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破坏圣像运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背景及原因简介

破坏圣像运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背景及原因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405 更新时间:2024/3/3 22:36:01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年,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破坏圣像运动”(ByzantineIconoclasm)是指726年至843年期间,东罗马帝国中数位皇帝所推行的政策,

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一颁布禁止祟拜偶像法令为开端,

至公元843年幼帝米海尔三世统治时期,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其目的是要打击东西教会分裂前的罗马教会与希腊教会在境内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贵族一直垂涎教会的土地,希望藉以没收教会财产。

1566年8月11日,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破坏圣像运动”(Beeldenstorm、Bildersturm、IconoclasticFury)发起。由尼德兰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人民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起义的锋芒一开始指教会,他们手持木棒、铁锤,冲进教堂寺院,把所谓圣像圣骨之类骗人的“圣物”全部捣毁。起义发展迅速,很快波及到尼德兰17个省中的12个省。短期内,教堂和寺院被捣毁5500所。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破坏圣像运动”。

[1]

历史背景

380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对异教信仰进行打击,确立了教会的国教地位,大量民族宗教传统和地方神话被整合到教会的神话中,但异教皈信的信徒不习惯崇拜没有形象的神,这样的

神给人一种与生活距离遥远的感觉,同时许多曾经为异教制作偶像的艺术家和工匠们现在转而为教会服务,教会的艺术风格因而日益受到罗马既有的艺术风格的影响,也开始描绘栩栩如生的形象,在4-5世纪时期,教会在地下墓穴绘画和集会所壁画中采用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形象来代表基督,罗马及希腊化与本土的文化结合,将原有对象征性的基督崇拜转为对实际圣物的崇拜。圣物崇拜在部分教会人士眼中,完成了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民众的宗教教育,这对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功不可没,但当教徒对圣像从一种符号转变为一种偶像崇拜时,许多虔诚的教士和信徒感到忧虑。在695年,查士丁尼二世将基督的样貌刻在硬币上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有关描绘耶稣的形象,表现神性或者将人性与神性分离开来,只是表现了人性一面的争议,指将基督刻在硬币上是异教的行端,《出埃及记》、《利未记》、《申命记》中都对禁止圣像崇拜做出了严厉的规定。事实上,当时的圣像崇拜已经失去了崇拜英雄和神灵的最初意义,成为了教会扩大其迷信思想的影响和剥削平民百姓的有力形式。

发生原因

总体而言,利奥三世推行运动是因为人民对当时奢华教会的不满,要求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圣像崇拜,教地位崇高及财富雄厚,帝国政府想利用破坏圣像抵抗修院的势力及认为圣像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偶像,有违宗教原则。

政治上

破坏圣像运动是一场帝国皇帝与教会争夺对教会控制权的斗争。自4世纪以来,东罗马皇帝就享有控制教会的“至尊权”,这一权力是早期东罗马皇帝作为羽翼未丰的教会的保护人而自然形成的。不过,在破坏圣像运动爆发前,皇帝与教皇争夺权力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自君士坦丁一世于公元324年亲自主持召开第一届大公会议后,狄奥多西一世、狄奥多西二世、马尔基安和查士丁尼一世分别主持召开大公会议。罗马主教马丁曾企图主持第二次大公会议,但他旋即被君士坦丁二世下令押解至首都监禁,而后遭到流放

。其次东罗马皇帝拥有控制五大教区,即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亚历山大城和安条克教区的教会高层的任命权,君士坦丁一世、狄奥多西二世及查士丁尼一世分别摆免教区内的大教长及主教职位,教皇维吉吕更被软禁于君士坦丁堡达7年之久。但教会一直力希望图摆脱皇权的控制,君士坦丁一世时,主教有权审理世俗法庭审理过的任案件,而主教的判决被认为是终审判决,狄奥多西一世时,教会进一步获得了税收和司法等方面的特权。7世纪时,教会反对了希拉克略提出的“联合论”和“两性一意论”,罗马主教格里高利一世更公开反对禁止官员和士兵在未完成职责以前进入修道院的皇帝敕令,又利用东罗马世俗大贵族争夺皇权,至7世纪末,罗马主教色尔爵在与皇帝的斗争中公然煽动军队反叛朝廷。教会权力不断的提高,促成了利奥三世发动破坏圣像运动以限制教会的发展。

经济上

4世纪以后,教会作为东罗马的国教,受到特殊的保护,教会财产增加极为迅速。君士坦丁一世的<米兰敕令>即明确规定,发还教产,许可教徒向教会捐赠各种形式的财产。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后,教会不仅得到了大量地产、金钱和粮食,还兴建了大批教堂和修道院,教会的庄园内包括农用耕地、房产、果园、橄榄园、葡萄园、山坡牧场、小型手工作坊、农户、畜群等,修道院的高墙内,有修士的居室、工作间、教堂、会堂,其周围的田地亦由下级修道士耕作,此类田产为教会带来了庞大的收益。同时,教会通过接受捐赠、遗产和经营庄园等途径,每年都可以得到相当丰厚的收入。教会又吸引了大批青壮年人出家,成为教职人员或修道士。6-7世纪,东罗马帝国连年战争、瘟疫不断,人力资源消耗严重。军队人数急剧下降,人力资源的短缺还直接削减了纳税人的数量,减少了东罗马传统税收人头税的总量,使国家收入大幅度下降。在利奥三世执政期间,拉伯人占领了帝国大部分的领土,令占领地内的修士回流到境内,导致境内的修士人数大增。修士及教会在帝国境内一向享有众多的特权,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却几乎占了帝国的半壁江山,

加上教会利用群众对圣像及圣迹的崇拜,搜括人民资产,令宗教阶层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负担。因此东罗马帝国的皇帝透过此运动,大量没收教产、关闭修道院、强迫修女修士还俗。

军事上

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希拉克略朝和伊苏里亚王朝的皇帝大力推行军区制,将全国处于军事管制之下,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军区制的实施需要大片的国有土地,但国内大部分的土地均控制在教会之下,致使未能将土地分配给保护国家的军官,令国家的防卫体系受到动摇。其次,利奥三世所封的军区领袖大多是来自东方的小亚细亚,这批军事贵族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一般都有反圣物崇拜的倾向,同时对教会的封建势力感到恨之入骨,利奥三世为了讨好这批军事贵族,故此发起圣像破坏运动以争取他们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大量的青少年出家当修士,令国家缺乏军队兵源,当时拜占庭正面对阿拉伯人及保加利亚人的入侵,帝国不得不解决青少年人逃避到教会的问题,最终以运动来强迫关闭修道院等设施。

更多文章

  • 吴淑姬的代表作有哪些?关于她的评价如何?(宋代四大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吴淑姬,宋朝,宋代四大才女

    长相思令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作品赏析关于这首词的来历,是有一个故事的。南宋文荼蘼花神 吴淑姬荼蘼花神 吴淑姬学家洪迈在其《夷坚志》和王世贞的《艳异编。卷三十》,还有冯梦龙的《情史》一书中,对此都有记载。吴淑姬本出身在穷苦人家,却遭不

  • 揭秘李清照: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宋代四大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清照,宋代四大才女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入夜金华闻雨泣,南渡仓惶,魂梦长江隔。独自飘零人不识,归来谁共秋花摘。惟喜芳祠留故国,窗下清泓,能浣凌云笔。千载郁情当一掷,新词岂再多商律。我是在网上看到这阙《蝶恋花》的,作者在金华的一个雨夜想起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就是词中

  • 朱淑真简介 宋代时期女诗人幽栖居士朱淑真生平(宋代四大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淑真,宋朝,宋朝女诗人,宋代四大才女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

  • 击败瓦岗军雄霸洛阳的王世充为何会败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世充,隋唐,李世民,瓦岗军

    王世充本不姓王,他是西域胡人,只因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他爹改嫁到王家。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口齿伶俐。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

  •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一次战役——斯鲁伊斯海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英国,法国,斯鲁伊斯海战

    在英吉利海峡的激烈斗争之后,一支法国船队捕获了克里斯托弗和爱德华,据信是最大的船只之一,同年晚些时候,一支法国舰队突袭了普利茅斯,烧毁了小镇并捕获了港口的航运。1340年,爱德华国王组建了一支舰队,攻击法国北部海岸,以强制执行他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并支持佛兰芒对法国的抵抗,为了对抗英国威胁,法国国王菲

  • 斯鲁伊斯海战:陆军战术在海上实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斯鲁伊斯海战,英国

    英国王室自从失地约翰王开始,对法国王室的斗争就一直不顺利,曾经庞大的诺曼底-安茹领地,萎缩到了加斯科涅和蓬蒂厄(Ponthieu)这一点点,还被迫签下了《巴黎协约》。协约中英王亨利三世以阿基坦公爵身份向法国王室称臣,爱德华三世自己也被迫在1329年向菲利普六世进行了效忠仪式。除开低人一等的法律地位,

  •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斯鲁伊斯海战:英国初战告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海战,,斯鲁伊斯海战

    斯鲁伊斯海战(Battle of Sluys),发生在公元1340年6月24日,为英法百年战争揭开序幕。也翻译为斯勒伊斯海战,这次战役中,法国海军舰队受到严重的打击,使法军无法跨过海峡入侵英国,也让之后的战役大多发生在法国本土。这场战役发生在斯鲁伊斯(Sluys or Sluis,法语为&Eacut

  • 诺罗之战发生于什么时候?其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诺罗之战,耶路撒冷

    诺罗之战(Battle of Nole),又译诺罗战役,阿尤布王朝君主萨拉丁与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在1177年11月25日进行的战争。鲍德温四世率领的基督徒以少胜多,战胜了萨拉丁的军队。背景1177年,佛兰德伯爵即阿尔萨斯的腓力率军抵达耶路撒冷王国,前往圣地朝圣。腓力和鲍德温计划联合拜占庭帝国,以

  • 一场发生在耶路撒冷和阿尤布王朝之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诺罗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耶律撒冷,萨拉丁,鲍德温,阿尤布王朝,诺罗之战

    诺罗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撒路耶冷战胜阿尤布王朝而告终。那么诺鲁之战经过是怎样的呢?诺罗之战中的萨拉丁根据资料显示,从这次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当时耶路撒冷人数少的原因,阿尤布王朝的国君萨拉丁觉得耶路撒冷的国王鲍德温带领了如此少的军队肯定不敢跟随,于是便在进军耶路撒冷的路途中处死俘

  • 诺罗之战的结果是怎样的 经过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诺罗之战,诺罗之战的结果

    诺罗之战是萨拉丁和鲍德温四世之间发生的战争,在1177年的时候阿尤布王朝相关耶路撒冷国发起了战争,当时萨拉丁想要入侵耶路撒冷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鲍德温急忙带着军队试图加强国家的防御,可是在路上却遇到了拦截。之后双方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诺罗之战的结果也在不久之后揭晓,那么诺罗之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