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礼议的影响:明朝经济政治已经不比从前

大礼议的影响:明朝经济政治已经不比从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618 更新时间:2024/1/6 15:21:18

大礼议说的是在1521年开始的为了讨论皇统问题而发起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当时藩成为皇帝,为了谁是世宗的父亲而发起了争端,那么具体的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呢?

大礼议中的明世宗

关于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还要从世宗继位开始说起。明世宗以地方藩王继承帝位,可是为其改换生父的问题却引起了一场政治斗争。明武宗驾崩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由藩王继位,内阁首辅草拟遗诏。世宗继位后,想立生父为父考,却被以延和为首的旧阁们反对,当然有人反对也有人赞同,以张璁为首的新进大夫们同意立世宗生父为宗嗣。由此展开了关于儒家礼仪的嗣子不认生父可不可以的辩论。这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利争夺,这期间双方经过了三次礼仪辩论,最终旧势力垮台,以张璁为首的新生势力崛起。

明武宗驾崩后,明代的政治秩序一下子崩溃,没有人来主持大局。大礼议的发生就在于身为皇帝的世宗却没有拥有全部的皇权,这次活动也是明代皇权转变宗流和恢复政治秩序的重要事件。世宗在大礼议中的胜利和杨廷及旧内阁的失败,其实就是世宗皇权的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渐渐重铸及恢复的标志。

杨廷和集团的败灭后,新生力量迅速成长。在斗争中,新进士大夫们与杨廷及势力进行着激烈的辩论,这赢得了世宗的敬重,也让世宗发现了自己所要依仗的真正势力。之后,世宗钦定大礼,明代皇权从世宗一流,由旧皇权带来的势力瓦解,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

大礼议经过

大礼议说的是在1521年开始的为了讨论皇统问题而发起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当时藩王成为皇帝,为了谁是世宗的父亲而发起了争端,内阁中内的许多大臣都希望世宗可以改换自己的父亲,但是武宗老臣们和世宗等人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最终还是按照世宗的意思行事。而大礼议经过也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大礼议经过具体是怎样的呢?

大礼议中的明世宗

大礼议的经过还要从兴献王去世开始说起,朱厚熜开始以世子的身份来处理藩地的事务,本来明武宗已经想要下旨让他继承兴献王的地位,可是不久后武宗就驾崩了,朱厚熜这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加封,而武宗也没有自己的子嗣,就连孝宗也没有合适的后代留在世上,只有朱厚熜还有继承的资格,于是皇太后和大学士只能暂时一同处理朝政。根据兄长去世了可以将皇位交给弟弟的规定,最终大臣们前去迎接朱厚熜让他继承了王位,但是在遗诏公开前他却只能在野外等待,可是遗诏上有了嗣皇帝位几个字,之前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先例,所以内阁首辅等人希望他可以改换自己的父母,尊崇正统才对。可是朱厚熜等人却认为这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于是双方的意见发生了冲突和矛盾。

大礼议经过了冲突和矛盾之后大臣们已经分别开始支持朱厚熜和首辅,但是当时只有新科进士支持朱厚熜,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暂时的妥协,但是在迎接生母入京的时候却始终坚持着要用太后的礼仪来操办,这件事让首辅十分伤心,但是无奈之下只能妥协。

大礼议影响

明朝大礼议归根结底就是围绕着皇权与阁权,继嗣还是继统进行的斗争。那么具体的明朝大礼议影响有哪些呢?

大礼议中的明世宗

关于大礼议影响大多都是消极的一面。随着世宗钦定大礼,获得绝对的皇权势力,由武宗带来的势力全部灭亡。至此,嘉靖革新时代到来。大礼议结束后,杨延被削官为民,中断了杨延之前推出的政策和经济。于是拉开明朝的一场重大的改革,杨廷及势力被彻底击垮,而曾经帮着世宗的张璁等新贵迅速崛起。世宗赢得胜利后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对于不满意的大臣们直接赐死,渐渐形成朝廷的腐败。

大礼议结束后,影响了政策改革,使一些新科进士主持朝廷政务,世宗对嘉靖朝的政治经济开始变革,虽然变革不是不行,但是这对后期的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其中最坏的就是大兴土木工程耗费人财,这让经济本来就不景气的财政雪上加霜。于是,后期又修建了大批宗庙应付财政危机。朝廷想出很多办法,但这办法的来源最终都是归结于老百姓,纳粮,收税,受苦的终究是老百姓们。另外,朝廷动荡,内里纷争不断,朝臣之间党同伐异,这使君臣关系恶化。内阁权重,但只是辅助,为争首辅受尽排陷,阁臣争斗谄谀之风盛行。朝廷上下都是巴结奉承世宗,想获得世宗的信赖,从而可以为所欲为的做一些贪污腐败之事。

总而言之,大礼仪之争对于明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政治和经济不比从前,改革也较失败。

大礼议评价

大礼议指的是在1952年的时候,明朝朝堂上因为皇统方面的问题而引发的争论和矛盾。这次的事件主要是因为藩王成为皇帝之后,为了是否改变他的父母等问题而引起。当时明世宗刚刚登上王位,那个时候皇帝世宗和一些老臣们因为谁才可以成为世宗名义上的父王,以及他亲生父亲的封号问题发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内阁的首辅希望他可以更改父母,可是新科进士却支持世宗坚持原来的生父生母,最终这件事还是让世宗等人赢得了胜利,那么人们对大礼议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明朝大礼议图片

关于人们对大礼议的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几个方面。首先史书上曾经记载过人们认为张璁对礼学方面一直深有研究,而且也表现的十分出众,他在大礼议的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可以说是真知灼见,并不是为了奉承皇帝而阿谀奉承。当时很多大臣都和内阁首辅意见一样,认为世宗应该改认父母,可是张璁却始终坚定的站在世宗这一边,尽管曾经出现过不得已的妥协,可是最终张璁还是陪伴着世宗取得了胜利。

另外人们在评价大礼议的时候还认为这次关于皇帝父母的问题,和之前汉哀帝等人的储君问题不同,本来按照人伦顺序并且奉承祖上的训导才出现兄长去世后弟弟继承王位的事件,所以说既然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一定会出现继嗣,而内阁大臣等人认为这种情况就不能认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的说法是行不通的。

标签: 大礼议的影响

更多文章

  • 函谷关之战齐国为什么不参加援助其它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函谷关之战

    战国函谷关之战,当初秦朝灭六国时,只有齐国的实力是最强大的啊,一直以来,齐国都能与秦国分庭抗礼,为什么秦攻五国而齐不救?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1、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之计,秦国一直与齐国交好,所以秦攻五国而齐不救。2、齐国四十年无战争,军队数量不少,战斗力却不行(乐毅灭齐也严重打击了齐国)。

  • 嘉靖皇帝二十年没有上朝,可是为什么却能平掉倭寇呢(南倭北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倭寇,南倭北虏

    大家心里都明白,清朝入主中原要防止明朝的遗民反清复明,就要先丑化明朝的皇帝。那么,在清朝人修的史书里面,朱厚熜是一个昏君,还说明朝的衰落就是从嘉靖时期开始。当时,东南沿海倭寇是横行江浙,从表面看起来是朱厚熜昏庸造成的。那么,实际上倭寇之患是不是朱厚熜导致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嘉靖皇帝的个人信息,嘉靖皇帝

  • 朱元璋为何能打败蒙古骑兵:军队纪律严明!(南倭北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南倭北虏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汉唐是被公认的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光,而大明朝的军队,在史料的记载中,似乎是相对低调的。事实上,低调只是表面现象,低调的明军,是一支威武之师,光荣之师。对比明军的发展历程,这绝不是溢美之词。网络配图明军开国的起点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

  • 这个皇帝虽老实巴交 沉迷媚药又破除“南倭北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嘉靖皇帝,南倭北虏

    公元1566年,一心求仙问道,吃着重金属的长生不老丹却不中毒,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嘉靖皇帝终于骑鹤西去了。明穆宗朱载垕等了二十多年,机会终究还是来了,真的是等得花儿也谢了。嘉靖皇帝临时前什么也没有说,公元1566年,明穆宗朱载垕奉遗照登基了,年号隆庆。奉遗照登基,我不说你懂的。什么?你不懂。好吧,小朋友

  • 丁戊奇荒有多悲惨?清朝二百三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悲惨的天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这场灾难还要从光绪元年说起,光绪元年的时候北方各省都开始出现了干旱迹象,京师和河北从开春就显示了灾情。到秋后的时候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出现了灾情,因为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国库空虚,赈灾效果微乎其微。光绪二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

  • 晚清“丁戊奇荒”饿死千万人,为何没发生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这是一场被清廷官员称之为“此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的大饥荒:从1876年到1879午,整整持续四年;囊括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上亿人受灾,至少1千万人饿死。尤以1877、1878年为最烈,因这两年的干支纪年分别为丁丑、戊寅,故而史称“丁戊奇荒”。这场饥

  • 什么是丁戊奇荒?丁戊奇荒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丁戊奇荒是一次旱灾饥荒,指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 1877 — 1878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饥荒是人民的灾难,又是豪绅、贪官、奸商、高利贷者大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一欠等三收”。简介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

  • 让千万人受灾的“丁戊奇荒”,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丁戊奇荒,清朝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灾荒之时,清廷没有完全从国内战争的糜烂之局中恢复元气,边疆危机又接踵而至。荒区内,成千上万的饥民、流民以及此灭彼起的

  • 川楚教乱是什么结果?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川楚教乱,清朝

    爆发初期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让教徒制备刀把火药。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和其反清内容,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不安,清廷遂下令大规模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则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

  • 什么是川楚教乱?川楚教乱的原因跟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川楚教乱,清朝

    川楚白莲教乱(1796年—1804年),又称为川楚教乱、白莲教起义或川楚白莲教起事。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湖北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