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探求的“逍遥之道”

古人探求的“逍遥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05 更新时间:2024/1/16 6:18:28

伯夷、叔齐是中国千古隐逸之宗,他们对武王伐纣不满,于是“义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最终饿死。数千年来隐逸者代不绝踪,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伯夷、叔齐的影子。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伯夷、叔齐为何采用“不食周粟”的方式来脱离周朝统治?周朝之粟与周朝之统治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两人为什么不吃“粟”却吃“薇”?

粟与薇的重要区别是:前者是人工种植的,后者是自然天生的。周朝以农业立国,“粟”是周朝主粮。当时适宜种植粮食的平原沃野基本都被周朝控制,在这土地上耕种的人民也就成为周朝的属民。如果吃粟的话,或者自己耕种,或者交换购买,或者接受颁赐——自己种地,就成为纳粮服役的农民;交换购买,就得被周朝管理;接受颁赐,就成为周朝的臣子。无论如何,要么为“民”、要么为“臣”,在伯夷、叔齐看来,这都无法独立于天地之间。

薇是野菜,自然生长于山郊野外。山野是大自然的无尽藏,但对于伯夷、叔齐这样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人来说,通过采薇糊口颇为困难。不过,两人能逃于首阳山以采薇为生,至少说明在伯夷、叔齐故事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首阳山这样的自然山林能够独立于周围的农耕地区,人在其中栖息俯仰、自谋生计,可以不为周朝之臣,不受周朝之治。

换句话说,在“自然”与“人为”之间有一条界限,只要逃出“人为”的领域,就可以在大自然中逍遥自适、自生自灭。人生于天地之间,就有在天地之间自由生存的天然权利,在原始本真的状态下生存。当然,统治阶级不会放任这种逋逃行为,于是极力将自然也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千方百计取消逃避统治、回归山野的合法性,《诗经·北山》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伯夷、叔齐的故事也逐渐变味。三国时代,蜀国学者谯周所撰《古史考》一书,其中记载了伯夷、叔齐故事的另一版本:“伯夷、叔齐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这个故事中的“山野妇人”形象很有意思,她没有什么学问,也不懂得所谓君臣大义,代表着底层的朴素正义。作者通过山野妇人之口,表达了一个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朴素道理:不仅人工种植的粮食为周朝所有,就连自然生长的野菜也归周朝所有,既然不接受周朝的统治,就不能吃周朝的野菜,也就无权再生存于天地之间。

人生于自然,却没有在自然中生存的天然权利,面对这种现象,古人也在尽力挣扎、尽力探索。

探索者之一,就是春秋后期的鲍焦,不过他是作为失败者的典型被记住的。

根据《韩诗外传》等文献记载,鲍焦是一位贫困的贤者。有一次,鲍焦穿着破衣烂衫,拿着畚箕在路边摘野菜,遇到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资藉豪富,辞辩过人,与鲍焦形成鲜明对比。子贡问鲍焦:“先生怎么贫困到了这种地步?”鲍焦说:“天下遗弃德教的人太多了,我怎么能不到这种地步呢?我听说,世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还不停作为,这就是错误的行为。君主不起用自己,自己却还干谒请求,这就损毁了廉正的节操。行为已经错误,廉操已经损毁,但是还不肯停下来,是因为迷惑于利益罢了。”鲍焦这番话,明里暗里讽刺孔子、子贡师徒汲汲皇皇周游列国的行为。

子贡说:“我听说,非议这个世道的,就不应该在这世道谋取利益;认为君主不行的,就不应该踩在君主的土地上。现在您觉得君主不行,却还踩在他的国土上;您觉得世道不行,却还摘野菜以自利,这样可以吗?”鲍焦无法反驳子贡,只得“立槁于洛水之上”。子贡对鲍焦的驳诘,与山野妇人对伯夷、叔齐的问难一样,鲍焦无法解决这种生存的道义困境,偏偏又是一个极为重视伦理道义的人,于是被活活困死。

鲍焦为什么在“洛水之上”枯槁而死?“洛水之上”也有文献写作“洛滨”,也就是洛水的河边,河滨是水流与土地的交界地带,是“王土”的边缘。鲍焦想逃离“王土”,于是来到洛滨,再向前一步就将赴水而死,后退一步就是“王土”,他进退不得,只能困死在水边。如果将“洛水之上”理解为洛水的桥上,则此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不着水,是“王土”之外的一个特殊空间。但仅仅立于桥上,是无法获取衣食、谋为生计的。

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林作为自然空间,是隐者最后的栖息之地。相比之下,在子贡、鲍焦的观念中,一切自然空间都成了“王土”,隐者只能在“洛水之上”这个边缘地带进退不得。鲍焦正是被困在“王土”的君臣伦理困境之中,成为探索隐者生存空间的失败者。

鲍焦失败了,但另一个人成功了,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河上公。

根据葛洪《神仙传》记载,西汉初年有一位奇人,在黄河边搭了一个草庵子,时常诵读老子《道德经》,人们称他为“河上公”,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文帝也喜好老子之道,但经文中有几处疑惑难以索解。有人向文帝推荐河上公,文帝就派人去黄河边请教,河上公说:“道、德是很尊贵的,要问就亲自来问。”

文帝于是来到河边拜访,河上公在庵子里不出来。汉文帝引用《诗经》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道德经》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来说明皇帝的尊贵地位,觉得河上公就算是有道之人,也是自己的臣民,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没过多久,河上公坐着拍手一跃,缓缓升到半空中,距离地面有一百多尺,停在空中不动,低头朝下说道:“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君宜能令余富贵贫贱乎?”文帝这才知道河上公是神仙,赶紧下车伏地跪拜道歉,恭恭敬敬地向河上公请教。河上公给文帝两卷素书《老子道德章句》,说道:“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人!”

在这个故事中,汉文帝站在皇帝的立场,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臣民,河上公的应对之策是凭借超自然的神力跳出天、地、人三界,处于一切秩序之外,这是真正的边缘地带,也是真正的逍遥之境。当然,河上公是神仙,所以能在半空悬浮,如果他是一介凡人,想要逃离“王土”就万万不可能了。

从伯夷、叔齐到鲍焦,再到河上公,可以看出隐士的生存空间日益紧缩,以至于一切自然空间都是“王土”,山林湖泽、草木鸟兽等一切自然资源也都归“王土”所有。

但是,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古人从未停止探索自由生存的空间。既然凡人不能脱离“王土”,那就努力成为神仙。战国秦汉以来,修仙之术大行其道。皇帝修仙是想长生不老,士人也多有热衷入山修炼者,这是为了追求成仙后的自由境界。

庄子》写道:“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从物理上来说,山林亦是“王土”,人不管在何处生活都无法逃离;从伦理上来说,父子之恩、君臣之义是无所不在的,人生在世也无法逃离这些伦理关系的羁绊。历代隐者为了给自己寻求心理空间,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挣扎和徘徊,一直在探求逍遥之道。

古人找到的一种“逍遥之道”,便是由“向外”转为“向内”,追求内心的高洁和自由。古人的探索过程产生了大量与归隐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赋予归隐更多审美层面的价值。魏晋以来,许多文士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志向,像阮籍的咏怀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饮酒诗、郭璞的游仙诗、王维的山水诗等,都达到了内心的归隐和逍遥之境,千百年来余响不绝。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诗琳通的抉择很重要,公开支持16岁提帮功,姑侄联手打压苏提达!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曼谷王朝执政泰国200多年,自普密蓬国王病逝以来,泰国王室迅速由盛转衰。玛哈·哇集拉隆功是一位典型的花花公子,在政治层面上没有劳神劳动力,反而成了我行我素。泰国诗琳通小公主少有发言,宣布适用16岁的提帮功,姑侄这次联合打击苏提达。这次旷日长久的王储对决,早已拉开帷幕,鹿死谁手现在还真不好说。宫界对决

  • 湖南古墓发现奇书,研究结果轰动全球,国外专家:这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文明从未中断过的国家,自古时候开始中国人民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造就了很多迄今都让人惊叹不已的伟绩,像秦朝时兵马俑,现存的万里长城等,当然除了这些以外,中国古时候的科技也非常发达,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当时算得上是前所未在的技术发明,后经阿拉伯人流传到世界各处,这些也都是在

  • 土木之变,不仅仅是皇帝被俘那么简单,背后的影响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土木工程的变化是大明的一大尴尬。朱元璋和朱棣要是想知道,说不定又要动怒了。明朝正统年间,即明英宗时期,土木工程发生了一次变革。面对蒙古人的挑衅,他自然不能接受,于是在大臣王振的倡议下,亲自征召于嘉。但他的亲征却和别人不同,他把大臣都带在身边,让人觉得更像是一个旅游者,而不是亲征。结果一目了然,全军覆

  • 谭启龙回忆奉陈毅命赴山东代替向明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初到山东1954年5月初的一天,我正在浙江参加浙江省委第15次扩大会议,贯彻落实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揭露批判高饶反党联盟的问题,忽然接到华东局一个电话,称华东局第二书记陈毅要我立即去济南,浙江的工作暂时由省委副书记江华主持。因为要求很急,浙江的会议我还没有开完,便于5月11日赶往济南。到济南后,陈毅告

  • 1944年9月宋希濂下令围攻龙陵,几天后却突然去了陆大,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944年9月14日,第一军军长宋希濂下令围攻龙陵。一周后的9月22日,宋接到军委的命令,将军队委托给副总司令黄杰,他本人则立即前往陆军大学进行将官班培训。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嵩山已败,腾冲之敌已尽,补给线畅通,各路大军四面集结,只待龙陵最后一击。现在战场上突然换了大将军,很奇怪。这件事几乎没有人

  • 行知读书会|盛世大唐里的衣食住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盛世大唐屹立于当时世界的艺术文化之巅,可用“辉煌灿烂”来形容。当我们将大唐衣食住行的漫漫长卷打开时,对当下生活会有何启示?胡建君做客行知读书会。新一期的行知读书会请到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为读者们徐徐展开一幅大唐画卷,看看那时的艺术与生活。“盛世大唐屹立于当时世界的艺术文化之巅,可用‘

  • 他是八路军6位师长中唯一没成元帅的,晚年成副主席,儿子是少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后,我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后,主力为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由于我军的编制被蒋介石给限制住了,所以,三个师的正副师长的人选地位必然十分重要。当时一共有6位正副师长,其中有5个都是开国元帅,他们分别是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和徐向前,这里面每一个都是

  • 1908年朝廷大员袁世凯、那桐出席葬礼,逝者曾行贿李鸿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908年3月15日,俄国公使璞科第因病去世,时年44岁。根据惯例,朝廷要派员前往吊唁,出席葬礼。当时,那桐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外务部会办大臣,袁世凯担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他们都是交涉事务的负责人,因此代表朝廷出席璞科第的葬礼正合适。我们通过现场照片看到,那桐、袁世凯等人身穿冬季官服来到东交民巷。

  • 百年党史天天学|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1948年2月22日毛泽东审阅中共中央发言人驳斥美国总统杜鲁门援蒋咨文的新闻稿时加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现在世界形势已变到于美国帝国主义及各国反动派极端不利,而于世界人民民主力量极端有利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仅两年时间之内,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业已混乱不堪,并正在走向更大的混乱局面;而

  • 这个皇亲国戚造了一场荒唐又失败的反,其侍妾却生下一个大唐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人艰不拆”是几年前比较流行的网络语,意思是人生本来就已经很艰难,就不要再拆穿了。当今如此,古代亦是。那么在古代干什么比较辛苦呢?是朱元璋治下的官员?还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劳工?最苦的可能是一直看天吃饭、按时纳粮的农民。但以上职业起码还能让人艰难地活着,有一份工作则有进无退,那就是造反。这项活动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