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亦思巴奚兵乱?造成了什么影响?

什么是亦思巴奚兵乱?造成了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193 更新时间:2023/12/19 3:57:31

亦思巴奚战乱又称为亦思巴奚兵乱、亦思巴奚之乱,是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间在福建泉州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

持续10年的“亦思巴奚战乱”,严重地破坏了福、兴、泉沿海一带的社会秩序、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泉州地区受害尤为严重。

贫困饥谨

泉州是兵乱的爆发点,“郡城之外,莽为战区”(《岛夷志略·吴鉴序》),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民众贫困饥谨,出现前所未有的“食人”悲剧。

当时泉州开元寺高僧大圭《梦观集·吾郡》(参见《泉州人名录·大圭》、《泉南著述·梦观集》)生动真实地描述:“吾郡从来称佛国,未闻有此食人风。凶年竞遣心术变,末俗由古昔同?市近袛今真有虎,物灵犹自避生虫。诸公食肉无充半,急为饥民散腐红!”

化浩劫

泉州自古号称“文章之薮”,是文明之邦,典章载籍浩瀚,在这次兵乱中遭受空前浩劫。宗教文化也惨遭摧残。因教派对立,许多清净寺宇毁于战火,仅存通淮街艾苏哈卜大寺一座。何乔远(参见《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慨叹:“蒲氏之变,泉郡慨遭兵火,无复遗者”(陈懋仁《泉南杂志·下卷》)。

民族仇杀

泉州广大人民备受蒲寿庚家族的压榨和“亦思巴奚战乱”的蹂躏,亦思巴奚军在兵乱期间对福建沿海莆仙、泉州两郡的汉族百姓多有杀戮,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百姓饱受战乱,死伤无数,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汉人民女,屠戮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

。在平叛战争中和乱定之后,激起民族复仇情绪,致使许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传教士和暴徒,遭到报应。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称:“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哉于猪槽中。”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又载,洪武七年,明·太祖鉴于“亦思巴奚”祸乱,在大赦天下的诏旨中特别规定:“独蒲氏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海交没落

、元时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非繁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海港。“亦思巴奚战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外商死的死,跑的跑,纷纷回国,不敢再来泉州贸易。中国政府也“严加取缔”,从此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外商绝迹,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元气大损,一跃不振,降为私商活动和华侨出国的地方性港口。

对于亦思巴奚战乱,历代各方的学者大多都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造成了生灵涂炭、民族仇杀、人口减少、经济衰退、泉州港盛极而衰的严重负面影响。

但对其起因和性质,学界则有不同的看法。代表明代官方学者观点的《元史》把亦思巴奚兵乱认为是一场反对元朝政府的叛乱事件

。而现代一些研究者认为亦思巴奚战乱乃是元末福建政府和地方豪强之间争权角力引发的,是由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称为“省”)和廉访使(称为“宪司”)之间争夺权力的“省宪构兵”所引发,继而进一步引起地方豪强的争战。也有人将亦思巴奚战乱归因于泉州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之间的教派冲突,而战乱前后都伴随着两大教派间的冲突乃至杀戮

。还有一种说法是亦思巴奚军意在反叛元朝,是波斯人企图以泉州为基地建立亦思法杭国的事变,这种说法在史学界也颇具影响力

。另外一种说法是亦思巴奚兵乱是元朝宫廷斗争在福建的反映,是元顺帝朝廷中以阔廓帖木儿为首的老帅派与以太子识里答腊为首的太子派之间为争夺元朝最大港口泉州的巨额商业利益而引发的派系斗争、而亦思巴奚军诸首领仅是宫廷斗争的工具甚至牺牲品

。也有人将此战乱归结为泉州色目人对元朝政府压迫的反抗

标签: 亦思巴奚兵乱元朝

更多文章

  • 元朝最后的忠臣,一代枭雄陈友定(亦思巴奚兵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陈友定,陈友谅,朱元璋,亦思巴奚兵乱

    元朝的疆域之广一直令人艳羡,但是相对于满清的统治能力其却相差甚远,同样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国祚仅仅持续了97年,而满清国祚却差不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二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不过尽管元朝统治不得人心,但是还是有不少汉人忠于它的,其中一个名为陈友定的人就始终对元室不离不弃。由于元末农民起义此

  • 行省制度与郡县制度的区别在哪里?哪一个更有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朝,中国,制度,郡县制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行政模式是行省制,全国分省(直辖市、特别区)、市、县(区、县级市)、镇(乡)等几个地方行政单位。前几日有人问我,行省制度与郡县制度有什么区别,想来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故特撰此文,概说此中关系。先从历史说起,周朝建立,分封各大诸侯,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以下的士大夫,也有封地

  • 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君王集权的手段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郡县制,分封制

    分封制即分邦建国,盛行于奴隶社会,主要在周朝和西汉初年时实行。它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是建立在国家大一统的基础之上,按地域划分,彼此之间毫无血缘关系,盛行于封建社会。分封制分封制中最高统治者将土地分给自己的亲属或者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臣子,每一块封地就是一个诸侯国,也就是

  • 秦朝郡县制是什么样的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郡县制

    周朝地方诸候的势力大于中央的事件重演,废除了分封制,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为避免周朝地方诸候的势力大于中央的事件重演,废除了分封制,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由于历史原因,各类史籍对于秦朝设立的郡县数量的说法都不

  • 郡县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郡县制,秦始皇,秦朝

    郡县制的核心是皇权专制。秦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废除分封制,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于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从秦朝正式实行后,影响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皇朝。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里程碑,从中央到地方的直线管理模式,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和调动,加强了中央

  • 秦朝制度简介 秦始皇嬴政创建的郡县制度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嬴政,秦朝,郡县制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

  • 什么是郡县制?秦朝郡县制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郡县制,秦始皇,秦朝

    郡县制是什么?郡县制与地方政权组织光有中央政府机构而无地方行政机构,仍然形不成强大的封建统治网络。但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机构,这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是经历了一场激烈争论的。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主张沿用周代以来的封国建藩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他们的理由是有利于统治新征服的六国地区。而廷尉李斯则力排众议,

  • 古代“铁路”秦驰道,有什么用?古代黑科技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朝,驰道

    中国古代很多黑科技能让今天的人咋舌。秦驰道,便是古代众多令当今世人咋舌的黑科技之一,被称为古代的"铁路"。秦代驰道秦始皇深知"路通则人通"的道理。所以秦始皇在统一了中国后,为了能对中国实行长久有效的统治,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都修建"驰道"。秦始皇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车都能在驰道上运行,还强制规定"车同轨

  •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修秦直道?(驰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驰道

    千古一帝秦始皇修建秦直道不是一时兴起,仅为自己巡游而随心所欲修建的工程。对于秦始皇来说,统一六国后国家的唯一强敌就是雄踞北方朔漠的少数民族匈奴。他们举族为兵,逐水草而居,骑术精湛,彪悍灵动,来得快去得也快,经常驰入秦北边境内俘掠人口,“利则进,不利则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极难防御。秦始皇统一

  • 秦朝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历史意义是什么?(驰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朝,统一,车同轨,驰道

    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最早出现“车同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