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无狐偃,便无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无狐偃,便无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923 更新时间:2023/12/20 1:23:43

还不知道“无狐偃,便无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狐偃帮助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陪着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放一般人身上,不要说成就霸业了,估计早就放弃成为国君这一目标了。

一、骊姬想要杀死重耳,狐偃护送重耳出逃

骊姬不满太子申生可以继承国君之位,经常向晋献公说太子申生的坏话。太子申生被骊姬害死之后,骊姬把矛头对准了晋献公成年的儿子们。晋献公对骊姬言听计从,重耳被迫出逃。

重耳仓皇逃离生养自己的晋国,发觉天下之大却无处可去。狐偃一路陪在重耳身边,支持重耳。狐偃建议重耳先去翟国。翟国是重耳母亲的故国,翟国人热情地接纳了重耳。

狐偃当时支持重耳,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重耳没有多少手下,我们看历史就知道,始终是五个人忠诚陪在重耳身边。狐偃其实没得选,狐偃看着重耳长大,在重耳身上投注了巨大的期望。

如果没有出现骊姬,狐偃可能会陪着重耳去封地,因为太子申生素有贤名,狐偃最初的目标不是帮重耳做国君。但是,骊姬想要重耳的性命,多次派杀手追杀重耳。狐偃保护重耳逃过多次追杀,意识到,重耳只有当了国君才能保住性命。

我们觉得重耳这个人没什么主见,他好像没自己拿过主意,都是听从身边人的建议。狐偃全心全意支持重耳,他相当于重耳和身边人联系的纽带,狐偃是重耳不能缺少的人。如果没有狐偃当初拼死护送重耳出国,就没有后来的晋文公。

二、晋文公重耳逃亡多年,狐偃始终相伴左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狐偃始终头脑清醒,提醒重耳大业未成。重耳流亡在外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没有狐偃耳提面命,重耳的野心早就随着时间淡去。也许,刚离开晋国的重耳有夺回位的野心,十九年后的重耳恐怕自己都会质疑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我们如果是重耳,能有耐心等待十九年之久吗?我们知道,古人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寿命普遍比现代人要短很多。即使重耳是个贵族,身边有很多人服侍,但是日子可能过得不如一个现代普通人。

重耳虽然是晋国国君的儿子,但他不是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等了十九年。十九年里,重耳在多国之间辗转逃亡,虽然有许多国君对他礼遇有加,但是处在别人的地盘上,实质上是寄人篱下。

漂泊异乡的滋味可不好受,重耳在这十九年里吃尽苦头。一般人早就放弃当国君了,重耳本人都打算在齐国长长久久的住下去。齐国国君把宗室女嫁给重耳,重耳沉迷在温柔乡里,不想再去争夺晋国国君之位。

狐偃是最了解重耳的人,打算强行带重耳离开。狐偃之前一定很正式的跟重耳谈过,重耳既没有答应狐偃离开齐国,也没有直接反对狐偃的提议。重耳不想让狐偃寒心,又实在放不下齐国的安逸生活,就打算拖着这件事。

天真的重耳像极了犯拖延症的我们,重耳的态度让狐偃觉得大事不妙了。狐偃是一定要带重耳离开齐国的,狐偃为重耳付出太多,不能接受重耳的一生止步于流亡,那他们之前的辛苦就白费了。

如果重耳执意留下,狐偃身为手下,不能违逆公子的命令,狐偃用了一个计谋让重耳在不知不觉中离开齐国。狐偃提前让人收拾好行李,叫人把重耳灌醉。重耳酒醒后,发现离开齐国已成定局,转身向狐偃道谢。

我们不能责怪重耳沉迷安逸的生活,如果我们是重耳,一边是齐国的温柔乡,另一边是看不到头的流亡,我们会怎么选?当时的重耳已经觉得回晋国没大有希望了,是狐偃一直在鼓励他。

三、狐偃找准时机,帮助重耳夺回王位

重耳一生中有不止一次机会可以提前回到晋国,但是都被狐偃阻止了,狐偃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回去晋国也做不稳王位。重耳听从了狐偃的建议,耐心等待,游走各国积攒人脉,寻求外部的盟友。

狐偃很沉得住气,在重耳的父亲死时,晋国的大臣邀请重耳回国执政,面对大好时机,重耳迫不及待想要回国,但是狐偃觉得时机未到。重耳听从了狐偃的建议,打算静观其变。

这其实是对两人关系的一次考验,如果晋国的新君能坐稳王位,以后晋国的王位就与重耳无关了。在这种大事上,重耳虽然内心深处有些不满,但是他选择相信狐偃对局势的分析。

果然,晋国不久又陷入王位争夺,重耳因为没有回国逃过一劫。我们佩服狐偃的高瞻远瞩,没有狐偃的辅佐,重耳恐怕早就死在晋国内乱中了。狐偃知道,凭借重耳的势力,无法平定晋国的乱局,必须等晋国内部相对平稳,才有机会争夺王位。

不少国君对流亡的重耳礼遇有加,狐偃深知,如果让外人介入晋国的内政,贻害无穷。狐偃让重耳谨言慎行,不要随意许诺。秦穆公对帮助重耳夺位很感兴趣,与重耳交谈甚欢。不久,秦穆公暴露出了野心。

秦穆公想要重耳许诺,如果当了国君,要把河西之地给秦国。狐偃极力反对,秦穆公觉得重耳不识抬举,转而支持重耳的弟弟夷吾做了晋国的国君。重耳又一次与国君之位擦肩而过,离开秦国继续流亡。

夷吾撕毁承诺,并没有把河西之地给秦国,反而处处与秦国做对。狐偃觉得时机快到了,夷吾死后,秦穆公又一次起了支持重耳的心思。重耳常年流亡,在各国积累了大量人脉,狐偃积极联系各方势力,流亡十九年的重耳成为了晋国的国君。

我们看,如果没有狐偃替重耳分析局势,找准时机,重耳早就死在各方势力的阴谋诡计之下。狐偃最终目的就是要辅佐重耳做国君,他可以为了这个目标蛰伏十九年。

我们如果是狐偃,能把局势看得这么通透吗?毕竟,重耳很多次可以提前回国,近在咫尺的成功,狐偃说放弃就放弃。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等个十九年。为何狐偃能辅佐重耳成就霸业?狐偃的远见卓识远超其他人。

狐偃觉得时机未到,那些时机未到就回去做国君的人,都没能熬过重耳,那些人早早地死在王位上。狐偃能沉得住气,紧要关头拦住重耳回国。国君之位的诱惑很大,但是狐偃时刻绷着一根弦,他想让重耳做晋国的国君,前提是重耳能坐稳国君之位。

先前狐偃看到晋国内外杀机四伏,重耳回去做国君容易,但是未必能长久。狐偃等到晋国局势平稳之后,才让重耳回国,这是明智的选择。狐偃知道重耳又能把晋国带到一个新的高度,重耳没有辜负狐偃多年的栽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靖康之变宋军为何会失败?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靖康之变”是历史上中原王朝最悲痛的一次大事件,北宋失败的原因也经常有人提出总结,从政治、外交、军事等等,各种层面进行分析,北宋被灭亡的原因当然有不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不

  • 芈月是楚国人,为什么为了秦国处处与楚国作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芈月一般指宣太后,宣太后,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战国时期秦国的太后芈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扶持自己的儿子当上了

  • 汉献帝承认刘备是皇叔吗 历史上有记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和刘备的关系。在汉献帝东归洛阳之后没多久就被曹操迎接到了许昌,而之后再由彻底的将汉献帝给软禁了起来。并且借助他的名义迅速发展壮大,并且逐渐统一了北方。而在此期间刘备也曾经有一段时间投靠的曹操的手下。刘备也只是在许昌呆了两年之后,也就背叛了曹操,投靠到袁绍那

  • 从贵族统治到精英统治,古代统治阶层是如何变更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疆域空前辽阔,接纳各国学习交流,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接下来历史故

  • 夏侯惇有哪些功劳?为何曹操如何器重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夏侯惇有哪些功劳?为何曹操如何器重他?夏侯惇更大的功劳,不在战场在农田。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张邈叛曹,偌大的充州,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小城还在曹操名下。曹操大军匆忙回到充州,驻扎在鄄城,人要吃粮,马要喂草,消耗很大。单凭鄄城、东阿、范县三个小地方,又怎能满足供应?祸不单行,这

  • 官渡大战之后,曹操为何急着征讨乌桓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这是为了把袁绍残余势力彻底击溃,避免将来南征产生后顾之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官渡大战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的统一公元200年,天下形势已经十分清晰,北方两强曹操和袁绍迅速爆发冲突。当时的袁绍,占据着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实力强大、兵强马壮。处于劣势的曹操,处处小心谨

  • 邓艾本是荆州农夫,他是如何成为大将军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邓艾本是荆州农夫,他是如何成为大将军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志向非凡的农夫邓艾本是荆州人氏。当年曹操从刘琮手里顺利接管了荆州,但是遭遇赤壁战败后,曹操为了人力资源不被孙刘掠夺而去,就来了一次人口大迁徙。邓艾和大批荆州人口就这样被迁移到了汝南。从此,邓艾成了曹操屯田区的农民

  • 孙策的死到底和孙权有没有关系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孙策的死到底和孙权有没有关系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青梅煮酒时看走了眼的曹操此时着力于北方无力顾及孙策,于是就采取拉拢的对策:他让儿子曹彰娶了孙贲(孙策堂兄)的女儿,又把曹仁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孙策有一点和他父亲孙坚很像,就是两人都是自恃武力,喜欢单独行动,孙坚已经为

  • 贾诩害死了曹操的爱子,为何自己还能善终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曹操手下手下有很多厉害的谋士,不过其中有一位谋士曾经差点害死曹操,同时还导致自己的长子和爱将被杀。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曹操如此多疑自私的人,为何到死都没有处置贾诩,反而死后还进了太庙接受供奉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说起来,贾诩曾经换过多个主子,贾诩起初侍奉董卓。董

  • 刘备一生借了很多东西,最有名的四次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一生借了很多东西,最有名的四次是什么?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刘备在三国群雄是家底最次的,虽然自夸为皇室后裔,但现实处境就是草根。所以刘备就练就了一样本事:借东西。他一生借过的东西多了,但是最有名的有四次:第一次是借赵云。话说这刘备虽然根基薄,但是他口号却是诸侯中最响亮的,他要匡扶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