必能打下来。

最大的可能是陷入江南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不可自拔,没准北方的崇祯反而安全了。要知道,因为李自成毁灭士绅阶层的行为,江南士绅们敌视他的程度要超过敌视清朝。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崇祯八年到崇祯九年这段时间里,农民起义军是想进攻江南地区的,毕竟,那一片地区太有钱了,但因为渡江不易放弃。

崇祯八年正月,各地农民起义军在荥阳大会后,决定甩开追击的明军,向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进攻,其中,张献忠所部杀到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捣毁了老朱家的祖陵,然后向南打到扬州附近就打不动了,转头去了湖北。

崇祯九年,当时的闯王高迎祥带着李自成,沿着张献忠打过的道路进兵淮南,但遭到顽强抵抗,在前一年被张献忠攻破的庐州、寿州、滁州等地碰得头破血流。

这些地方的士绅被张献忠抢怕了,张献忠当初杀来时,是没有准备,现在,他们愿意花钱组织地方民兵和朝廷军队拼死抵抗,结果,实力比张献忠更强的高迎祥只能灰溜溜的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在江南地区的士绅们有准备,且万众一心的情况下(清军南下时,江南士绅已经分裂成了投降和抵抗两派),江南是相当难打的。

他们有钱,有资源,有舆论能力,江南的民众也相信他们,农民起义军在淮南地区都站不住脚,何况长江以南的江南核心地带?农民起义军试探过几次后就知道,打江南是要拿命拼的,不值得。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后来之所以在北方地区越打越强,是因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这个群众基础是由长期的灾荒和过多的税收带来的。

北方的农民因为灾荒交不起税,又因为交不起税失去了土地,大多成为难民,而明朝又养活不起他们,于是,他们为了一口吃的,宁愿去参加被朝廷称为贼寇的起义军。

在这个基础上,李自成们打土豪、分钱财或粮食(因为是流动作战,他就没有分过田地给老百姓),能得到为求活的北方老百姓们的支持,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但在南方,李自成们就没有这个群众基础,因为南方太富庶,商业也更繁华,特别是江南地区的老百姓,他们并不缺少吃穿,有活路的人,谁愿意跟着李自成们去造反?

李自成们在北方可以随时招到兵员,越来越壮大,而到了江南,就不可能随时随地补充兵员,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的他们,只会越来越弱小。

最重要的是,对于江南士绅们来说,李自成比催他们交税的崇祯,让他们剃发但愿意接受士绅利益的清朝可怕太多,江南士绅们给崇祯交税或许不乐意,但如果李自成打过来,他们是会花海量的钱财拼命的。

除江南地区的士绅外,还有一股庞大的势力,也是愿意为驱逐李自成们远离江南拼命的,那就是福建的郑芝龙集团。

郑芝龙是依靠海贸发家,而他对外贸易的商品全是在江南地区生产,他不会眼睁睁看着江南变得没有秩序。必要时,他一定会出兵,随便派一支水军进入长江游弋作战,配合江南士绅们夹击,李自成们就会很难受。

所以,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没那么容易在江南地区作战,明军的实力超过他们时,他们只能选择好打的城市,抢一把就跑,等到他们的实力超过明军时,战略目标已经变成了先拿下整个北方,然后,因为清军的介入,李自成永远没有机会下江南了。

如果,李自成的大顺军能把清军拦在关外,在北方站稳了脚跟,他派出部队收复江南的话,估计遇到的抵抗会远超清军下江南。

他以前的行为叠加上在北京“拷饷”的行为,南明的抵抗意志会非常强,也会更团结,李自成手下又没有洪承畴那样的战略型人才,可以帮助他们出主意安抚江南士绅,当时八旗无敌的清朝都打了二十多年,何况李自成?没准真会出现南北朝。李自成率领起义后一直没有转战南下,是因为什么?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大权在握,为何没有篡位称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大权在握,为何没有篡位称帝呢?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曹操善诗歌,世人多笑其是建安风骨的先驱,改造文章的始祖。不光如此,他还著有《孙子略解》,《孟德新书》,曹操兵马谋略的能力可见一斑,而在对待汉献帝的政治问题上,也表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汉献帝刘协的一生,可是非常的坎坷,他虽然贵

  • "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到底有多儒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卫玠是有名的大帅哥,因为长的实在太帅了,活生生的被围观致死,他身份尊贵,是曹魏尚书卫觊曾孙、太保卫瓘之孙。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永嘉四年,迁移南方。永嘉

  • 夷陵之战中,陆逊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从公元21年冬季开始,吴、蜀双方对峙了七八个月,蜀军一直找不到机会同吴军决战。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大江南北暑气蒸人,蜀军士兵个个叫苦,斗志也逐渐涣散了。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驻扎在山谷里的军队开到谷外,把江面上的军队移到陆地,把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结营四十多个。刘备决定暂时休整军队,待到秋后

  • 拉美西斯为卡迭石战役做了哪些纪念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卡迭石战役的专属纪念品也必不可少。拉美西斯就专门让弓箭制作了战场还原石碑,将自己连同座下战车进行同比例放大,以此衬托赫悌对手的渺小与无助。为了尽可能显示自己的无可替代作用,连万名为之殊死拼杀的埃及将士也大都被艺术家给故意省略。后人观赏石刻,只能目睹身姿伟岸的巨型法老,无情碾压那些扭头就跑的赫悌战

  • 黄天荡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这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黄天荡之战是南宋时期宋军截击进军的著名水战,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国元帅金兀术(即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宗弼)率领10万大军渡过长江南下,一路追击宋高宗赵构,试图一举消灭南宋的统治机构,而赵构则带着南宋的决策机构一路往南撤退,最后从浙江明州逃入海上,金

  • 古代棺材有几种颜色 分别代表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棺材有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都知道我们中国古代有厚葬风俗,只是近些年来移风易俗,要求从简丧葬,所以才有所改变。从古至今,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民间风俗对于丧葬都非常看重,因为都认为人死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而丧葬布置的一切都将一同带着

  • 审食其先被刘盈扔进监狱,后被刘长当街锤死,谁在为刘邦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审食其(shěnyìjī)(?-前177年),西汉时期官员,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人。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辟阳侯审食其曾在吕后称制的时候官至左丞相,一般认为,审食其之所以能取得相位,绝不是因为审食其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审食其和吕后的关系特殊。怎么个特殊法呢?直

  • 古代将军身材不应该是高大壮硕吗 古人形象为何是啤酒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代将军形象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按理说都是行军打仗,力能扛鼎的将军,不应该是全身肌肉,高大壮硕吗,为何会有啤酒肚呢?这如果放在现代,显然是很降分的身材,同时,也让我们不禁疑问,古代将军们的身材真都是这样的吗?画像中的古代武将形象古代画像,尤其是将军

  • 鳌拜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为何下场却很惨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鳌拜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为何下场却很惨呢?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鳌拜是顺治皇帝死前遗嘱确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后来他以功骄横专权,霸道朝野,把少年皇帝康熙当傀儡,干了诸多引起公愤的坏事,最终被康熙智擒惩办,成为历史罪人。这段历史往事,一直是少年康熙皇帝的传奇功绩,并已被史书和诸

  • 汉景帝推行的《削藩策》是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汉景帝推行的《削藩策》是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汉景帝刘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夺藩王势力,听取了晁错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于是景帝致力推行《削藩策》,从而引发七国之乱。参与这次叛乱的七个诸侯王中,吴王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