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死后 ,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

刘伯温死后 ,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925 更新时间:2023/12/12 19:10:21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手下可谓是能人辈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在这些人中,又以刘伯温的名声最响,留下来的传奇故事最多,但就官职赏赐而言,刘伯温在这群人中甚至排倒数。

明朝开国后大封功臣时,以刘伯温的定鼎之功,被封为诚意伯(伯爵),岁禄200石,官职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没有太多实权。相较之下,李善长则是以功勋第一被封为韩国公(公爵),岁禄4000石,左丞相,统领天下政事。比较下汉朝张良的赏赐,刘伯温这个明朝“张良”的赏赐是何其薄也。

刘伯温被薄待,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刘伯温虽然在朱元璋争夺天下之中提出了先灭陈友谅,后图张士诚,再北伐中原的关键策略,但相较李善长、徐达等人来说,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集团的时间较晚,不算“创业元勋”。

其次,刘伯温是浙东人,而朱元璋、李善长则是淮西人,由于不属于淮西集团,在封赏功臣时,刘伯温受到了李善长的排挤,而朱元璋也更偏向“老乡”,于是便打压了刘伯温。

由于李善长的排挤,加上出于避祸的打算,刘伯温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隐居山中,不问政事。但就像武侠小说中谁先金盆洗手谁先走的逻辑,刘伯温虽然有心避祸,但祸却自己找上门来。

归隐以后,刘伯温先是被人诽谤用”王气“的土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被朱元璋剥夺了官职和俸禄。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刘伯温只得亲自去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并定居了下来。不久后,胡惟庸成了左丞相,刘伯温大为悲戚,不久便忧愤成疾因病去世了。

对于刘伯温之死,现在后世的传说认为是胡惟庸下毒谋死的。那事实是否如此呢?从两人的关系来说,胡惟庸确实有谋害刘伯温的动机。

在朱元璋撤换李善长之前,曾经询问过刘伯温谁适合继任宰相。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刘伯温出于公心,坦诚地回答了自己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看法。

其中对胡惟庸,刘伯温的评价最差:“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在刘伯温看来,胡惟庸好比一匹劣马,让它来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虽然朱元璋最后没听从刘伯温的意见,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出任宰相,但两人间的梁子已经结下了。而且胡惟庸也是属于淮西集团的一员,也有排除异己的必要。

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看上去事实明确,但真相却未必如此,朱元璋反而更像是幕后黑手。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曾和他的儿子谈起此事,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胡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一口咬定刘伯温是因为不屈从胡惟庸而被毒死,而且大力夸大胡惟庸结党的力量,认为他们可以连皇帝的话都不听了。

但从后面事态的发展来看,事实却并非朱元璋说的那样。首先,在朱元璋时期,特务政治已经初现端倪,检校对每个大臣都有着严密的检控,如果胡惟庸下毒,不至于朱元璋一点消息都没有。

其次,胡惟庸虽然贵为宰相,但权势并没有朱元璋说得那么大,后面胡惟庸被以“植权擅党”的罪名处死时,连一点像样的反抗都没有,因此朱元璋所谓的“说不倒”只不过是虚言。

刘伯温之死更有可能是朱元璋的阴谋,他利用胡惟庸和刘伯温的矛盾,先是对胡惟庸进行暗示,让其对刘伯温下毒手,最后再用这个罪名来彰现胡惟庸的专断独行、横行不法,从而将其一网打尽,以达到其屠戮功臣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刘伯温之死则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最终,朱元璋达到了他的目的。胡惟庸入狱初,是以“擅权植党”的罪名,但这个罪名明显不能让朱元璋达到清除功臣的目的,于是经过一系列“调查”,“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一大批功臣宿将被列为“胡党”处死。

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死后十年,罪名又被升级为“谋反”,李善长以及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被卷入此案被诛杀。整个胡惟庸案下来,累及诛杀功臣及其家属达三万余人。之后子虚乌有的蓝玉案也如出一辙,最后牵连人数达到两万余人。人头落地之下,尸山血海之中,朱元璋完成了自己清除功臣,为自己孙子朱允文继位开路的目标。

标签: 刘伯温明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窝阔台在任内有着哪些政绩?为何被忽必烈追尊为太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孛儿只斤·窝阔台 (1186年—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1229年窝阔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

  • 为什么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你们知道垓下之战,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对抗。影响着当时天下的时局。这场长达5年之久的对抗,最终以刘邦的胜利为结束。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战绩无数,打败过许多强大的对手,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都消灭了十倍于己的敌人,不由让人扼腕叹息,为何垓下之战,最终项羽失败。有一种结论就是说,

  • 夷陵之战导致蜀汉走向衰落,为何诸葛亮没有劝刘备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夷陵之战是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一次关键的战役,它也被列入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刘备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东吴将领陆逊所败。这一次战役,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那么,当时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难道没有看到这场战役的危害吗?他为什么不去劝谏刘备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一、刘备

  • 孙殿英敢挖清陵,为何不敢盗挖明十三陵?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近代,孙殿英,野史秘闻

    孙殿英敢挖清陵,为何不敢盗挖明十三陵?好汉孙殿英,挖了清东陵,盗了满清皇室的祖坟,为的是什么?对外,孙殿英还可以有这样的借口。孙殿英祖上是明朝的孙承宗,祖宗三代尽皆被满清给杀害了,孙殿英的这次盗墓之举,实际上是为了报仇。此外,孙殿英的这般举动,也相应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句口号,可以说,这表面功

  • 东吴大帝孙权长女孙鲁班简介:因谋划诛杀孙綝,被流放于豫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鲁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鲁班(生卒年不详),字大虎,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公主,吴大帝孙权长女,母步皇后,朱

  • 刘表去世之后,鲁肃为何要出使已被刘备占据的荆州?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西起关中、东至大海、北抵幽燕、南达江淮的广大地区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只有中南荆州地区在刘表手中;江南东吴各郡归属于孙权;西南益州地区归于属刘璋;西北关西、汉中地区在马超、韩遂、张鲁等豪杰手中。而这其中,还有一位很特别的人,他就是“皇叔”刘备,

  • 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那么秦国的伤亡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史风云

    在公元前260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当时最大的一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两国交战,倾国之力秦出动了60万军队而赵国出动了40万军队,他们在长平这个地点开始了一场大战,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国四十万军队被杀神白起坑杀,赵国此时已经没有可以再战的国力了,那么为什么秦国不在此时灭了赵国而非要等到以后呢?第一点就是秦

  •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候,谁的优势最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赤壁之战后,曹操这一方就是一路兵败退回了长江以北。天下大势已经是成为定局。不过,论兵马和土地人口方面,笔者认为还是当属魏国这一方占据着优势。一方面:北方的汉子都是人高马大,甚是勇猛。而蜀吴却是处在南方,必定是相对弱小一些。再加上,曹操深谋远虑,求贤若渴,更是招揽了许多能人异士。另一方面:魏国土面积上

  • 马常在:雍正最悲惨的妃子,死后七年都没下葬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常在,清朝,野史秘闻

    看过《甄嬛传》、《如懿传》等清宫剧的读者,一定会对剧中的妃嫔争斗感触颇深,她们为了争宠可以不顾一切,机关算尽之后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宫斗失败的妃嫔常常会凄惨地死于冷宫,或是直接被处死。事实上,如果我们翻阅史料,就会发现,清朝后宫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宫斗现象,而且,一些妃嫔也

  • 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让人想不透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韩信,汉朝,风云人物

    说起韩信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你以为是哪个三段跳,跑地图最快的人。但是我们来说一下历史上的韩信,为何被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作为当世少有的明白人、大才能,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自然也别封王列侯。但是可笑的是,后来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听信谗言削了他的兵权,这就让韩信有了危机感,帝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