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俄国二月革命背景介绍 二月革命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俄国二月革命背景介绍 二月革命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298 更新时间:2024/1/26 22:00:13

“一战”前局面

1905年~1907年俄国革命失败后,反动势力猖獗,革命转入低潮。

但是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从日程上取消。

1907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会议的决议指出:“决定俄国革命的基本原因依然存在:国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要求的极不适应、农民的破产、无产阶级贫困的加深以及失业现象仍然存在,因而,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还没有解决,而同时革命力量也没有被彻底破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出现新的革命高潮,群众性革命斗争的规模已经接近1905年,其组织性和觉悟性已经大大提高了。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罢工斗争不断发生,规模很大。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1912年参加罢工的有72万5千人,而在1913年有88万7千人。实际罢工的人数大大超过官方公布的数字。这种群众性的革命罢工斗争,直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革命运动的发展才暂时被中断。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战争。沙皇俄国参与发动这场战争。战争加速了革命时机的成熟。战争期间,俄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俄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不够发达。

1913年,全国钢的产量只有420万吨。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薄弱。没有汽车制造业。许多机器、武器仰赖外国。战前,俄国进口的机器占37%,重要的设备、车床的自给率不到1/3。战争削弱了俄国同国外的商业联系,机器的进口大幅度下降。

1914年~1916年,俄国机器工业虽有所增长,但其产品绝大部分都被战争消耗掉。据统计,这期间123个大机器制造业的产品从20030万卢布增加到95460万卢布。平均军工生产每年增长13倍多,而民用生产只增长长40%。

1916年,农业机器产品只有战前的1/5,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16%,车厢减少14%。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战前靠进口棉花生产的纺织厂停产。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织机不能开工。在前线,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每月需要6万支步枪,而1914年8月~12月只造出13万4千支步枪。每月需要机枪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总共才制造机枪860支。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

1916年最后5个月,铁路为军队运送的粮食只能满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粮食运输量又下降,1月为50%,2月为42%。有的伤兵几天领不到食物和纱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业城市粮食匮缺,但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却有大量粮食、肉、鱼烂掉。1916年,储存变质的粮食达15万车厢。海运也不妙。波罗的海、黑海早被德国、奥匈所封锁。俄国和盟国的联系主要通过摩尔曼斯克、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崴。但是,内地和摩尔曼斯克之间没有铁路。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沃洛格达之间的铁路是窄轨(1916年改为宽轨),运输不便。海参崴离俄国腹地又太远。结果,大批货物被堆积在港口,无法运入内地。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码头堆着一箱箱供兵工厂使用的车床。在摩尔曼斯克,船只等待卸货要等几星期、几个月

大战爆发后,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应征入伍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达1500万,主要来自农村。据1917年调查,在欧俄50个省份内,农村男劳动力减少47.4%。耕地面积减少1千万俄亩。耕畜从1914年的1800万头减少到1917年的1300万头。粮食收获量减少1/4。运输的困难又使城乡联系实际中断。在市场上,粮食、肉、糖和其他农产品日见短缺。1916年12月,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计划供应粮食的14%。地主、富农和商人却掌握着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粮食往往从商店消失,却又在黑市上以高价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粮食价格比战前提高1.5倍~3倍,肉和糖尤其昂贵。广大人民处在饥饿线上,怨声载道,不得不起来斗争。1915年在欧俄因饥饿引起的农民暴动达684起。1916年头5个月,农民起义达510次。

在各交战国中,俄国的战线最长。战争在5万平方公里的俄国领土上进行。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战争中断送生命、受伤致残和死于瘟疫。到1917年3月30日止,俄国共损失840万人。许多士兵的家庭无人抚养,生活非痛苦。

为了维持战争,沙俄政府的军费开支与日俱增,到1917年3月,达300亿卢布以上。其中1/3靠借外债支付,其靠借内债和滥发纸币支付。1917年,卢布的官方牌价降到55戈比,购买力降到27戈比。国债从1914年的88亿卢布增加到1917年1月的336亿卢布。沙俄政府的财政面临崩溃的境地。沙俄政府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在1915年成立了国防、粮食、燃料和运输4个专门会议,来调节国内的经济生活。但并没有能够挽救经济的破产,却对劳动人民实行无比残酷的掠夺。大多数工厂为完成军事定货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剥削妇女、少年的劳动。据345个企业的统计材料,平均纯利润在1913年为8.84%,1915年增加到16.49%,1916年又增加到17.58%。经济混乱,加上军事失利,促使全国革命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反对饥饿、反对战争和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结合了起来。

工人的反抗

1915年5月,发生了伊凡诺沃-沃慈涅先斯克工人罢工,要求降低物价、提高工资。接着,科斯特罗马工人罢工。

1915年,爆发了波罗的海“汉古特”号主力舰水兵的起义。

1916年初,为纪念“流血星期日”,彼得格勒10万工人罢工。广大农民的不满情绪也在增长。抗捐、反对征调粮食和马匹的运动遍及各地。士兵也受到革命的影响。

俄国境内被压迫民族也进行了维护民族利益、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1916年6月,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的起义,是这一年的重大事件。其中哈萨克斯坦土耳盖的起义一直坚持到二月革命后,还同临时政府展开斗争。

政权动荡不安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权危机趋于表面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阿历山德拉在政治上、军事上走投无路,在精神上便寄托于迷信。格·叶·拉斯普廷(1872年~1916年)冒充“仙长”、“先知”,被引进宫廷。他以迷信填补沙皇和皇后心灵上的空虚,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宫廷日渐得势,终于操纵了皇室部分的权力。1914年~1916年,在拉斯普廷的策划下,更换了4个内阁总理、6个内务大臣、4个陆军大臣、3个外交大臣、4个农业大臣、4个司法大臣。

1916年,统治集团又分裂为以大臣会议主席(内阁总理)斯提尤尔美尔为首的亲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萨松诺夫为代表的亲英派,互相攻讦。资产阶级对沙俄政府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和防止革命的发生表示愤懑。阿历山德拉甚至被怀疑是德国的间谍,因为她出生在德国,重用亲德派。在贵族中间,对沙皇的昏聩无道亦痛心疾首。

1916年12月,拉斯普廷在彼得格勒被尤苏波夫公爵等保皇派集团刺杀。保皇派妄图以此来拯救罗曼诺夫朝,阻止革命的爆发。但在拉斯普廷被杀后,便传出一种政变的风声,说一小撮阴谋分子正准备集结于彼得格勒,企图在皇村和彼得格勒之间潜入沙皇的列车,逮捕沙皇并立即把他送到国外去。所有这些,说明沙皇制度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

更多文章

  • 俄国二月革命简介 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维埃政权,列宁,君主专制,尼古拉二世,沙皇,二月革命

    帝国主义战争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反战运动日益高涨。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历2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后又因为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爆发了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控

  • 诸大绶是什么人?诸大绶人物生平简介(越中十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诸大绶,越中十子

    诸大绶,字端甫,号南明,山阴(今绍兴)漓渚人。为官时,曾侍穆宗日讲6年,深得信任。据志书记载,大绶“立朝不激不随,有公辅之望”。为人耿直,体贴民情,尊重乡贤,曾与京中绍兴籍官员通力协作,拯救徐渭出狱,免遭杀戮。大绶卒后,皇上赠吏部尚书,谥文懿。徐渭闻之,泣不成声,即撰写《哀诸尚书辞》一文,赞慕他的为

  • 沈炼是谁?为什么一个芝麻小官也敢怒骂严嵩父子(越中十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沈炼,明朝,越中十子

    嘉靖一朝,除了皇帝,就是严嵩最大。从1548年至1562年,严嵩做了14年内阁首辅,堪称权倾朝野、只手遮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可以说,他在朝廷里跺一跺脚,文武百官无不心惊胆战。但是,明朝的官员里,还是有一些硬骨头的。在严嵩如日中天之际,就有一个芝麻小官,指名道姓怒骂严嵩父子,人人拍手称快。这个吃了

  • 徐渭简介 明代著名书画家天池山人徐渭生平介绍(越中十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徐渭,明代,书画家,生平,越中十子

    徐渭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清代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文学家、艺术家木心先生评其为“英才天纵”。民间也普遍流

  • 李悝是哪个时期的人物?李悝的变法是否成功(李悝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悝,吴起,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是著名的法学家和改革家。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后,李悝开始了变法。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变法的时候,他就将法治观念融入到国家治理中,让魏国的各个方面可以做到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李悝他还写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就是《法经》。李悝这部著作汇集了多国法律的精华,里面涉及了方方

  • 李悝: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第一人却死于自己之手(李悝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悝,变法,法家,战国,李悝变法

    说起变法,大家自然而然的第一个想到就是商鞅,也会认为商鞅是最早的变法者。其实不然,在商鞅之前也有位变法者,他的变法思想给商鞅极大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变法第一人,他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战国初期,那时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阶段,封建经济慢慢地已经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为了发展新兴的封建

  • 战国时期李悝是怎么死的?李悝的生平资料简介(李悝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悝,怎么死的,资料,李悝变法

    李悝是怎么死的: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历史上的李悝又是怎么死的呢?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

  • 厂卫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明朝厂卫制度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厂卫制度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

  • 明朝三大组织:东厂、六扇门、锦衣卫 谁的权力最大?(厂卫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东厂,六扇门,锦衣卫 ,厂卫制度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中央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创立者朱元璋来自于草根阶层,所以对国家的统摄力格外关注,不仅废除了实行两千年的丞相制度,而且还设立了诸多神秘组织。这些神秘组织里东厂、锦衣卫和六扇门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设置,既独特又神秘,在现今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今天就来理一理这三

  • 明朝的内行厂到底有多可怕?明朝厂卫中权力最大(厂卫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内行厂,厂卫制度

    明朝是一个很有趣的朝代,也诞生了许多个历史第一,当然有好有坏,比较出名的如明朝的厂卫制度,历来让后人叹服。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为了政治需要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是朱元璋创建的皇家卫队,负有侦察京师官民活动的职责,由指挥使主持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到明成祖朱棣后感觉锦衣卫已经不能完全照顾自己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