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鞑靼的起源是什么?鞑靼现在是哪个国家

鞑靼的起源是什么?鞑靼现在是哪个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46 更新时间:2023/12/7 7:16:00

塔塔尔人

鞑靼之名,始于唐代。但鞑靼一词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当时源自柔然的别名大坛、坛坛,北齐与隋朝通过室韦知道鞑靼。有阴山以西有九姓鞑靼,在呼伦贝尔有三十姓鞑靼。人们认为他们是柔然余部。

鞑靼人(塔塔尔部)的兴起早于蒙古人。鞑靼人在辽代契丹人和金代女真人的统治后,大部分融入了形成中的蒙古人,成为蒙古民族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代的九姓鞑靼部(塔塔尔部)是一个多民族的部落集团,里面既有说突厥语的部族,也有说蒙古语的部族。说突厥语的鞑靼部西迁路线有两条,一个是伏尔加河流域,另一个是叶尼塞河流域。迁到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结合原来这里说突厥语的钦察人、伏尔加保加利亚人形成今天喀山鞑靼人,而留居叶尼塞河的鞑靼部人则和当地阿尔泰人、哈卡斯人融合形成西伯利亚-叶尼塞鞑靼。被成吉思汗征服后迁往俄罗斯的鞑靼部人,他们迁徙的时间大约是中国南宋末期。广义鞑靼包括室韦、林木中百姓与汪古部。

早期文明

原名为塔塔尔部,本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称Otuz-Tatar(三十姓鞑靼),系概称突厥东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语族诸部,当因其中Tatar部最强故有此名。735年的突厥文《伽可汗碑》还载有

Toquz-Tatar(九姓鞑靼),谓其曾与Toquz-Oghuz(九姓乌古斯)联合反抗突厥。8世纪中叶,九姓鞑靼又与八姓乌古斯联合反抗回鹘,其活动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游及其东南一带。此后,鞑靼人逐渐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渗透;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和回鹘西迁,为他们提供了更大规模地进入大漠南、北的机会,“达怛”之名开始出现于842年的汉文文献中。唐末,漠南鞑靼数万之众被李克用父子招募为军进入中原,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权力角逐。同时,九姓鞑靼则据有原回鹘汗国腹心地区鄂尔浑河流域。随着鞑靼人取代突厥语族部落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体居民,鞑靼一名也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语族部落)的泛称。

辽朝时期

辽兴,鞑靼诸部经过辽太祖耶律亿至辽圣宗耶律隆绪各朝的经略,尽为辽廷属部,《辽史》通称之为阻卜或术不姑,而有北阻卜、西阻卜、西北阻卜、阻卜札剌部之别。辽廷分别命其首领为大王(或夷离堇),置西北路招讨司以统之;并建三城于鄂尔浑河上游与土拉河之间,置镇、防、维三州,驻军镇戍,开辟屯田。统和末年(1011年),又派官充任诸分部节度使以加强统治。鞑靼(阻卜)诸部需岁贡马、驼、貂鼠皮、青鼠皮等,且需应征出兵。岁贡的沉重,节度使的贪残,使他们不堪忍受,激起多次反叛。开泰元年(1012年),鞑靼部长杀节度使以叛,围攻镇州;太平六年(1026年),西北路招讨使萧惠出征甘州失利还镇,鞑靼诸部乘机皆叛;大安八年(1092年)“北阻卜”部长磨古斯乘各部起义反辽,规模尤大,延续八年始被平服。辽亡前夕,宗室耶律大石(西辽德宗)退据漠北,后率部西迁,其中就有一部分鞑靼(阻卜)人。

金元时期

金重点用兵于宋,蒙古高原各部势力乘机有了很大发展,呼伦贝尔草原的塔塔儿(Tatar)部,以鄂尔浑河上游为中心的克烈部,崛起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中上游的蒙古部,据有阿尔泰山至杭爱山地区的乃蛮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都很强盛。他们虽先后臣服于金,但除汪古部外,多时服时叛,袭扰金朝北境,尤以塔塔儿、蒙古二部为甚,金朝不得不筑长城以防之。在宋人文献中,往往将蒙古高原各部概称为鞑靼,又就其离汉地的远近、文化的高低不同,区别为黑鞑靼(指蒙古诸部)、白鞑靼(指汪古部)、生鞑靼。成吉思汗统一诸部、建立大蒙古国后,诸部游牧民均被编入各千户,遂统称为蒙古人,开始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元代文献中一般都用“蒙古”这一族名,而以原来的各部落名称作为姓氏标志,但民间汉文却仍习惯地称他们为“达达”(鞑靼),一些汉译蒙文文献亦以“达达”译写原文中的蒙古(Monggol)。于是鞑靼一名又为汉人对蒙古人的俗称。

进入欧洲

在俄罗斯和部份欧洲国家,鞑靼泛指蒙古人及在蒙古帝国扩张时期随蒙古人进入欧洲的其他草原游牧民族。12世纪的维吾尔大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认为鞑靼人说一种突厥语方言。

“鞑靼”这个名字是拜占庭人开始使用,用来指代黑海到咸海一带广袤草原的各种游牧半游牧的突厥人,这些突厥人有一个共同特征,鞑靼这个名字来源于蒙古草原的九姓鞑靼,但是九姓鞑靼也不完全是蒙古语部族,其中还有一些原属于铁勒的突厥语部族。成吉思汗征服鞑靼部后,说突厥语的鞑靼部民就西迁了,留下来融入蒙古族的基本上是说蒙古语的部民。俄罗斯所有的塔塔尔族都或多或少的带有鞑靼部民的血统,即便没有鞑靼部血统,但是有些血统是共有的,比如钦察、乌戈尔,这也是大家都沿用塔塔尔族名的原因。

元朝灭亡后

明朝人把退据蒙古高原的鞑靼征服纳入版图。洪武元年(1368)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弃大都北逃,两年后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退到漠北,仍用大蒙古——大元国号。由于明朝的多次进攻和蒙古贵族内部的激烈斗争,其势力逐渐削弱,元顺帝后裔虽然仍被奉为正统,但汗权衰微,权臣势盛,爱猷识理达腊以后的四代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坤帖木儿)都在内争中被杀。贵族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因非汗裔,部众不服,其部将阿鲁台杀之,另立坤帖木儿弟本雅失里为汗(即蒙文史书上的额勒锥特穆耳汗),阿鲁台自任太师,专擅朝政(事在1408年)。其后,阿鲁台与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贵族攻战不已,各自拥立北元汗裔为傀儡可汗;明朝则利用双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领马哈木等三人为王,继亦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王,使其相互抗衡。马哈木子脱欢统一瓦剌各部后,出兵攻杀阿鲁台及其所立之阿岱汗,另立脱脱不花为汗(即蒙文史书上的岱总汗),治鞑靼诸部。脱欢子也先进一步扩展势力,完全兼并了鞑靼,并杀汗自立。也先以异姓贵族篡夺汗位,部下离心,纷纷背叛,不久亦在内争中被杀,瓦剌势衰,鞑靼复起。但各部异姓贵族仍争权夺利,操纵可汗,相互混战。

1480年(一说1470)把秃猛可(明人所称第二个“小王子”)即位,号达延汗(即“大元可汗”),史称他“贤智卓越”。达延汗击败瓦剌,削平割据势力的反抗与叛乱,统一了鞑靼各部,分六万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号赛音阿拉克济农(济农,明人译为吉能,当是汉语“晋王”的译音),汗权大大加强,结束了权臣专政、诸部纷争局面。1517年达延汗死后,鞑靼又陷于分裂。巴尔斯传罗特次子、土默特万户俺答汗控制了右翼三万户,称司徒汗,与大汗(达延汗的继承者,明人通称为小王子)分庭抗礼,进而吞并左翼一些部落,迫使汗庭东迁义州(今辽宁义县)边外。俺答曾大举进攻明朝,1571年达成协议,受明朝封为顺义王,恢复并发展了与明的封贡关系,土默特的中心地丰州滩“板升”被命名为归化城。他还远征瓦剌及甘、青、藏交界地区,将西藏佛教(黄帽派)传入蒙古,封其主锁南坚错为达赖喇嘛三世,达赖喇嘛之号自此始(见达赖三世)。鞑靼大汗东迁后,在土蛮汗(即图们札萨克图汗,1558~1592年在位)时代曾一度强盛。明末,林丹汗力图重建统一,并联合明朝抗击后金。他虽然收服了右翼诸部,并得到漠北喀尔喀部的拥戴,但却慑于后金,仓促西逃,1634年死于撒里畏兀儿境内大草滩地方(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两年后,其子率十六部降清,鞑靼亡。到清代,西方人又把满族也称为鞑靼。

欧洲鞑靼人在各个汗国境内都发展到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贵族阶层保持其政治和军事领导地位,到俄罗斯统治时代仍无改变;平民中的明显阶级分别是商人和农民。以喀山汗国为例,政府首脑是喀山汗,他的部分家族成员纳入俄罗斯贵族行列,这些都是根据16世纪双方直接协议而定的。鞑靼人社会内部这种阶层画分形式,一直延续到俄罗斯革命才告终结。自9世纪至15世纪期间,鞑靼人的经济活动变得以农牧业混合为主,迄今仍是这样。鞑靼人还发展了手工业传统,有木器、陶器、皮革制品、布疋、金属器皿等。他们还以善于经商著称。在18~19世纪时,他们在不断扩张中的俄罗斯帝国范围内获得有利地位,在新获得的中亚领土上充任商业代理人和政治代理人、教师、乃至行政官吏。大约有150万喀山鞑靼人仍然生活在窝瓦河地区及乌拉山地区。构成鞑靼共和国人口的半数左右。他们现被称为窝瓦鞑靼人,并且是鞑靼诸群体中最为富有、产业工人中最为先进的一支。大约100万或更多的鞑靼人居住在哈萨克和中亚地区;西伯利亚的鞑靼人散居于该地区西部,人数仅10万左右。

现代鞑靼人

欧洲人所说的“鞑靼人”分广义和狭义两个称谓,广义指俄国境内使用突厥语各族(阿塞拜疆人以及北高加索、中亚、伏尔加河流域突厥语各族)的统称。而“鞑靼”一词起源于7世纪到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地区游牧的蒙古部落,13世纪由于蒙古人西迁,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鞑靼人。狭义鞑靼指鞑靼族,该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一开始只有克里米亚的突厥人自称鞑靼。其他地区的鞑靼人十九世纪才自称鞑靼。其实各鞑靼也不是一回事,各个“鞑靼”的名称也是俄罗斯人起的,因为他们只知道用“鞑靼”

来描述突厥、蒙古人。因为有些鞑靼人像白色人种,有些像黄色人种,对喀山鞑靼来说的汪古部落影响较为大。全世界有57支不同鞑靼人,但也是同一民族。20世纪末全世界有1000万鞑靼人。在中亚五国与阿塞拜疆人口也多于三万。

“鞑靼”和“塔塔尔”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名称,我国尊其民族形成时的自称,称其“塔塔尔”,俄国将其境内讲突厥语的各族统称为“鞑靼人”。塔塔尔族的演变和形成是中世纪迁徙浪潮中,

“突厥人蒙古化”以及“蒙古人突厥化”这一交融过程的典型写照,同时也反映征服者往往为被征服者的生产生活方式所改变的客观历史规律。到了19

世纪,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的横征暴敛和 25

年役期的兵役制,一些塔塔尔族青年从伏尔加河流域逃难投奔到阿尔泰山北部的哈萨克中玉兹部落,以给哈萨克牧民当养子养女的方式谋生。19

世纪上半期,沙俄侵入中亚,为再度摆脱沙俄的残酷统治,逃到哈萨克中玉兹部落的塔塔尔族青年翻越阿尔泰山来到中国境内,开始在新疆阿勒泰、塔城地区定居。同时,沙俄农奴制危机四起,封建主强行掠夺土地,抢占了伏尔加河盆地内塔塔尔人民的大片生存之地,迫使喀山等地部分塔塔尔族陆续迁往新疆。这些就是最早迁入新疆的塔塔尔族。19世纪中叶,沙俄公然向我国新疆地区扩张,并通过《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设立了侨民区和贸易圈,迁来大批俄商和移民居住,其中就有不少塔塔尔族商人和移民。1882

年《中俄伊犁条约》后,我国收复了伊犁,沙俄贸易圈相继撤销,许多塔塔尔商人、移民及俄商雇员则留居在当地。自 1905

年以来,俄国大批塔塔尔族青年和宗教人士以及大量难民逃到新疆,中国政府允许他们投靠亲友或自谋生路,使他们得以在新疆定居。100

多年以来,迁居新疆的塔塔尔族与当地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回、汉等民族相濡以沫、休戚相助,共同开发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标签: 鞑靼蒙古

更多文章

  • 鞑靼和瓦次有什么区别?明朝对蒙古有两种称谓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鞑靼,瓦次

    喜欢看历史的人会发现,明朝在抗击北方蒙古族的侵扰之时有时会说瓦剌,有时会称之为鞑靼。明朝对于蒙古有此两种称谓,那他们之间有何不同可能有的小伙伴不甚明了吧。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

  • 金沙滩之战中 出征的七郎八虎中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杨家将,七郎八虎

    北宋建国初年,和北方的契丹辽国战事频繁,北宋想要夺回幽云十六州,而辽国也想要多劫掠更多的财富和奴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由战争而诞生的将门世家也不少,最有名的莫过于对西夏的折家将和对辽的杨家将。折家将还好,但是杨家将就是忠烈的代名词了;杨家崛起于杨继业,杨继业在北汉时期国人号为"无敌";降宋后,累迁代

  • 有着七郎八虎之称的杨家将他们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杨家将,七郎八虎

    读过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期间金军扰境,国家动荡不安,但在这个时候,却不乏爱国志士,我们熟悉的有抗金名将岳飞、孟拱、韩世忠等,但是还有一个武将世家,他们举家上下都是抗战名将,那就是有七郎八虎之称的杨家将。今天小编就想带领大家,推开历史的大门,领略杨家将士们的豪情,来看看传说中的

  • 杨家将听说有七郎八虎 七郎知道八虎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家将,七郎八虎

    七郎八虎,指的是北宋初年武将世家杨家的兄弟八人,其中七个是亲兄弟,一个是义子,所以就被称为“七郎八虎”。可不是指有八个人哦,而是第八个人。大郎杨泰字延平、二郎杨永字延定、三郎杨勋字延光、四郎杨贵字延辉、五郎杨春字延德、六郎杨景字延昭、七郎杨希字延嗣、八郎杨顺字延顺。网络配图这八郎是当年杨令公收的螟蛉

  • 揭秘兰陵萧氏:从平民到皇族,还让两个王朝都姓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兰陵萧氏,汉朝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讲一讲“兰陵萧氏”,他们从平民到皇族,甚至是两个王朝都姓“萧”,他们这个氏族出了哪两个皇帝?那么这个南陵萧氏的最初来源,都是根据他们家族里面的族谱自己所记载的,是来自于汉朝的这个丞相“萧何”,西汉公卿“萧望之”,曾经就定居于山东的兰陵,那么也就是现在的临沂,兰陵也因此成为萧氏家族的郡

  • 盘点古代六大显赫家族,除了兰陵萧氏你还知道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兰陵萧氏,汉朝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她漫长的岁月中,诞生过很多显赫的大家族,他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篇文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十大家族,你家在上面吗?中国六大显赫家族——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在战国时期崭露头角,始祖是秦代的陇西郡守李崇,他的孙子便是大将军李信。到了汉代,陇西李氏又诞生

  • 揭秘: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四大家族”怎么来的?(儒家四大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儒家四大家族,春秋战国

    儒家学派一直有"颜、曾、孔、孟"四大家族之说,指的是孔子、曾子、孟子、颜回这四位对儒家学说做出特殊贡献的先哲,历代帝王均对这四位进行分封,并由其后人世袭领爵。其中孔子的孙子子思,与颜回、曾子、孟子并称"四配",同时被封为述圣,但孔氏后人以衍圣公世袭,因此不计在内。儒家"四大圣人"指的是至圣孔子、复圣

  • 儒家四大家族怎么排名?第一名传承2500多年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儒家四大家族,春秋战国

    儒家学派一直有“颜、曾、孔、孟”四大家族之说,指的是孔子、曾子、孟子、颜回这四位对儒家学说做出特殊贡献的先哲,历代帝王均对这四位进行分封,并由其后人世袭领爵。其中孔子的孙子子思,与颜回、曾子、孟子并称“四配”,同时被封为述圣,但孔氏后人以衍圣公世袭,因此不计在内。儒家“四大圣人”指的是至圣孔子、复圣

  • 残酷的河桥之战,宇文泰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河桥之战

    在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和东魏,用两国国号来看似乎关系很不错,但却是一对老冤家,在公元前538年,高欢大将侯景从宇文泰手中重新夺得了洛阳的金墉城,还烧毁了洛阳大量民居官寺。当年的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到洛阳,祭扫魏朝的先帝陵庙,后来得知后便率领军队前去支援,临阵斩杀高欢的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突围

  • 东西魏第三战:河桥之战,襄州、广州以西的城镇重新归属西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西魏,河桥之战

    沙苑之战结束后不久,东魏的侯景、高敖曹等人率重兵在金墉城外包围了西魏的独孤信,太师高欢率领大军跟在后面。侯景放火焚烧了洛阳城内外所有的官衙与居民住宅,只有十分之二三的房子得以幸存。西魏文帝正准备去洛阳拜祭列祖列宗的园陵,刚好收到独孤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