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澶渊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澶渊之战简介

澶渊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澶渊之战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691 更新时间:2023/12/28 21:20:57

澶渊之战,也叫澶州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宋方向辽提供助军银帛达成协议,从此双方结束军事对峙状态,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面。

辽统和十七年(宋咸平二年,999

年),辽军南下,于瀛州俘宋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十九年,又胜宋军于淤口、益津。二十一年,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攻入望都,俘宋副部署、殿前都侯、云州观察使继忠。二十二年九月,圣宗、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攻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瀛州,

下德清,兵临澶州城下,宋廷震动。在宰相寇凖的主持下,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阵。辽主将萧挞凛出营,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王继忠乘间调停,主南北议和,他致书宋真宗,通报辽方有息民止戈之意。宋真宗也复书愿息战以安民。于是,议和使者频繁往来。辽要求收回后晋所割关南之地,宋则取寸土不让而不惜金帛的方针,使得澶渊之战落下帷幕。

战役背景

宋朝灭亡北汉后接连两次伐辽失败,对宋君臣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从此谈辽色变,再也不敢轻言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军精锐在两战中损失殆尽,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为此,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塘泊,筑堤储水,并设置堡寨,往来巡警,以防辽国骑兵奔冲。对于辽军的入侵,实行消极防御,“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宋军手脚,置宋军于被动挨打境地。而辽军开始占据优势和主动地位,不断向宋发起进攻。

雍熙三年(986年)十一月,辽军乘胜南下。耶律休哥率军在望都(今属河北)击败宋军,进屯滹沱河(自五台山流经真定,向北流入巨马河)北。辽军数万渡河进攻瀛州(今河北河间),与宋军刘廷让部在君子馆(今河间北)展开激战,宋军大败,死伤数万。雍熙四年(987年)正月,辽军乘胜攻克深(今河北深县)、祁州(今河北安国),纵兵大肆抢掠。端拱元年(988年)辽军又大举南下,攻占了宋涿州、祁州、新乐(今河北新乐)等地。咸平二年(999年)以后,辽继续派兵深入宋霸、雄、贝、冀、邢、洺、深、滨、博、濮、青、淄、齐、潍及天雄、乾宁等十多个州军,掳掠人畜财物,屠杀无辜百姓,损坏房屋庄稼,给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标签: 澶渊之战唐朝澶渊之盟

更多文章

  • 澶渊之战中北宋是怎么取胜的 澶渊之战中床子弩的威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辽国,宋朝,宋真宗,澶渊之战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二十万大军侵入宋朝境内。和之前的入侵不同,这次契丹不仅是倾尽全国之力而来,而且就连他们的国主以及萧太后,也都一并而来。这次,契丹是抱着灭亡大宋王朝的决心而来的。在得知契丹二十万大军进犯的消息后,宋真宗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抵御。然而,在最初的交战中,宋军是节节败退,契

  • 澶渊之战中明明是北宋打赢了 为什么还选择给辽国年年纳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澶渊之盟,宋朝,辽国,澶渊之战

    唐朝末年,藩镇四起,李唐王室延续了近三百年,终于也快凉了。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虏到洛阳,之后又被朱温手下在宫中刺死,大唐就这么真的凉了。从此中国进入到了几十年的混乱时期,五代十国,在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皇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终于在北宋手里,中原再此被统一。可是统一之

  • 联蒙灭金的起因是什么 联蒙灭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金国,蒙古,西夏,乔行简,联蒙灭金

    南宋联蒙灭金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因为金宣宗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图藉金为屏障者对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关于对金政策的争论停止下来。此后南宋为了自身的存亡,遂抛弃了蒙古大举攻金以后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

  • 北宋前车之鉴,南宋为何还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宋,蒙古,联蒙灭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分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军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就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

  • 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两宋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错误,两次,联蒙灭金

    两宋灭亡的契机,从表面上看,有极为相似之处。北宋之亡,起源于北宋政府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金。怎料想前门驱狼,后门进虎。金国在占据了辽国故地后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而一百年后,蒙古在金国背后兴起,南宋政府竟然再一次与蒙古结盟,共同灭

  • 铜雀台的文学价值:形成了建安文学独特的样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铜雀台,曹操,建安文学,

    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 铜雀台简介: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铜雀台,曹操,建安文学,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

  • 文学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弃儿:建安文学代表人曹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曹植,建安文学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它“三曹”鼎立、“七子”雄发,踵接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兴起了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形成了遒劲阳刚、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安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

  • 诸葛亮如果多活十年,魏蜀战争的结局能改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蜀战争,三国

    公元234年,为了蜀汉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的诸葛孔明逝世了,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的国力立刻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孔明的继任者们为了保障蜀汉的国力进行了很多的努力的,但是最终大都徒劳无功,并且蜀汉最终也没有能够逃脱灭亡的命运。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国虽然国家比较小的,但是国内政治清明,而且诸葛亮注重农业

  • 汉中大战是决定魏蜀战争胜利的重要一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魏蜀战争

    魏蜀汉中之争指的是发生在公元217到219年间,蜀国和魏国为争夺汉中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根据学者薛凤飞的介绍,此次战役没有独立成篇的文献,所以他从各个文献中摘录了相关的文献介绍了此次战役。除了薛先生的文献以外,我们将对比其他文献,对魏蜀汉中之争予以介绍。影视剧中的刘备形象公元215年,曹操率军攻陷张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