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阿莱西亚战役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罗马是怎么胜利的

阿莱西亚战役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罗马是怎么胜利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78 更新时间:2024/1/17 18:45:02

最初的胶着

莱西亚的城址所在经众说纷云。后来经过拿破仑三世时代的实地考察后世考古学家先后长达一百多年的发掘考察,终于将它定位于当代法国科多尔省境内的奥索瓦山。

奥索瓦山高约407米,山脚下有两条小河流经过,山的东、南、北三面都有其他差不多海拔的高地相对,西面则延伸出较为开阔的平原。阿莱西亚就建立在奥索瓦山顶,是一座典型的凯尔特式要塞。围墙将山顶的立足之地几乎全部圈入,堑壕、堡垒一应俱全,以凯撒此时的兵力和处境直接强攻是不现实的。如果围城的话,因为地形的起伏落差大,又有河流穿插其间,罗马人的工事施工效率会大打折扣,各个战斗单元相互间的呼应与支援难度不小。

凯撒修筑工事进行围城,在他的《高卢战记》中详细描写了围墙的结构。在三个星期内他的工程师和士兵建造了一道长18罗里,高四米的围墙。围墙的内部(即朝被包围的要塞的一面)还有一道四米半宽、约一米半深的沟。离要塞最近的沟里引用周围河流的水灌了水。沟前还设置了陷阱等全套,围墙上的瞭望台上布置了罗马弓箭手。

此时的维钦托利同样感到焦虑。之前的正面交战中,维钦托利损失了不少骑兵,又在撤退中被紧随的罗马军队歼灭了3000多人。包围他的罗马军团加上异族辅助部队至多6万人。好在围城工事圈散布在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薄弱点不在少数。

刚开始,高卢人并不愿意放任罗马人轻松构筑工事,便派出骑兵主动攻击。他们在兵力稀薄的突破口一度占了上风,但最终无法抵敌增援的日耳曼骑兵和罗马军团,纷纷逃回城中。维钦托利见势不妙,马上收拢守军。守军放弃了外围的防御工事,紧闭城门,准备集中力量守住阿莱西亚主城。

维钦托利观察到,罗马人仍零零散散地在各处忙于土木作业,暴露的防线缺口还有很多,可以加以利用。他便把全部骑兵召集起来,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冲出包围圈。这不仅缓解了城内粮草不足的危机,也可以同时周围的其他部落寻求支援。

少数被罗马人俘虏的骑兵将计划透给了凯撒,他意识到被敌人从这么多地方突破出去,原有的工程肯定是不合格的。于是罗马人在面城的一方加挖壕沟,并且把河水引入沟内。又在沟的后方立起高墙和壁垒,沟与墙垒之间的衔接处插满了尖木桩。围绕整个工事的,是每隔二十四米就有一座的塔楼。

还不放心的凯撒又设计构筑了若干衔接的深沟,里面用尖木桩和铁钩填满,再进行掩盖伪装,以应对任可能出现的敌军大部队突围。

逃离的高卢骑兵肯定会很快引来援军。所以在完成围城工事后,凯撒马不停蹄地带着罗马人在外围修筑了同样的工事,专门用来阻隔高卢援兵(外围墙的设计与内围墙完全一样,全长21罗里,还包括四座骑兵营)。

最后,他命令全军收集起三十天的粮草,固守工事,尽量避免零散出营。

殊死一搏

维钦托利给骑兵的指令是,要求所有高卢首领集结起一切能参战的人,与罗马人做生死决斗。各大酋长们在哄哄闹闹的会议后,终于达成共识,按照议定的人数标准各自派遣勇士出征。

关于这支高卢援军,凯撒在自己战记中同样给出了一个夸的数字:8000骑兵和250000步兵。但后世的军神拿破仑却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援兵无论从机动情况还是扎营的状态来看都不像是兵力大大超过罗马军队的,反而更有可能数量相当。不过这并不能消除凯撒的危局,援军和守军加起来的力量肯定是要超过他的。罗马人分散在绵亘数十里的工事里,敌人任何成功的里应外合行动都是巨大的威胁。

意气风发的高卢联合援军肯定想象不到,他们竟然会同时被敌对双方的统帅热切期盼着。维钦托利自不必说,他囤积的三十天粮草已经快耗光了。

维钦托利决定把妇女儿童驱逐出城外来省粮,此外他还希望凯撒会打开一段围墙把这些平民放出去,而他则可以乘机打破罗马人的包围(这也是维钦托利在反抗运动中惟一个人名誉上的污点)。但是凯撒下令不许放平民、妇女儿童出墙,因此这些人处于内围墙和城墙之间的无人之地里,就这么在两军阵前活活饿死。

这些人是城内士兵的亲戚,他们这样的状况大大地打击了城内守兵的士气。虽然维钦托利不断鼓舞他的士兵的士气,但是他面临着自己人投降的危险。就在这个即将绝望的关头援兵到达,给城内的士兵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援军出现于双方视野时,阿莱西亚陷入狂欢的氛围。他们迫不及待地走出城墙,列阵填沟,做好一切突围的准备。在以前的骑兵战中吃了很多亏之后,他们采取了新的战术,在骑兵队伍中混入轻装步兵和弓箭手。一旦己方骑兵被击退,这些轻步兵就冲出来提供防护。罗马人顶着数量占优的高卢联军,从中午一直鏖战到日落。最后出来决定结果的还是剽悍的日耳曼骑兵。他们不但打退了力战的高卢骑兵,还杀光了保护骑兵的弓箭手。失利的高卢人只得撤回城中,策划接下来的战斗。

援军见白天的战况不利,便寄望于夜间突袭。半夜时分,他们带着攀爬工具靠近罗马人的工事,并用喊叫声向城内示意。于是,城内的人也即刻行动起来,与援军夹攻罗马人的壁垒。可能喊叫呼应的方式过于原始,罗马人也会容易得悉,并且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军团士兵们很快奔赴自己的岗位,使用投射机械与袭击者交战。虽然多处防线遇警,马克·安东尼都能从容调度各个部分和预备队相互支援。

高卢人利用人数优势努力接近工事,但一次次的被投射机械逼退,丢下了许多尸体。快到天亮时分,他们担心侧翼彻底暴露给罗马人,便撤离了战场。另一边的维钦托利还正在带人使劲填沟。结果他们拖得实在太久,还没怎么完成的情况下就发现援军已经跑了,只能又徒劳无功地回城。

最后的突袭

日夜强攻都撼动不了罗马人的防线,高卢联军只得另辟蹊径。他们经过对附近地形的查探和研究,发现了罗马防线最薄弱的一个点。这里是阿莱西亚北面的山地,因为范围过大,罗马人的防御工事无法将其全部围住,只能在平坦一点的坡面上扎营。而且这一带是三股水流的汇合点,地形相对破碎,罗马人的营寨之间难以迅速地实现互相支援。高卢大军把这看成是最佳的战机,他们召集起最精锐的大部队,准备一口气从此处冲进罗马防线的内部,直接联合到城内的盟军。

10月2日,维钦托利的一个表兄弟维卡西维尔老努斯(Vercassivellaunos)带领号称六万人进行总攻。中午时分,他们摆好阵势快速向阵地推进。一直在城内高处密切注视战局的维钦托利看到援军的新动向后再次奋不已。他马上召集人马,带着突围用的各种工具杀出城墙。罗马人终于感受到了真正的危机。他们稀薄地分散在绵长的工事上,眼睁睁看着高卢联军如潮水般从内外同时涌向最脆弱的地段。高卢人的行动非突然,并且几乎是致命性的,罗马士兵们夹在两支狂吼的敌军中惴惴不安。眼下,战无不胜的罗马人不敢贸然行动,只能小心翼翼的守在自己的位置,等候统帅的指令。

凯撒这个时候也没有太多的办法,他寻找到视野开阔的地点,指挥调度各个部分的战斗,其实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了。高卢联军战斗方式勇猛而有序。前方的武士在盾牌和盾车的掩护下步步推进,一边向罗马人投掷矛矢,一边用泥土填平壕堑。如果顶在最前面的人体力耗尽,后面的生力军就会马上前来替换。罗马人外围的桩刺壕沟被全部填平,大军全面进入的道路被打通了。

幸好,当外围战场的高卢援军一鼓作气之时,城内出来的维钦托利和他的队伍提供不了实质的支援。他自己的兵力太少,里面的罗马工事又几乎没什么弱点,他根本没法像援军一样形成泰山压顶的攻势。在很多次不成功的尝试后,维钦托利带着一筹莫展的部下又撤出战场。

由于他的退出,罗马人也就不用两面应战了。凯撒赶紧从围城防线中抽调部队,增援在外面苦苦支撑的拉比努斯。拉比努斯看到死守工事无望,便将兵力全部抽离,绕到高卢人的后方去。同时凯撒也带着援军直扑高卢人的侧后,他穿着标志性的罩袍高调奔驰在战场,这无异于为苦战的士兵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罗马人也释放着战吼杀向高卢援军。由于他们突然出现于后方,同阵的又是多次让凯尔特人丧胆的日耳曼骑兵,联军彻底放弃战斗,四散奔逃。溃军大部分被杀于乱军中,剩下的都狂奔回了族落的领地。

第二天,大势已去的维钦托利从阿莱西亚走出,向凯撒投降。他自己则沦为了凯撒凯旋仪式的战利品,六年之后死于囚禁中(一说被绞死)。

阿莱西亚战役的失败,扑灭了高卢人最后的希望火种,他们大部分人的乐土、财富和生命都被罗马人欣慰地收入囊中。这一战同样也使凯撒的军事生涯步入了巅峰。

更多文章

  • 阿莱西亚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战前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阿莱西亚战役,罗马帝国

    阿莱西亚之战发生于前52年的九月,高卢地区的阿莱西亚。作战的一方是凯撒指挥的罗马共和国军团,他手下的助手有骑兵统领马克·安东尼、提图斯·拉比努斯和盖尤斯·特拨纽斯,另一方则是阿维尔尼人维钦托利领导的高卢部落联军。这场战斗是高卢与罗马之间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它标志着罗马赢得高卢战争的决定点。阿莱西亚

  • 伦敦除了雾都,还是个大恶臭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伦敦,大恶臭

    作为老牌帝国的首都,伦敦既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又拥有过悠久的历史,早公元50年罗马人就在此建城。然而作为工业化较早城市之一,伦敦在历史上曾多次因为污染等问题“史上留名”,除了众所周知的“雾都”,其实还有一个词条也专门指出了另外一个严重的污染事件——大恶臭。大恶臭(英语:Great Stink或Big

  • 马桶催生的伦敦大恶臭,两年“臭死”3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伦敦大恶臭

    业革命巅峰时期的伦敦,便是这样一个吃饱了撑的,却无处排放粪便的城市。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伦敦城市规模和人口也随之急速膨胀。19世纪初人口还是100万,到了1851年就已激增到240万。然而,身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它沿用的却还是最古来的排水系统。污水坑,也就是俗称的旱厕,是官方唯一认可、用

  • 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国家是哪些 分别是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自从秦汉时期开通以来,就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而对于东南亚地区来说,它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那么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国家又有那些?分别是哪些国家呢?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一个统称,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

  •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三大港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对于丝绸之路一词来说,我们并不陌生。它之所以被广为流传,主要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那是他在谈论到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路线时,鉴于大量运输货物中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所以才称之为丝绸之路。那么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又是什么样的呢?“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重要的海上贸易交通要

  • 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国家是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国家

    “海上丝绸之路”自从秦汉时期开通以来,就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而对于东南亚地区来说,它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那么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国家又有那些?分别是哪些国家呢?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一个统称,但实际上并不是

  • 美吉多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美吉多之战,古埃及

    大部分关于图特摩斯三世的美吉多之战的信息,我们是从一个叫做Tjaneni的古代军事书吏官的记录以及卡纳克的阿蒙神庙的墙上的壁画中获知的。为了镇压迦南(Canaanite)联军,在确定了作战方略后,图特摩斯三世率领他的军队用了九天的时间从Sileh的埃及边境要塞通过被称为“荷露斯之路”(Ways of

  • 美吉多之战的背景是什么?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美吉多之战,古埃及

    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第一次远征巴勒斯坦期间的重要会战。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一次战争。约公元前1482年,为镇压以卡迭石(今叙利亚纳比迈恩德)城邦为首的反埃及联盟,图特摩斯三世率军约3万人向巴勒斯坦进发。联军在美吉多城(今以色列泰勒美吉多)外设防。埃及军抄山路隐蔽接敌,突然出现在美吉多城下,然后兵分

  • 三方原合战什么时候爆发的?三方原合战的具体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方原合战,日本

    三方原之战是日本战国后期于日本东海道爆发的一场合战。爆发时间为元龟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73年1月25日),地点位于远江国敷智郡三方原。交战双方为德川氏、织田氏联军与武田氏,最终以武田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此战是武田军总帅武田信玄军事生涯的顶点。合战过程元龟2年3月,武田信玄进入远江,巡视高天神、悬川

  • 三方原合战的背景:三方原合战爆发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方原合战

    三方原合战是由家康和信玄之间爆发的战争,当时两人曾经联合起来将今川氏击退,并让对方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后德川氏和武田氏的领土都扩大了许多,这样一来两个氏族相邻的领土也随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矛盾和纷争,1572年之后武田信玄又和信长之间产生了冲突,种种矛盾夹杂在一起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之间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