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浑河之战:明军抗清的最佳表现

浑河之战:明军抗清的最佳表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52 更新时间:2023/12/20 1:27:10

纵观276年的明朝历史,与八旗的战斗堪称明军最不堪回首的记忆。除了关内的遵永大捷之外,明军可说是无一胜绩。然而,明军在关外同样有发挥较好的战役,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1621年的浑河之战。

1621年,平静的辽东边陲突然战云密布。一名从后金逃回关内的汉人奴隶带来了一个令朝廷大为惊讶的消息: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正在赶制云梯、盾车等攻城器械,准备攻打沈阳。

自古以来,沈阳一直是辽东的核心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后金如果想要称霸辽东,那么就必须拿下沈阳。明朝也深知沈阳的重要意义,于是加紧备战,派出了两支地方精锐——浙军和川军奔赴辽东前线。总兵贺世贤则统领一千亲兵和数万辽东军固守沈阳、等待增援。

从战略角度出发,明朝方面的宏观部署并无问题,但在细节上却问题多多。守卫沈阳的部队成分混杂,虽然勇敢善战,但是忠诚却是问题。他们能在顺风局乘胜追击,也会在逆风局中一哄而散。至于叛国投降,那更是毫无心理负担。

总兵贺世贤同样问题多多。他虽然武举出身,作战勇敢,却是个地道的酒鬼莽夫。简言之,此人有冲锋陷阵之能,却无统帅千军之才。

朝廷派来的两支援军也同样令人担忧。以浙军为例,虽然戚金是名将戚继光的侄子,但是戚继光留下的精锐部队根本不足以在北方边境的高强度作战中,取得优势。由于军饷不足,之前损失掉的部队,根本难以全部补足。甚至连将领作为私人精锐的家丁力量,都是在北方重新募集的。戚金本人也是临时调往辽东统领浙军,之前的经验非常有限。此时的3000浙军,已经是东南地区所能抽调的最强军力。

相较而言,一万人的川军要比浙军情况稍好,但他们依然良莠不齐。除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秦良玉之外,领兵的将领中还有因劫掠土司家而被贬职的游击周敦吉。这样两支互不熟悉、从未配合作战过的部队被临时凑在一起,在磨合阶段自然会产生不少摩擦。

起初,两军之间只是口角之争,随后又迅速升级为械斗。在械斗中,人数占优还多使用大盾长矛的川军,把浙军血虐了一番。不服气的浙军就跑回营地,调来火炮助战,射击方阵。这场械斗还殃及平民,两军驻地周围的民房都被火炮轰塌了。最后,为了平息朝廷的愤怒,秦良玉被迫上表谢罪,这才算勉强平复了两军间的敌对情绪。但这无法改变双方统帅各怀鬼胎,互不信任的局面。

当川军和浙军大打出手之时,后金军已经对沈阳发起了围攻。在扫清了沈阳周边的堡垒后,清军却在沈阳城下,停住了脚步。由于当地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因此修建了当时东亚数一数二的砖石城墙。双层城墙高达8米,厚度也有10米左右。对于缺乏重型火器,也没有抛石机的后金而言,要想攻破这样的坚固防线,确实难度不小。

努尔哈赤到达沈阳后,但他并未急于攻城,而是派出小股骑兵侦查城防。守将贺世贤见状,率家丁主动出击,斩杀了四名后金骑兵。努尔哈赤见状,便下令继续围困沈阳。

次日,后金军派出一队骑兵前往城下引诱贺世贤出战。贺世贤果然中计,紧追不舍,不料正中后金军埋伏,在后退回城的途中身中数箭而亡。眼见贺世贤中了埋伏,城内另一位总兵尤世功也率部出城试图救援,却同样因为战斗力拙计而不幸阵亡。

擅长骑射的满洲骑兵

眼见明军连损大将,后金军趁机大举进攻沈阳城。失去总兵的明军士气大跌,相比已经杀红眼的后金将士,显得如弱鸡一般,毫无抵抗力。更加糟糕的是,部分守军在重压之下,决定叛变。他们放下吊桥,大开城门,让满洲士兵径直杀入。就这样,后金军迅速击败了肉搏能力低下的明军,拿下了辽东重镇沈阳。

在得知沈阳陷落的消息后,浙军和川军停止了扯皮与械斗,一致同意撤退。但川军游击周敦吉却为了让自己将功赎罪,坚持请战。毕竟在他看来,此时军中尚有名将秦良玉坐镇,全军士气正旺。如果现在不与后金军交战,将来想要再立功,就没什么机会了。于是明朝援军改变撤退计划,选择在浑河与后金军交战。

虽然明军统帅勇气可嘉,但要想让不久前还争斗不休的川军和浙军合兵一处作战,并不现实。于是两军统帅决定分兵作战,周敦吉和秦良玉的兄长秦邦屏带着川军驻守在桥北,浙军则驻扎在桥南。

努尔哈赤得知明军分兵的消息后,立刻下令右翼部队对川军发起攻击。但后金的精锐部队红甲军或许是认为明军不堪一击,竟然连棉甲和盾车都不用,就与川军展开战斗。等到与川军交战后才发现,这支明军并不好对付。后者习惯使用白杆长矛,又有装备大盾牌的刀盾手掩护,并不忌惮轻骑兵式的普通攻击。在两位统帅的指挥下,他们与后金军作战不落下风。在战斗中将上千名八旗骑兵击落下马,并且生擒了一名参将和两名游击。

若浙军在两军相持时加入战斗,明军将能赢得优势,迫使努尔哈赤暂时退却。然而浙军并未加入战斗,习惯了静态防御的他们,根本不敢离开自己的设防车营。眼见无法打破川军防线的努尔哈赤,便下令更多八旗军队一拥而上。

后金军凭借数倍的兵力优势,不断策马齐射方阵。一些满洲步兵与投降的汉军,也使用弓箭和火门枪射击结阵的川军。通过连续三次冲锋,川军终于开始崩溃。在激战中,两位统帅周敦吉和秦邦屏均被斩杀。

在川军在桥北激战的时候,浙军已经在桥南布置好了车营准备迎击。虽然他们是戚继光战术思维下的明军精锐,其实根本不能同真正的强者相提并论。他们所仰仗的不过是装备更齐全些。这些浙军战车上,不仅有威力较大的佛朗机炮,士兵中也有不少擅长使用火绳枪射击的部队。正是靠着犀利的西洋火器,浙军才暂时压制住了后金军的攻势。但仅有3000人的浙军,显然难以保持对后金军的压制。更为致命的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火药数量并不多,难以喂饱手里的佛郎机炮和火绳枪。开打后不久,浙军士兵们的火药就渐渐不够用了。

此时浙军将士突然得到一个好消息:一支3万人的援军即将抵达战场。得知援军将至,他们便重新振奋精神,继续与人数众多的后金军作战。

然而,这支援军却辜负了浙军将士们的期待。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赶到战场后并没有立刻投入战斗。作为辽东本地部队的他们,习惯性的先驻足观望,随后派出千余人的侦察队去刺探情报。这支侦察队在途中与后金将领雅松率领的小分队相遇。雅松见明军人多势众,便无心恋战的逃回营地。

努尔哈赤看到后金阵中竟有如此懦夫,便将雅松怒斥一番,又改派儿子皇太极率部出击。皇太极不负父亲之命,仅率数百骑兵便成功击退了尾随的明军本地追兵。未来的天聪汗,还带着部下一路杀入明军营中,冲破了明朝援军的防线。

此后,代善、岳托等后金将领也率部拍马赶到,将这支3万人的明军彻底击溃。原本赶来增援的援军,现在被杀死3000余人,头也不回的奔出了战场。随着他们的溃败,还在浑河南岸坚守的浙军,已注定无力回天。

此时天色已暗,努尔哈赤决心彻底消灭还在顽抗的浙军,给他们喘息之机。于是车营外的后金军继续在夜里发起猛攻。疲惫至极的浙军已经耗尽了火药储量,只能与后金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这些来自南方的大明精锐,在甲胄之外还披上了一层棉袄来防御箭矢。在近身战中,他们会使用竹枪和腰刀与后金军血拼。依托车营防御的他们。最终却还是寡不敌众。包括名将之后戚金在内的大多数浙军指挥官,也在战斗中先后被杀。

明军虽然在浑河之战中战败,但他们奋勇作战的英姿,仍然让后金军印象深刻。后金军队在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会与明军打得如此艰苦,实在是极为少见的事情。时人不禁感慨:以前明军只要见了后金军队,立刻就转身逃跑、不敢与之交战。唯独这次竟然以少敌多、杀敌数千,堪称虽败犹荣。

然而,明军在浑河之战中的勇敢,不过是行将就木前的回光返照。这一战不仅暴露出明军在部队协调和人才选拔方面的问题,也反映了明朝军队中真正的善战者,数量稀少:

1 沈阳守将贺世贤虽然英勇,但缺乏指挥才能,他的贸然出击极大影响了守军的士气,需要对沈阳沦陷负主要责任。

2

川、浙两军的指挥官和士兵虽然都素质可以,但都是临时拼凑的部队。来自千里之外的他们,缺乏默契,协同作战能力极差。这一致命缺陷也导致了两军在出征前自相残杀,友军危难之际又见死不救。

3 至于被皇太极一击即溃的3万援军,表现则更加差劲。不仅连支援的任务都未能完成,还被后金军阵斩3000人。

后金方面当然也存在失误。比如胆小怯战的雅松和自大贪功的红甲兵,都一度令己方的攻势停滞。但后金军毕竟有努尔哈赤这样的优秀统帅,又有皇太极、代善这样的悍将。他们也及时调整,成功带领后金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个王朝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往往可以通过一次大规模战役的前因后果来窥探究竟。当一个帝国坐拥东亚大陆的全部土地,花名册上涂鸦着规模世界第一的军队,却连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可靠部队都拿不出。这个帝国无论还有多少人磕头逢迎,有多少人歌功颂德,都已是行将就木。

标签: 浑河之战明朝

更多文章

  • 浑河之战——戚家军的最后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浑河之战,明朝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兵围攻沈阳,沈阳主将贺世贤立即派人赴辽阳报告,并请求援兵,辽东经略袁应泰命川浙兵近万人(其中川军7000人、浙兵3000人),及奉集堡、虎皮驿的三万辽东明军增援。川浙之兵行至中途,闻沈阳城已陷落,主帅童仲揆、陈策见救援已失去意义,因为原计划是与沈阳城内的明军

  • 盘点《盐铁论》中的名句,蕴藏了大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盐铁论》

    《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一、贱不害智,贫不妨行。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贱,指地位低。贫,指没有钱财。地位卑贱并不妨碍一个人的智慧,家境贫寒并不妨碍一个人的品行。这句话言评价一个人的才智、德行不能根据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来作判断。二、

  • 西汉“盐铁论战”对后世经济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汉,盐铁论

    公元前81年(西汉昭帝始元六年),让历史永远定格于此。这年二月的一天,世界上最大城市长安,天气还很冷。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他们各自的属员丞相史和御史,还有去年刚刚选举出来的60余位贤良、文学一大早赶往大汉王庭,参加13岁的汉昭帝下诏召集的经济会议,议题是讨论是否结束盐、铁、酒类由国家专卖的事

  • 盐铁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历史价值一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盐铁论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的倡导的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主要内容者写的后序。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

  • 盐铁论是谁写的?盐铁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盐铁论,西汉,桓宽

    盐铁论简介:《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人士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

  • 揭秘明代皇帝为避免外戚干政让公主只嫁老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代皇帝,外戚干政

    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是为什么呢?明朝的皇帝非常忌讳外戚干政,担心大臣武将用子女联姻的手段来干预朝政,甚至发生抢班夺权的危机。为了彻底斩断外戚干政的危险,明皇室便下了死命令,不许皇家和大臣武将联姻。所以,皇家公主的婆家往往都是寒门之

  • 外戚干政第一人吕后:吕雉当政15年做出哪些政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外戚干政,吕雉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雉。而刘邦能够娶到吕雉实属高攀,而他之所以能够娶到这个貌美如花的吕雉,还要归功于刘邦有一副好面相。当年,吕公迁居沛县,因与县令交好,而不断地有人前来拜访。刘邦只是前来凑个热闹,扬言愿出一万贺钱,因而被请入上座。吕公此人善于看面相,当他细细地看过刘邦的面相之后,立马变得非常恭敬

  • 大汉王朝为何会不断的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雉,刘邦,薄姬,汉朝,外戚干政

    外戚干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叫历朝历代的皇帝头疼不以的一个问题。外戚都是皇后、皇帝妃嫔的娘家,或者太后的母家;这些人虽然与皇室子弟并不是同一个姓,但也确确实实的是皇帝的亲戚,是皇室的人。他们位高权重,往往喜欢拥立年纪尚小的孩子当上皇帝,而后真正的大权则由这些外戚掌握。外戚干涉政事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而在汉

  • 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称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奥斯曼帝国起源于11世纪的中亚,本是突厥的一个小部落。13世纪初,奥斯曼部落迁到了小亚细亚,在当地定居下来。14世纪,控制小亚细亚的塞尔柱帝国分崩离析,奥斯曼人趁机做大,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发动了疯狂的

  • 奥斯曼帝国什么时候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奥斯曼帝国,欧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语:Osmanlı İmparatorluğu)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17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土耳其人初从属于罗姆苏丹国,后在土耳其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之大部分领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自灭东罗马帝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