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后燕皇帝慕容垂:一生断送了三个帝国的悲情皇帝(慕容垂称王)

后燕皇帝慕容垂:一生断送了三个帝国的悲情皇帝(慕容垂称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989 更新时间:2024/1/20 5:52:25

论性格复杂,后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垂无疑是其中之一。作为惯战疆场的猛将,他的两次叛离,无一不对当时的中原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第一次叛离前燕,让前燕与前秦势均力敌的对峙,变成了秦强燕弱的一边倒;第二次叛离前秦,让苻坚如断一臂,也让前秦迅速走向土崩瓦解的败境。第二次,实现了大燕复兴后的慕容垂,北伐拓跋魏,最终让鼎盛的帝国走向了败亡,自己也落了个悲情愤懑、吐血而死的凄惨结局。

细数慕容垂的一生,竟然直接或间接的断送了三个强盛的帝国。在路卫兵看来,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算是极其特殊了。历史上的人物,其实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或是简单的善恶,来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特别从事政治的、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人,就更难凭表象判断。政治本就是胜利者的政治,一如战场上对阵的双方,为了取得胜利,可以采取任何非常规的手段。淝水之战,谢玄让秦军后退,以便腾出地方交战,却又趁乱攻打,你能说是言而无信吗!慕容垂也是一样,若单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两次叛离,自然有些背信弃义让人不齿。

然而,五胡争霸,十六国纷争,是政权的争夺,是政治的争斗,动的是心机,讲的是成败,从这方面讲,慕容垂的行径,似乎又可以理解。不管怎样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慕容垂当时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 历史时过境迁,昔人早已作古。我们无从得知慕容垂彼时的真实想法,只能从点点滴滴之中,去还原他当时的复杂心态。慕容垂第一次叛离,可以说并非他的主观愿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叛离。他受到太傅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的排挤,不得不投奔前秦。那黯然离去的背影,包藏着多少委屈和无奈!承载着多少愤怒和怨恨!这种心境,旁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慕容垂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能征善战,当时前燕“总摄朝权”的慕容恪,就曾向皇帝慕容暐多次举荐慕容垂,说“吴王(慕容垂当时的封号)将相之才十倍于臣”。

慕容垂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之战中大败桓温,更是“威名益振”。慕容恪死后,苻坚多次想出兵前燕,都因“惮垂威名而未发”(《晋书》)。就是这样一位冲杀疆场、威风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却被挤兑的没有立锥之地。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增添了几分悲剧成色,其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慕容垂内心更为强烈的冲突,来自他叛离前燕后的第二年。前燕国灭,当苻坚“徙暐(慕容暐)及其王公已下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后,慕容垂“收集诸子,对之悲恸”(《晋书》),看到家族凄惨到这般田地,慕容垂悲从中来。然而在路卫兵看来,令他最为伤心的,应该还是慕容帝国的垮塌,那里凝聚着他的心血,是他依依不舍的情结所在。

对那些前燕旧臣,慕容垂当时并不十分感冒,“见其故吏,有不悦之色”(《晋书》),见到那些曾经排挤过他的人,也让他想起了往事种种。几多辛酸,涌上心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子。对国家的哀悼,对往事的回忆,对诸子的爱怜,对故吏的冷漠,以及愤懑已久的宣泄,可以说,慕容垂当时的心中五味俱全。而这些复杂的内心情结,最终汇聚起来,坚定了他复国的信念。

慕容垂投靠前秦,是出于无奈也好,气愤也罢,总之都不是出于本心,所以也就有了他的第二次叛离。应该说,慕容垂复国的念头,是有着很长的心路历程的,开始投降前秦时,并不一定就存有这个念头。然而前燕国灭,也就在客观上激发了他复国思想的复活。这可从他与郎中令高弼的对话中,得到答案:高弼劝慕容垂,让他不要对那些前燕旧臣太冷漠,应该“收纳旧臣之胄,以成为山之功”,让他善待他们,将来作为起事的筹码,而慕容垂“深纳之”(《晋书》),可以说是说到他心里去了,也许就在这时,慕容垂开始寻找复国的时机。 慕容垂的第二次叛离,是在苻坚淝水落败之后。这次叛离,在路卫兵看来,应该是有预谋有准备的,绝不等同于第一次的叛离。苻坚打算南下攻晋,就和群臣商量,众人无不反对,唯有慕容垂一人力挺,这自然很对苻坚的心思,所以苻坚才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资治通鉴》)。淝水之战已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然而当时前秦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苻坚也不会冒失到去打一个完全没有把握的仗,所以他会听从慕容垂的意见。

但是,南下攻晋,并不同于征伐北方,它有着很多的客观因素,比如大臣们说的,南方地湿,环境不利,这是气候原因;长江天险,固若金汤,这是地理原因;还有东晋是正统,民心所向,这是政治原因,等等。而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曾经征战辽东,又驰聘中原的大将,一个曾让苻坚为之发怵的军事家来讲,应该是了如指掌的。然而慕容垂还要鼓动苻坚伐晋,这就有些私心在里面了。 慕容垂叛离苻坚,内心也很挣扎。虽说他早有此意,但毕竟苻坚对他礼遇有加、信任有加,从感情上还是有所考虑的。淝水战败,苻坚带着残兵败将来到慕容垂军中,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便要父亲杀死苻坚趁机复国,说“立大功者不顾小节,行大仁者不念小惠”。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也劝说,“秦强而并燕,秦弱而图之,此为报仇雪辱,岂所谓负宿心也”!咱这不叫负心,是在雪耻。要不说这搞政治的人他净说鬼话呢,怎么说都是他的理。

就是这样,慕容垂还是没有忍心对苻坚下手,说“彼以赤心投命,若何害之!苟天所弃” (《晋书》),杀害有恩于自己的人,天理不容。可见慕容垂虽想复国,但也不想落得背信弃义的名声。另一方面,也说明慕容垂还是念旧情的,有恻隐之心。当然,他也有既不想失信天下,又想趁机复国的心机在里面。 情归情,慕容垂当皇帝的念头还是最终战胜了一切。后燕帝国的建立,也实现了慕容氏的复兴。但他随后又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抉择。慕容泓慕容冲也起兵反秦,建立了西燕政权,封他为大将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就产生了慕容氏内部的法统之争,于是慕容垂不得不剿灭西燕,为了皇权和地位,这一次慕容垂毫不客气的出手了。 当慕容垂坐热后燕皇帝的宝座时,他似乎已经忘了被他抛弃的苻坚,还有被他屠杀的血脉宗亲,看着日益壮大的慕容帝国,慕容垂有的只是一个风光帝王的满足与惬意。然而,一个人可以承受从逆境到顺境的艰难,却不能接受从风光到落拓的现实。后燕建国后,与北魏连年征战,参合陂一役,后燕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由此也元气大伤。慕容垂再次征魏,走到参合陂时,见到古战场积骸如山,“惭愤欧血,因而寝疾”(《晋书》),在退兵途中死去。也许慕容垂当时所愤懑的,不仅仅是参合陂的惨败,还有英雄未竟的遗憾,以及他这一生中长久积蓄起来的郁闷。

标签: 慕容垂皇帝慕容垂称王

更多文章

  • 慕容垂简介 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慕容垂生平(慕容垂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慕容垂,晋朝,后燕战神,慕容垂称王

    慕容垂(326-396),字道明(一字叔仁),燕文明王慕容皝第五子,兰淑仪所生,昌黎棘城鲜卑人。384年至396年在位,史称后燕成武帝。原名慕容霸,字道业,小字阿六敦;慕容儁在位时期赐名垂夬[quē],以此来奚落他“坠马折齿”糗事;后慕容垂夬跟据谶文,省“夬”[guài]改为“垂”。慕容垂是晋十六国

  • 后秦武昭帝姚苌有多少个子女 姚苌的子女都是谁(姚苌举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姚苌,皇帝,五胡十六国,姚苌举兵

    后秦武昭帝姚苌(330-394),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梁家营村红崖)人,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苌(cháng)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淝水之战后姚苌在关中羌人的推戴下自称万年秦王,建立后秦,并与苻坚领导下的前秦作战。后姚苌擒杀了苻坚,并

  • 后秦武昭帝姚苌有几个老婆 姚苌的老婆是谁(姚苌举兵)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姚苌,皇帝,五胡十六国,姚苌举兵

    后秦武昭帝姚苌(330-394),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梁家营村红崖)人,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苌(cháng)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淝水之战后姚苌在关中羌人的推戴下自称万年秦王,建立后秦,并与苻坚领导下的前秦作战。后姚苌擒杀了苻坚,并

  • 姚苌简介 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姚苌生平(姚苌举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姚苌,晋朝,后秦君主,姚苌举兵

    后秦武昭帝姚苌(330-393),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苌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苌年少时已聪慧明智,多有权略,豁达率性,并没有专注於德行和学业之上,而其众位兄长都认为他很特别。後来姚苌跟随姚襄四处出兵,经常

  •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平手政秀的生平简介(稻生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平手政秀,日本,稻生之战

    平手政秀,(1492年-1553年),初名清秀,别名五郎左卫门。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主要仕于织田信秀和织田信长。官位是监物、中务丞。 尾张国织田家家臣。织田信秀之子织田信长的老师。平手政秀出生于明应元年(1492年),幼名为五郎左卫门,是平手家家督经秀(或称经英)的嫡子。元服时改名为平手清秀,之后

  • 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场战争:稻生之战的过程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稻生之战,日本

    稻生之战,又称为稻生原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1556年9月27日(弘治2年8月24日)的一场战争。当时尾张国织田信长与织田信胜(信行)在稻生(今爱知县名古屋市西区)交锋。稻生是尾张国春日井郡庄内川的一个地名。战前对于研究日本战国史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献《信长公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在那古野城西面的比

  • 稻生之战什么时候发生的?稻生之战爆发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稻生之战,日本

    稻生之战,又称为稻生原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1556年9月27日(弘治2年8月24日)的一场战争。当时尾张国织田信长与织田信胜(信行)在稻生(今爱知县名古屋市西区)交锋。稻生是尾张国春日井郡庄内川的一个地名。战因织田信长及信胜的父亲织田信秀在尾张国开始抬头,领土与今川氏、斋藤氏及松平氏邻接,势力范围急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到达哪三个要求 三个要求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王安石,宋神宗,青苗法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是要达到三个要求:其一即细上已提及的,要使并之家不得乘农民之急大搞高利盘剥,这体现了他念念不忘的抑兼并、乏的思想。其二使农民“时趋事,发展农业生产,这体现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通过发展生产以增加社会财富的理财思楚。其三是使国家财政收入得以增加,这是他理财

  •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没有持续下去 没有持续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安石变法,宋朝,宋神宗,青苗法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八月壬午(1069年9月21日)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青苗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官方向民间发放的贷款。国家为啥这么搞,因为农民手里没钱,春天想种地却没有种子肥料耕牛等生产资料,种不了地就会导致土地荒芜,土地荒了就

  • 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为何没得到百姓的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安石,宋朝,青苗法

    北宋时,民间高利贷非常猖獗。那些放高利贷者,贷给穷人的利息,往往是本钱的两倍或三倍,以致造成许多下等户农夫破产。实施“青苗法”的本义,是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互惠互利。该法规定,如有需要,农民可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青苗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收获了再附带一部分利息偿还官府,一来使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