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时期的“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大礼议”事件对明朝造成了哪些影响?

明朝时期的“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大礼议”事件对明朝造成了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16 更新时间:2024/1/4 21:44:15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

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大礼议事件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大礼议中张璁以明武宗遗诏为利器,打破了杨廷和一手操纵的廷议,并通过合理解读明武宗遗诏的文本逻辑和内容,维护了明世宗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挫败了杨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顾明世宗继位的实情而强迫明世宗依照汉宋旧例改换父母的图谋,确保了明代法律的尊严和政治的秩序,并因此开创了嘉隆万大改革的新局面。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明世宗生母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十一月邵太后卒,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后改为太皇太后、皇后,即孝惠皇后),葬入茂陵;嘉靖四年(1525年)册封庶母王氏(兴献王侧妃)为睿庙淑妃(嘉靖十一年卒,谥号“温静”);嘉靖五年九月“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则追尊庙号为“睿宗”,十二月,蒋太后卒,谥号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慈孝献皇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奉睿宗于太庙之左第四,序跻武宗上”。

原有兴献王墓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即后来的明显陵。

影响

积极

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明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明武宗流向明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明世宗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明世宗皇权一点点地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这一争论跟明代其他时期的廷议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仅从礼制方面引经据典,对大礼议进行纯粹古礼的解释,不可能真正认清其本质特征及其在明代政治长河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在杨廷和集团的败灭过程中,新生力量在迅速成长。在大礼议中,张璁等人与杨廷和集团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既赢得了明世宗的敬重,又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使明世宗发现了自己所要依靠的真正力量。作为没有东宫旧僚的明世宗从议礼双方的表现中真切认识到了取舍大臣的一个主要标准,即能否支持自己的大礼主张。因为谁也无法全盘否定世宗的大礼观点。借助于大礼议组建自己能够掌控的人事格局,这是明世宗最大的政治收获,符合明朝的政治利益。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钦定大礼,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至此,明武宗时代基本结束,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

消极

另一方面,大礼议使得杨廷和与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被削官为民,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

标签: 明朝大礼议

更多文章

  • 明武宗和明世宗都是明朝的皇帝,他们是什么关系?(大礼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武宗,大礼议

    明武宗与明世宗是什么关系明武宗和明世宗都是明朝的皇帝,谈到明武宗与明世宗是什么关系,其中明武宗先于明世宗当上皇帝,因为在那个时代,一般都是由大儿子来接替父亲的皇位,那么通过这个说法可能就会觉得明武宗与明世宗会是父子关系。但通过查阅资料便会发现,明武宗与明世宗不是父子关系,他们之间而是堂哥与堂弟的关系

  • 大礼议的影响:明朝经济政治已经不比从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礼议的影响

    大礼议说的是在1521年开始的为了讨论皇统问题而发起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当时藩王成为皇帝,为了谁是世宗的父亲而发起了争端,那么具体的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呢?大礼议中的明世宗关于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还要从世宗继位开始说起。明世宗以地方藩王继承帝位,可是为其改换生父的问题却引起了一场政治斗争。明武

  • 函谷关之战齐国为什么不参加援助其它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函谷关之战

    战国函谷关之战,当初秦朝灭六国时,只有齐国的实力是最强大的啊,一直以来,齐国都能与秦国分庭抗礼,为什么秦攻五国而齐不救?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1、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之计,秦国一直与齐国交好,所以秦攻五国而齐不救。2、齐国四十年无战争,军队数量不少,战斗力却不行(乐毅灭齐也严重打击了齐国)。

  • 嘉靖皇帝二十年没有上朝,可是为什么却能平掉倭寇呢(南倭北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倭寇,南倭北虏

    大家心里都明白,清朝入主中原要防止明朝的遗民反清复明,就要先丑化明朝的皇帝。那么,在清朝人修的史书里面,朱厚熜是一个昏君,还说明朝的衰落就是从嘉靖时期开始。当时,东南沿海倭寇是横行江浙,从表面看起来是朱厚熜昏庸造成的。那么,实际上倭寇之患是不是朱厚熜导致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嘉靖皇帝的个人信息,嘉靖皇帝

  • 朱元璋为何能打败蒙古骑兵:军队纪律严明!(南倭北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南倭北虏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汉唐是被公认的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光,而大明朝的军队,在史料的记载中,似乎是相对低调的。事实上,低调只是表面现象,低调的明军,是一支威武之师,光荣之师。对比明军的发展历程,这绝不是溢美之词。网络配图明军开国的起点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

  • 这个皇帝虽老实巴交 沉迷媚药又破除“南倭北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嘉靖皇帝,南倭北虏

    公元1566年,一心求仙问道,吃着重金属的长生不老丹却不中毒,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嘉靖皇帝终于骑鹤西去了。明穆宗朱载垕等了二十多年,机会终究还是来了,真的是等得花儿也谢了。嘉靖皇帝临时前什么也没有说,公元1566年,明穆宗朱载垕奉遗照登基了,年号隆庆。奉遗照登基,我不说你懂的。什么?你不懂。好吧,小朋友

  • 丁戊奇荒有多悲惨?清朝二百三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悲惨的天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这场灾难还要从光绪元年说起,光绪元年的时候北方各省都开始出现了干旱迹象,京师和河北从开春就显示了灾情。到秋后的时候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出现了灾情,因为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国库空虚,赈灾效果微乎其微。光绪二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

  • 晚清“丁戊奇荒”饿死千万人,为何没发生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这是一场被清廷官员称之为“此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的大饥荒:从1876年到1879午,整整持续四年;囊括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上亿人受灾,至少1千万人饿死。尤以1877、1878年为最烈,因这两年的干支纪年分别为丁丑、戊寅,故而史称“丁戊奇荒”。这场饥

  • 什么是丁戊奇荒?丁戊奇荒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丁戊奇荒是一次旱灾饥荒,指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 1877 — 1878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饥荒是人民的灾难,又是豪绅、贪官、奸商、高利贷者大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一欠等三收”。简介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

  • 让千万人受灾的“丁戊奇荒”,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灾荒之时,清廷没有完全从国内战争的糜烂之局中恢复元气,边疆危机又接踵而至。荒区内,成千上万的饥民、流民以及此灭彼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