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五国相王是哪五个国家?

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五国相王是哪五个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19 更新时间:2024/1/16 20:23:14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

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僭越称王。

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

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之前各国都是诸侯国,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史称“徐州相王”。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称王)

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王。同年,魏惠王为拉拢韩国而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魏惠王、韩宣惠王带了太子入朝于赵,和赵交好关系。齐国对赵不满,派田朌率军攻赵,获胜。见到齐国势力强盛,魏惠王屈节请求和齐威王和会。

前324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和齐威王会于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于甄。为对付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公孙衍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开始称王。大国对“五国相王”取敌视态度,齐国曾以中山国小为借口,欲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君废除王号,但没有成功。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但西边的秦国却并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则是阻挡它进一步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视魏为"腹心疾"①,因而不停地攻魏。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魏国为了与秦结好,把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献给秦,秦把它改名为宁秦。

次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将军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秦惠文王九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西)等地①。秦惠王十年以张仪为相,是年张仪同公子华攻占魏蒲阳。

接着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修好。张仪与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长线钓大鱼。不久张仪就往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②。

魏上郡辖15县,地在今陕北洛川、延安一带。少梁即今陕西韩城县,为河西重镇。秦国夺得魏河西、上郡700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年)改元称王③。

在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不能抗击秦国的进攻。

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必须争取韩国。

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尊韩君威侯为王,韩威侯于是更名为韩宣王。十月"郑(韩)宣王朝梁"④,韩王前往魏朝见惠王。同年,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王也带着太子仓到赵国,在信宫朝见新王⑤,目的是结三晋之好。赵国原本与齐国相好,但是在赵肃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齐伐燕国,三晋联合救燕,赵将韩举与齐军战于桑丘,赵将战死,故魏、韩往朝武灵王,以破坏齐、赵的联合关系。

①《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①《史记》卷五《秦本记》。

②《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③《史记》卷五《秦本记》。

④古本《竹书纪年》。

⑤《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韩国的国力在七雄中是较弱的,魏国虽然拉拢了韩国,并未能在对抗齐、秦、楚的势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强。在秦国作大良造的公孙衍,因秦惠王任用张仪为大良造,就回到魏国,惠王任为将,号为犀首。张仪为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以便向魏国进攻。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与国。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约集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在这次集会中只是对赵、燕、中山3国新尊为王,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

"五国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时已自己称王,齐、秦也先称王,因此,战国七大国到此时已全部称王。"五国相王"后5年(公元前318年),宋国也自称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胜利,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①。

中山国在当时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②其后称王的宋国,亦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说明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已大幅衰弱。

标签: 春秋战国五国相王

更多文章

  • 五国相王是哪五国?为什么不称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楚国,韩国,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

  • 李定国为何挽救不了大明王朝?原因是什么(磨盘山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定国,明朝,磨盘山血战

    1652年初,李定国率军自云南出兵八万,进攻湖南。由于准备充分,李定国势如破竹,先取沅州、靖州,又攻桂林。清军遭遇巨大失败,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占领桂林后,马上抢占柳州、衡州等地,兵锋直指长沙。清廷闻讯,大惊之下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锋芒,李定国后退撤离长沙退守衡州诱敌深入。清军主帅、

  • 什么是磨盘山血战?明清磨盘山血战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磨盘山血战,明朝

    磨盘山血战又称磨盘山战役是南明对清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大将李定国决定利用地势的优势伏击清军。部署已定,清朝的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进入伏击区。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

  • 血战磨盘山——明清战史上陆军精锐最后一次血拼(磨盘山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血战磨盘山,明朝,磨盘山血战

    南明永历十三年,即公元1659年2月21日,爆发在中国大西南的一场较量,更堪称是整个十七世纪人类战争史上,装备与技术含量顶尖的经典一战。但在叹为观止的过程后,最终的结局,却在惊叹之后,不由一声叹息:赢得了过程,输尽了结局!这场巅峰大战,正是南明永历王朝与清王朝的决死较量:云南腾冲磨盘山大血战!一:命

  • 韩灭郑,魏国楚国为什么什么都没做?(韩灭郑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灭郑,韩灭郑之战

    处于河南一带的郑国,占据天下枢纽位置,面临四面强国,它是身怀虎狼之心的大国中肥肉,因而常常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虽然每次都被动挨打,而且总被打得很惨,国家深受其害,但郑国却在这样的情况下顽强生存下来。一方面,这是郑国的生存之道。郑国国小力弱,既无强军,也无财力。如果正面对抗各国,打也打不过,甚至有挨打

  • 韩国是怎么吞灭“春秋小霸”郑国的?(韩灭郑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灭郑,韩灭郑之战

    韩国是战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韩国之所以能够跻身战国七雄行列,是因为它灭了郑国。韩灭郑国之战是战国初期非常重大的一次灭国兼并战争,经过多次连番进攻,韩国终于消灭了历史悠久且实力强大的郑国,导致国力迅速飙升,才成为了七雄中的一员。曾经辉煌的郑国郑国乃是春秋初期

  • 三家分晋后为什么韩国成为最弱小的国家?(韩灭郑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国,韩灭郑之战

    在整个东周历史上,三家分晋通常被认为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这里的三家成为了魏国、韩国、赵国三个国家。但是,同样是来自于晋国的三个国家,韩国无疑成为了其中最弱小的一个。不仅在战国时期默默无闻,没有在重大战役上取得胜利,而且任由秦国宰割,一打仗就割地献城。那么,相对于魏国和赵国,韩国为什么最弱小

  • 开禧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开禧北伐的战争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开禧北伐,宋朝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的诗道尽了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与对朝廷屈辱求和的愤懑之情。在诗人八十岁那年,宋王朝终于再次出兵,北伐中原,但由于朝中宰相非贤,将帅多庸,战事难如人意。一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奸臣韩侂胄专权,迫害贤臣,制造党禁,引用小人,虽无

  • 什么是开禧北伐?开禧北伐的背景,原因以及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开禧北伐,宋朝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

  • 开禧北伐过程:南宋仓促北伐 出兵无功失败收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开禧北伐,南宋,宋宁宗

    宋宁宗时期,在与金朝的关系上,又逐渐趋于紧张。宋宁宗因为不满金朝蛮横要求按旧时的礼仪行事,对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他也支持韩侂胄对金朝采取强硬的措施。开禧元年(1205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