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

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25 更新时间:2024/1/13 6:37:33

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

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

《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

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其一,盗贼永远存在。别说“贞观之治”时期,就算是咱们当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贞观之治”时期高多少倍,但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不锁门,你的家很可能就被“抄”了。盗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再富裕的时代,都杜绝不了盗贼的存在。因为所有的富裕,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而盗贼却可以不劳而获,相当轻松,所以,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其二,贞观时间太短。任何一个盛世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做到的,更不可能在二十来年的时间(“贞观”经历了22年)里实现。

其三,贞观基础太差。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在隋末乱世中起步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那么多势力,打了那么多年仗,早已把国家打得一穷二白了。“贞观之治”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时间非常短,实在不足以形成盛世。

其四,贞观消耗太大。唐太宗时期,也并不是完全就放手让老百姓生产,其实还在打仗。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让李靖率军和东突厥作战,最终灭掉东突厥;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等攻打吐谷浑,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彻等攻打高昌国,并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最后粮草没了才班师回朝,而且此后就与高句丽纠缠不断,前后打了三年时间。

(率军出征,图取其意)

我们这里并没有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动的战争清理完,实际上还有很多次小型战争。算起来,唐太宗时期发动的战争不下十次。

要知道,如果古代不打仗,安安静静地搞几年生产,可能生产会多多少少搞上去。但是一遇到打仗,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双重打击:一重打击是需要给军队提供粮草,老百姓自己的口粮不足;另一重打击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青壮去打仗了,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既然唐太宗时期有那么多战争,老百姓怎么可能富裕呢?不富裕,怎么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

其五,贞观税负不轻。老百姓要富裕,税收必须要少。但是,税收一少,就无法做打仗之类的事情。而且,我们在史料中也没有找到唐太宗像“文景之治”那样减免税赋的记录。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时期老百姓的负担并不低。

既然又在打仗,又没有减免税收,又有盗贼,经历的时间又短,盛世显然是不可能形成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显然不可能出现的。

(司马光)

既然不可能出现,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要那样说呢?

我认为,司马光其实是想表达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是为了表现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多有溢美之词,表达作者对这一个时代的肯定。

除此之外,司马光还以此来说明在“贞观之治”时期,社会风气出现的明显变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设防,不争夺,不互损。说明社会开始讲信任,社会道德变好。而这种社会道德变好,也与唐太宗在“善于纳谏”中,所倡扬的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总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贞观之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标签: 唐朝贞观之治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同治帝神秘驾崩,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同治,清朝,野史秘闻

    皇室说他患天花而亡,非常好理解。自他们入关以来,皇室成员得天花是很经常的事情,甚至就连玄炫,他小的时候都曾出过天花,所幸大难不死。现在人们已经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是从关外来的,对于天花这种病毒的抵抗力是非常弱的。清朝的正统史书以及御医的相关诊治记录,都可以作为依据。当时的档案中,详细记载了同治自得病

  • 刘伯温死后 ,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明朝,风云人物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手下可谓是能人辈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在这些人中,又以刘伯温的名声最响,留下来的传奇故事最多,但就官职赏赐而言,刘伯温在这群人中甚至排倒数。明朝开国后大封功臣时,以刘伯温的定鼎之功,被封为诚意伯(伯爵),岁禄200石,官职是御史中丞,御

  • 窝阔台在任内有着哪些政绩?为何被忽必烈追尊为太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孛儿只斤·窝阔台 (1186年—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1229年窝阔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

  • 为什么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你们知道垓下之战,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对抗。影响着当时天下的时局。这场长达5年之久的对抗,最终以刘邦的胜利为结束。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战绩无数,打败过许多强大的对手,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都消灭了十倍于己的敌人,不由让人扼腕叹息,为何垓下之战,最终项羽失败。有一种结论就是说,

  • 夷陵之战导致蜀汉走向衰落,为何诸葛亮没有劝刘备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夷陵之战是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一次关键的战役,它也被列入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刘备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东吴将领陆逊所败。这一次战役,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那么,当时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难道没有看到这场战役的危害吗?他为什么不去劝谏刘备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一、刘备

  • 孙殿英敢挖清陵,为何不敢盗挖明十三陵?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近代,孙殿英,野史秘闻

    孙殿英敢挖清陵,为何不敢盗挖明十三陵?好汉孙殿英,挖了清东陵,盗了满清皇室的祖坟,为的是什么?对外,孙殿英还可以有这样的借口。孙殿英祖上是明朝的孙承宗,祖宗三代尽皆被满清给杀害了,孙殿英的这次盗墓之举,实际上是为了报仇。此外,孙殿英的这般举动,也相应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句口号,可以说,这表面功

  • 东吴大帝孙权长女孙鲁班简介:因谋划诛杀孙綝,被流放于豫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鲁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鲁班(生卒年不详),字大虎,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公主,吴大帝孙权长女,母步皇后,朱

  • 刘表去世之后,鲁肃为何要出使已被刘备占据的荆州?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西起关中、东至大海、北抵幽燕、南达江淮的广大地区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只有中南荆州地区在刘表手中;江南东吴各郡归属于孙权;西南益州地区归于属刘璋;西北关西、汉中地区在马超、韩遂、张鲁等豪杰手中。而这其中,还有一位很特别的人,他就是“皇叔”刘备,

  • 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那么秦国的伤亡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史风云

    在公元前260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当时最大的一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两国交战,倾国之力秦出动了60万军队而赵国出动了40万军队,他们在长平这个地点开始了一场大战,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国四十万军队被杀神白起坑杀,赵国此时已经没有可以再战的国力了,那么为什么秦国不在此时灭了赵国而非要等到以后呢?第一点就是秦

  •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候,谁的优势最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赤壁之战后,曹操这一方就是一路兵败退回了长江以北。天下大势已经是成为定局。不过,论兵马和土地人口方面,笔者认为还是当属魏国这一方占据着优势。一方面:北方的汉子都是人高马大,甚是勇猛。而蜀吴却是处在南方,必定是相对弱小一些。再加上,曹操深谋远虑,求贤若渴,更是招揽了许多能人异士。另一方面:魏国土面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