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澶渊之战中北宋是怎么取胜的 澶渊之战中床子弩的威力如何

澶渊之战中北宋是怎么取胜的 澶渊之战中床子弩的威力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013 更新时间:2024/1/17 6:04:22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二十万大军侵入宋朝境内。

和之前的入侵不同,这次契丹不仅是倾尽全国之力而来,而且就连他们的国主以及萧太后,也都一并而来。

这次,契丹是抱着灭亡大宋朝的决心而来的。

在得知契丹二十万大军进犯的消息后,宋真宗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抵御。

然而,在最初的交战中,宋军是节节败退,契丹大军的先锋直逼离大宋都城不到二百里的澶州城(今河南省濮阳市)。

在宰相寇准的一再劝谏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

然而,当宋真宗到达澶州城的南城后(澶州城被黄河划分为南、北两城),却得知二十万契丹大军已经全部驻扎在了澶州北城外不远处。

此时,跟随宋真宗一起来到澶州城的多数臣,开始有些胆怯,纷纷建议宋真宗不要渡过黄河到澶州北城,先在南城详细了解一下最新的敌情(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

然而,寇准确认为,如果宋真宗不过黄河,在黄河北岸抵御契丹大军的几十万宋军,就会因为看不到皇帝的身影而士气低落,影响作战效果。

随后,寇准又联合太尉高琼,一并劝说宋真宗过黄河。

最终,宋真宗在大批御林军的护卫下,来到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北城。

在北城的城门楼上,宋真宗头顶上高大的黄罗伞盖,随风飘扬。

城下与契丹大军对峙的宋军,在看到宋真宗的黄罗伞盖后,群情激奋,连呼万岁,声音在数十里外都能够听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顿时,宋军士气空前高涨,充满了战斗激情。

相反,契丹士兵原本满满的底气,却在此时丧失了很大一部分。

在此后的十天里,宋军和契丹军队连连交战,双方互有胜负。

渐渐地,契丹人开始有些吃不消了,毕竟长此下去,对契丹大军是非常不利的——深入对方国内数百里,后勤保障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毕竟,二十万大军的口粮,再加上数万匹战马的草料,每天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于是,契丹大军的主帅挞览,开始有些急躁了,便亲自到战斗的最前沿来督战。

然而,就在契丹主帅挞览骑着高头大马,在澶州城下耀武扬威的时候,在城墙上的宋军将领张瑰,发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契丹主帅挞览,已经进入到了自己身边床子弩的有效射程。

床子弩,是宋军改良后的一种巨弩,其外形类似于睡觉的床,故而叫做床子弩。

这种巨弩,有效射程三百步(约一百五十米),而且精度还非常的不错,命中率很高。

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床子弩弩箭的外形,类似于长矛和标枪。

一旦命中,非死即伤。

于是,宋军将领张瑰,赶紧命令操作床子弩的士兵,瞄准契丹主帅挞览。

很快,随着床子弩上的几支弩箭的飞速射出,契丹主帅挞览当即倒在了血泊之中——弩箭直接命中了契丹主帅挞览的额头,挞览当场死亡(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

在看到自己主帅被弩箭击毙后,契丹大军当即不战而败,溃不成军。

很快,契丹人便送来了请和的盟书。

最终,宋朝和契丹在澶州城下,达成了盟约。

由此可见,在战争中,武器往往会起到很大作用。

甚至,在关键时刻,还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改写历史。

标签: 辽国宋朝宋真宗澶渊之战

更多文章

  • 澶渊之战中明明是北宋打赢了 为什么还选择给辽国年年纳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澶渊之盟,宋朝,辽国,澶渊之战

    唐朝末年,藩镇四起,李唐王室延续了近三百年,终于也快凉了。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虏到洛阳,之后又被朱温手下在宫中刺死,大唐就这么真的凉了。从此中国进入到了几十年的混乱时期,五代十国,在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皇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终于在北宋手里,中原再此被统一。可是统一之

  • 联蒙灭金的起因是什么 联蒙灭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金国,蒙古,西夏,乔行简,联蒙灭金

    南宋联蒙灭金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因为金宣宗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图藉金为屏障者对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关于对金政策的争论停止下来。此后南宋为了自身的存亡,遂抛弃了蒙古大举攻金以后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

  • 北宋前车之鉴,南宋为何还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宋,蒙古,联蒙灭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分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军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就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

  • 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两宋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错误,两次,联蒙灭金

    两宋灭亡的契机,从表面上看,有极为相似之处。北宋之亡,起源于北宋政府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金。怎料想前门驱狼,后门进虎。金国在占据了辽国故地后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而一百年后,蒙古在金国背后兴起,南宋政府竟然再一次与蒙古结盟,共同灭

  • 铜雀台的文学价值:形成了建安文学独特的样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铜雀台,曹操,建安文学,

    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 铜雀台简介: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铜雀台,曹操,建安文学,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

  • 文学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弃儿:建安文学代表人曹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曹植,建安文学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它“三曹”鼎立、“七子”雄发,踵接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兴起了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形成了遒劲阳刚、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安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

  • 诸葛亮如果多活十年,魏蜀战争的结局能改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蜀战争,三国

    公元234年,为了蜀汉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的诸葛孔明逝世了,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的国力立刻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孔明的继任者们为了保障蜀汉的国力进行了很多的努力的,但是最终大都徒劳无功,并且蜀汉最终也没有能够逃脱灭亡的命运。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国虽然国家比较小的,但是国内政治清明,而且诸葛亮注重农业

  • 汉中大战是决定魏蜀战争胜利的重要一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魏蜀战争

    魏蜀汉中之争指的是发生在公元217到219年间,蜀国和魏国为争夺汉中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根据学者薛凤飞的介绍,此次战役没有独立成篇的文献,所以他从各个文献中摘录了相关的文献介绍了此次战役。除了薛先生的文献以外,我们将对比其他文献,对魏蜀汉中之争予以介绍。影视剧中的刘备形象公元215年,曹操率军攻陷张鲁

  • 姜维为什么没能完成诸葛亮北伐遗愿?原来是因为这样(魏蜀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蜀汉,姜维,魏蜀战争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传说中诸葛亮的徒弟,继承武侯遗志,坚持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甚至打出来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可见姜维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