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有着怎样的居住习惯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有着怎样的居住习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31 更新时间:2024/1/28 3:57:01

旧石器时代因为年代太过久远的原因,发现的遗址可谓寥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000一前2000年,此时人类生活的遗迹逐渐增多,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大概有一千多处,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遗址看到当时人类生活的片断,把它们串连起来,就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展的轨迹。人类终于走出了原始的洞穴巢居的居住形式,显露出自己建造房屋的端倪。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化民居遗址石黄河一直都被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奔腾的文化巨流中,翻涌着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的波涛。当时的社会生产形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民采集,逐渐走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且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居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发展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民族部落。同时在民居方面,也有了较大的飞跃,人类终于走出了原始的洞穴和巢居的居住形式,显露出自己建造房屋的端倪。群居的聚落,出现了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謇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祭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蓦地等。

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址基本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大致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主要有河南新郑的裴岗遗址(公元前5505一前4900

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 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一前4800年) 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聚落面积不是很大,一般为1万-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在聚落附近。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典型来研究的话,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主要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一前3000年)

为典型。它首发于河南省港池县韶村,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其中包括的遗址已超过1000处,陕西西安的半,临的,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贫沟等突出体现了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民居建筑上,出现了一定的规模,布局及多种建筑类型。新石器时代晚遗,要以御部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继续,1923年在甘肃临兆被发现,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河,大河及湿水流域一梦。大汶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北人旅大地区,南达江苏、绕北,西抵河南中部,东至山东半岛,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是龙山文化发展的渊源。而辉煌的龙下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分布在令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随着祖先们对建筑的认识和技术的逐渐提高,这一时期在民居方面表现为:一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民居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上技术。这种夯上技术的扩大使用,首先表现在城子崖的古城围垣上。

(1)早期装李岗文化:半地穴式民居

裴李岗文化遗址于1977年在属于中原的河南新郑被发现,表李岗文化之所以成为典型,主要原因在于裴李岗文化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其大约出现于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4900年之间,距今已有8000—7000年的历史了。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裴李岗出土文化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遗址坐落在两水汇合的三角地带,既有大片土地可供耕作,四周又有群山环抱利于防御。依山、傍水、平川是先民们最主要的聚居环境选择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好像有一定的布局,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中部。签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基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在河南密县莪沟遗址发现六座属于裴李岗文化的半地穴式民居,形式上它们已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不同形状,面积最大的有10多平方米;穴底地面上还铺垫着一层26厘米厚的灰白色垫土,加工成光滑平整的硬土居住面;在靠穴壁处还均匀地分布着几个柱子洞,以支撑草棚屋顶;在地穴南部或西南部开设了斜坡形或台阶式的门道,以方便出入。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房屋多么简单,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祖先们,这样的房屋已经是用很先进的建筑技术制造出来的了。

200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唐户村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半方米的装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裴李阅文化时期聚落遗址。清理出47座布局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房址,房基均为半地穴式,有椭圆形、圆形、圆角长方形和不规则形,按结构形式大放可分为斜坡式门道单间式、阶梯式门道单间式、斜坡式门道双间式3种。这些居住基址可分为4组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第4组目前已清理房址27座,它们分布较有规律,从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排。新发现了双门道和阶梯式门道的房址,房址两侧各有一个灰坑,形成一个独立单位的布局特征。房屋结构的新变化及按照一定规律成排分布的特点,说明第4组房屋在建造技术及布局形态上更加成熟,是该聚落的核心区城。此外,居住基址内有一条排水系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自然地势来建造排水设施,反映了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

这些目前所知最早的半地穴式民居,展示了原始建筑最基本的形式。远看,它们都是坐落在河旁台地或坡岗上的一座座圆形或方形窝棚。近瞧,窝棚开口处有一个斜坡或台阶式的小门道通向室内,室内是个半地穴。居住面比室外地面要低,平整光滑,是一层人工仔细加工的硬土面,比室外地面要干净整齐得多;为了防潮,有的还经过火烧烤;居室里面的中心还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灶坑,似乎让人看到这里始熊熊燃烧过的灶火。室内光线较暗,但也能看清木棍搭成的屋顶上铺垫民着树枝或野草,外面还抹有草拌泥。

半地穴式民居的出现,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氏族先民们用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杰作。如今,我们用惊奇的目光浏览这些建筑遗迹的时候,那份由衷的赞叹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2) 中期仰韶文化:半坡半地穴式民居

西安之所以成为华夏文明中一个最璀璨的文化中心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耀人的古都辉煌,即便是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穴居时代,西安也不是个落后的地区。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就位于西安向东方向6公里处,因从该村发掘出一个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古村落遗址而被称为半坡村文化遗址,它属于黄河流域很重要的一个文化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据专家考证半坡文化遗址距今约5600-6700年,其村落遗址的总面积有5万平方米左右,经过六次发掘,整个遗址略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的椭圆形,房屋和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集中分布在村落的中心,约占3万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房屋遗迹46座。房屋的形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其建筑结构有半穴居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有些房子有柱子支撑,墙壁是泥墙,墙面用草拌泥涂抹。房子大小有十几、几十平方米的,也有上百平方米的,每片居住区内都有这样一座大型房屋,面积约120平方米,估计是民族首领的住所兼作氏族成员的聚会场所。大房屋的周围分布着小房屋,房屋形状多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或长方形,小房屋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十多平方米,大的几十平方米。房屋的门道和居室之间均建有一个两侧由小墙围起的方形门槛,居室中心有一个灶炕。用树枝、草、泥搭建的屋顶,由几根木柱支撑起。室内墙壁抹有草泥,有的还经火烘烤,十分牢固。这些小房屋一般作为民族成员的住所。在房屋之间,夹杂分布着窑穴,用于贮藏食物和工具。每片居住区内各有一座长方形家畜圈栏,饲养氏族公有的家畜。在居区外围,还有一条环绕居住区的深5-6米、宽6-8米的大沟,起防卫作用。面观祖先们居住过的地方,这些遗址中房基凹人地下50厘米左右,中央有1一2个柱洞,用于立柱,以支撑木骨架和草、泥覆盖的房顶。紧贴坑壁外侧,还有用树干、树技和草泥筑成的木骨泥墙,既用于屏藏、遮指,又起着承托屋顶的作用。因房屋墙壁借用了坑壁,故木骨泥墙不高。木骨泥墙的建筑,表明原始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使人们居室的位置从地下向地表转移,为后来的地面建筑奠定了基础。

2008年,考古学家们在陕西省高陵县官寨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属于新石器时代半坡四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其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河左岸的一级阶跑上,现存面积约80万平方米。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面积达16485平方米。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密。房址共17座。成排分布在杨宫寨村附近泾河边上一处断崖边,基本上是平面是“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在房屋旁边,还发现了陶窑和储藏陶器的洞穴,里面存有大量陶器、陶胚残片和一些制陶工具。从半坡文化的两处遗址来看,几千年前祖先们的住房,代表着中国民居发展的一个雏形,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应用它不仅反映了先民萌发的建筑智慧,也以悠长的时光证明了其中存在的些科学的理念。

标签: 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

更多文章

  • 在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都有着怎样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

    综述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区,如中美洲,在西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过仍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西亚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

  • 历史上的贝都因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贝都因人,阿拉伯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里的狗窝。” 对于贝都因人来说,这个“家”意味着整个撒哈拉沙漠。传统的贝都因人是牧民游牧民族,或与成群的驯养动物一起旅行的流浪者。他们一直在移动,没有永久的露营地。他们的主要财物包括骆驼和帐篷,他们对农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工艺品不屑一顾。传统上认为任何类型的定居生活都属于贝都因人的尊

  • 贝都因人的文化介绍: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贝都因人,阿拉伯

    贝都因人(Bedouins,亦作Beduin),属于闪含语系民族,阿拉伯人的一支,阿拉伯语作Badawi,复数作Badw。也称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

  • 荒原上的游牧民:贝都因人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贝都因人,阿拉伯

    贝都因人(Bedouins,亦作Beduin),属于闪含语系民族,阿拉伯人的一支,阿拉伯语作Badawi,复数作Badw。也称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

  • 君士坦丁王朝第一任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罗马,君士坦丁王朝

    弗拉维乌斯·瓦勒里乌斯·君士坦提乌斯(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公元250年3月31日-306年7月25日),是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因为脸色苍白的外表特征,在拜占庭史学家笔下常称他为克洛鲁斯·君士坦提乌斯(Chlorus,源自于希腊语中的"苍白"),或称为君士坦提乌斯

  • 世界传奇帝国之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君士坦丁王朝,罗马

    戴克里先改革军事,将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边防军用于抵抗外部入侵,巡防军用于镇压人民起义和造反的军队。他还缩小军团的规模,增加军团的数量,以便调度,由于戴克里先四分帝国,每个皇帝都有大量士兵,这大大加重了帝国的经济负担。所以,戴克里先又实行新税制,人头税方面,规定成年男子为一头,女子为半头,土地税

  • 君士坦丁王朝的建立时间?历代皇帝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君士坦丁王朝,罗马

    君士坦丁王朝是在公元四世纪时,属于同一亲族与血源的成员,连续担任罗马帝国皇帝的王朝。王朝历史该王朝肇始于公元305年,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即位为罗马帝国西方的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克罗鲁斯),其时实行四帝共治制,故其并非为统治全罗马帝国之王朝,直至君士坦丁一世统一全国,方为惟一之王室,其终于363年,

  • 尼安德特人: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也被译为尼安德塔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 威震逍遥津的曹魏名将张辽到底有多厉害 他的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曹操,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字文远,曹魏著名将领,出生地在现在的山西朔州,是西汉富商聂壹后人,改姓张。张辽家庭条件良好从小读文习武,在当地刺史丁原知道张辽后就提拔了他做自己身边的一个小官,由于张辽家族世代经商,都很希望有个人能做官,所以在丁原帐下的张辽十分勤勉,由于当时汉朝还没完全垮台,上司丁原被邀请去洛阳一同对付“十常侍

  • 威震逍遥津的张辽 为什么从来都不跟蜀国为敌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曹操,张辽,威震逍遥津

    三国演义里的张辽,虽然是曹操手下爱将。但是从未和蜀国打过仗,原因是张辽在吕布手下,为大将之时。吕布整个集团的覆灭,所有文武大将全部被擒到曹操大营。吕布求饶投降不成,是刘备向曹操说公不见丁建原董卓乎!于是,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最不讲信义者,忘了辕门射戟之时也。最后曹操命武士用白绫将吕布勒死。正感此时,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