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火烧新野的故事:火烧新野遗址在哪里

火烧新野的故事:火烧新野遗址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50 更新时间:2023/12/29 18:44:06

火烧新野简介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由罗贯中所写,讲的是我国古代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它的故事主要是依据当时的史实,再加以自身的感情和一些虚构情节加工而成的故事。书中描写的战役非常的多,“火烧新野”就是其中之一。

火烧新野图

“火烧新野”讲的是刘备在军师诸葛亮的帮助下,大败曹仁军队的故事。刘表辞世前,曾留下遗言,希望刘备能接任荆州,管理好它。刘备因为大义并未答应,一直带领军队在荆州城外,并未进城。而刘表的儿子刘琮为了自己的私利,与母亲蔡氏谋划,夺取了荆州。并决定投靠曹操,将荆州双手捧上送他表示诚意,曹操高兴的许了刘琮官职,却在刘琮和其母赶路时派人秘密杀害,并率领大军决定取下新野。此时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已十分危险了,为了能全身而退,刘备决定到樊城避难。却不想诸葛亮有妙计,诸葛亮深谋远虑,认为樊城不可守,于是用谋略火烧了曹操之子曹仁的军队。这把火包围了曹仁的军队,烧得曹操的军队惊慌失措,无法冲出,那时正值秋冬,天干物燥,无法灭火。刘备的军队乘机杀出,大获全胜。

“火烧新野”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军队的地位,也是凸显诸葛亮聪明才智,刻画人物的重要情节。“火烧新野”是一场军事战役,也是一场心理战役,诸葛亮正是因为对曹仁的性格十分了解,才能获此大胜,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火烧新野是什么

“火烧新野”是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中的一则故事,它写的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非常的多,“火烧新野”是其中之一,它是《三国演义》第二个描写的火攻战术。

火烧新野图

“火烧新野”是一场战役,但它又不单单是战场上的厮杀,它还涉及心理战术。“火烧新野”讲的是刘备在听从军师诸葛亮的计谋之后,大胜曹仁。“火烧新野”是诸葛亮放的第二把火,也是著名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二把,第一把,诸葛亮烧在了博望坡,这一把火大败了曹操的部下夏侯淳。第二把,也是著名的“火烧新野”,大败了曹仁的军队。因为“火烧新野”等著名战争的胜利,它的谋划者诸葛亮被人认为最擅长使用火攻。在他“火烧新野”之前,他本是个无名小卒,这把火烧了之后人尽皆知,世人也都知晓了卧龙先生诸葛亮。“火烧新野”奠定了书中诸葛亮的位置,也使得曹操开始重视他的敌人——刘备。刘备那时军队只有三千,实力并不算强大,然而就是烧了新野的这把大火使得曹军心生恐惧。

“火攻”似乎是诸葛亮在军事方面最擅长的攻略,几乎是每一把火都烧得敌军哀鸿遍野。诸葛亮作为“火烧新野”的谋划者也在新野这一把火之后,在刘备的军队中坐稳了军师的位置。诸葛亮,一位善于使用的火攻的天才,一位才华卓越的军事家,不得不让人惊叹佩服。

火烧新野的故事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红楼梦》以它的人物和细节描写位列其一,《西游记》则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描写位列其一,而《三国演义》则以恢弘的场面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位列其中。

火烧新野像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以刘汉皇族为正义方书写的,虽然其中故事虚虚实实,但是都为人称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等等,其中“火烧新野”是诸葛亮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展示出军事上的智谋。“火烧新野”是刘备军队与曹操的军队狭路相逢的一场战争。刘表死后,留下遗言,希望刘备能代替他接管荆州,刘备因为仁慈并没有答应。刘备没有答应,刘表的儿子刘琮心怀不轨,刘琮和自己的母亲蔡氏图谋取下了荆州,并准备将荆州献给曹操,以此投靠他。曹操表面上同意,并许给刘琮官职,却在暗地里将刘琮和他的母亲蔡氏杀害了,并进军荆州。此时身在荆州附近的刘备已火烧眉毛,他的军队只有三千人,而曹操却领兵十万,双方力量差距非常大,刘备准备逃到襄城避难并放弃新野。诸葛亮在这重要关头向刘备献计,尽显他的谋略,也是这一战让心高气傲的关羽张飞对他心服口服。他用他最擅长的火攻,大火包围了曹军,刘备大获全胜。

火烧新野大败曹操的军队,这一战不仅涉及谋略,更涉及心理战术,诸葛亮利用敌军的轻敌大败他们。火烧新野于诸葛亮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火烧新野遗址

火烧新野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讲的是诸葛亮在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征的时候,诸葛亮决定放弃新野,然后在曹操的军队入驻新野的那一天的三更十分,命士兵用火箭射入城内早就准备好了的易燃物上,导致曹操军队损失大半,重创了曹操一行。而火烧新野遗址也因为这个故事描写的惊心动魄,而成了国家级旅游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景点。

火烧新野遗址景观

火烧新野遗址不仅在我国,在东南亚地区也非常的出名,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东南亚的游客来这里参观。

火烧新野地址处于新野古城区一带,地下挖个一米多还可以看到炭灰和一些古时候的房屋地基和兵器,足以见得当时的火烧的有多么的大,曹操的军队损失多么惨重。现在的遗址并不大,范围估计在1公里多一点,周边只有两个居委会的居民,总人口还不到1万人,这一万人也多是为了配套旅游景点,在周边经营一些商店的人。

可以说,火烧新野遗址是保存比较完好的遗址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三国时期留下的痕迹,正面感受三国时期的雄壮。虽然最后曹操依旧重新整理了军队,直到最后的三国鼎立局面他依旧是其中比较强悍的存在,但是火烧新野这一次的失败,对他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也拖延了他南征的脚步,使得刘备军有足够的时间撤退,意义重大,所以才会被历史铭记这么久。

标签: 火烧新野

更多文章

  • 魏国虎豹骑蜀国云兵孙吴的解烦兵 究竟谁才是三国第一“特种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魏国,虎豹骑,蜀国,云兵,孙吴,解烦兵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名将辈出的时代。关羽、赵云、许褚、丁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耳熟能详。英雄人物足以左右一次战斗的胜败,但是,左右整场战役的是谁呢?正确答案:普通士兵。陈寿评价诸葛亮时,说他“治戎为长”,四个字道出了“兵”的重要性。三国时代的“兵”一样了不起。魏国兵——虎豹骑曹仁曹纯虎豹骑是曹魏重要

  • 面对虎豹骑追杀 刘备为何还要携带十万民众南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虎豹骑

    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南征刘表,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刘表病逝,而其子刘琮投降。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刘备手中兵马不过数千,不是曹操的对手,最后选择了南逃,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之中,一些百姓也加入难逃的序列之中,等到了当阳,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之多。面对曹操虎豹骑追杀,刘备携带十万民众南逃,速度非常慢,却始终没有放

  • 关于桂陵之战的典故 桂陵之战交战双方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说的是齐国谋士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当时魏国攻打赵国都城的时候,孙膑献计攻打魏国,逼迫魏王回救,然后在半路打劫,达到救下赵国的目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者祈求齐国的帮助,谋士段干朋就建议可以借攻打襄陵来消耗魏军的战斗力,齐王于是兵分两路,一路打

  • 桂陵之战简介 桂陵之战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庞涓,孙膑,桂陵之战

    战国初年,魏国经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并一度跻身于中原强国的行列。魏惠王子罃即位后,为了实现对外扩张,连年征战。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得魏国国力不济,为此惠王改变了方针,积极与齐、韩、秦三国交好,专心对付齐国。此时,齐国也通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为了能够逐鹿中原,齐威王也积极与韩、赵等国亲善对抗魏。公元前35

  • 春秋战国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简介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

  • 揭秘:桂陵之战的“顶层设计师”孙膑的天才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桂陵之战,孙膑

    核心提示:桂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大国之间的两场著名战争。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创造性地采取“围魏救赵”等高明战术,在桂陵和击败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盟国求救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等战国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苦战了

  • 庞涓是哪里人?桂陵之战真的是庞涓不及孙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庞涓,桂陵之战,孙膑

    庞涓是哪里人?庞涓,战国时期魏国上将军,戎马一生,桂陵之战兵败自杀。在河南省通许县县城东边1.5公里处,有个村庄名叫三里岗,村头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圆丘形墓冢,为庞涓墓。据当地人说,在这个大墓的南边原来还有三个小墓,墓里埋葬的分别是庞涓的马、马童和兵器,但现已不复存在。说起庞涓,许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孙庞

  • 孔子周游列国错失的第一个机遇:晏婴看不上孔子(晏婴相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孔子,晏子,周游列国,,晏婴相齐

    公元前515年,孔子因鲁国政变造成政局混乱,本着危邦不居的人生原则前往齐国,给齐国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并通过高昭子见到齐景公,这是他第一次到国外求官。在儒家的门徒们看来,孔子通过高昭子这类小人见到齐景公很不光彩,所以认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这一笔是对传主的诬蔑。在此同时,却又承认齐景公问政于

  • 古人有时有点愣:晏婴用“二桃杀三士”稳定齐国(晏婴相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晏婴,齐景公,二桃杀三士,,晏婴相齐

    三国的时候,有一位能够辨别人才的著名人物,叫刘劭,他说:“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战略性的权变看起来似乎奸诈,但其实能够成就功业;胸怀大智慧的人,表面给人的感觉似乎愚钝,其实内心明亮

  • 晏婴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写了什么?将死仍心系天下(晏婴相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晏婴,晏子,遗书,春秋战国,晏婴相齐

    公元前500年,服侍了三位国君(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为国出力五十多年的的齐相晏婴终究还是决定要回家养老了。是啊,岁数不饶人,自己已经老了,精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很多事情自己也感觉到力不从心,不服老不行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之前晏婴也多次向国君(齐景公)提出辞呈,但每次都被这位爱玩的国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