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理教暴动的经过怎样?天理教暴动过程详解(天理教之乱)

天理教暴动的经过怎样?天理教暴动过程详解(天理教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21 更新时间:2024/1/18 19:51:26

嘉庆十七年(1812年)八月,林清、李成、冯克善、徐安国等人在河南道口召开会议。会上确定:(1)在反清的旗帜下,将京畿及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坎卦教、震卦教和离卦教三大股势力联合起来,组成天理教。(2)明年(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直鲁豫三省64县同时发动武装起义。(3)起义成功后,李文成为天,林清、冯克善为文武圣人,辅佐李文成统治天下。

道口会议后,在林清、李文成、冯克善等人在京畿直隶、河南加紧活动的同时,徐安国、朱成贵、崔士俊等人也在山东各地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嘉庆十八年二月,徐安国再次来到山东,在金乡对崔士俊等人布置起义的具体办法,“十月三个节气以后就是白洋(阳)劫。白洋劫前七天,要把白布旗同时传遍各地”,规定各地起义者为隐蔽行动,并不打造刀枪,起义时,而是“走到哪里,就抢哪里器械使用”。并规定“同教的人起事,各人束一根白带子,脖颈上插一条白布小旗,上写‘奉天开道’,便是记号”

。不久,徐安国还专门带崔士俊、张见木至滑县拜见了李文成,“由刘国明为之引进”。士俊、见木向文成下拜。文成复礼毕,向他们说:“汝曹善自用功,一劫能造万劫之苦,一劫也能修万劫之福。汝曹悉归去,有事,问尔师傅(徐安国)可也。”士俊等再拜而出。徐安国则告诉他们:“今岁孟冬,一月中行三节气,此即白洋(阳)劫。劫前七日,白旗传遍,凡无旗者尽杀之。其留而不杀者,乃分上、下,要诀云:位列上、中、下,才分天、地、人,五行生父子,八卦定君臣。”

他们返回山东后,加紧了起义布置,辗转收徒50余人,成立了乱军的领导系统,“直隶徐安国是各路总教头,曹县朱成贵是山东教头,崔士俊是金乡教头”

。山东金乡、曹县、定陶及直隶长垣、东明等地起义准备工作进入了高潮。其中,金乡崔士俊及其徒党尤为活跃。

发动暴乱

当时,崔士俊、刘燕、张见木等人积极赶制旗号,编造忏语,传播歌谣,致使金乡“六月间谣言大起”,“崔士俊等有将李邦正、胡世全(均为县中衙役)二人开刀祭旗之语”

。《靖逆纪》中所载“是年夏,(金乡)县南贼之夜聚昼散,反形渐露”,也就是指的崔士俊等人加紧起义准备之事。学使张鹏展获报,即移咨山东巡抚同兴。金乡县署典史梁玉振亦“密请缉贼”。山东巡抚同兴遂委辕弁左寿宁前往金乡探听乱军虚实,结果,“寿宁尽得其实。”致使官府有所准备。七月初一日,崔士俊率众在城西茂林“椎牛(设酒)饷士”,“誓告师期”,“享客八昼夜”,甚至“县役营兵,(亦)络绎赴会”,在当地造成了很大声势。崔士俊自号“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宋大勇为副元帅,崔士俊婿李敬修为“后军督府”,其他首领也各任其职。金乡天理教组织的这两次活动,虽然影响很大,但也使官府更严加防备,为后来的起义与攻城造成了不良后果。新任金乡署理知县吴揩老奸巨猾,“诡作纵贼”,密饬刑房张自修、皂头李为率兵役“密缉南路各贼”。不久,崔士俊、孙战标、赵清元等人先后被捕,随后被捕的尚有宋大勇、李敬修等人,使金乡天理教领导机关蒙受很大的损失。此后,张自修、李为又率部“密往城北十里铺”,逮捕了天理教骨干周廷材、周体清、周绪轩、周保存、翟兴贵5人。金乡天理教再蒙损失。官府亦因此获知天理教领袖尚有徐安国、朱成贵等。吴遂一面禀报山东巡抚同兴,将崔士俊等“解省正法”;一面移檄曹县,缉拿朱成贵等人。

继金乡天理教之后,曹县天理教也遭到了官府的镇压。嘉庆十八年八月间,“朱成方自滑县归,与众兄弟约期九月起事”,并传达李文成的指示,准备起义后“先破汴梁,径趋北京”。朱成文遂奉命“以旗式往金乡”分给有关天理教头目。当时,曹县官府接金乡吴培之札,遂即出兵镇压。结果,朱成方弟朱成珍被捕。朱成贵、朱成来、朱成文等脱逃后,更加紧了起义准备。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底,整个天理教暴动的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可是,由于暴动机密的泄露及有关领袖李文成、牛亮臣、崔士俊等人的相继被捕,打乱了整个暴动的部署,各地天理教组织决定提前发动暴乱。九月初六日晚,滑县天理教教徒里应外合,一举攻下县城,救出被捕之李文成、牛亮臣,处死了罪大恶极的知县强克捷。乱军占据滑城后,李文成“开帅府,设羽账”,树起了“大明天顺李真主”的大旗。接着,乱军又攻占了滑县附近的道口、桃源,与滑城成犄角之势。此后又北攻浚县,围困浚县20余日之久。继河南天理教暴动后,山东金乡、曹县、定陶等地天理教组织也相继发动暴乱,成为直鲁豫交界天理教暴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官府防范

署理金乡知县吴到任后,一直“倡议捕贼”。九月初一日,他在全县推行保甲法,“令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牌、甲各有长,保有正,“其有不法者,牌长告之甲长,甲长告之保正,保正以闻于官”,妄图用此法切断民众与天理教乱军的联系,以限制天理教的活动。与此同时,吴还“招募官丁,训练义勇,开操演技,一曰拳脚,二曰长枪,三曰杂技(鸟枪、刀棍之类)”。并每日派兵役四处搜捕天理教徒。初九日,金乡天理教组织招集徒党,准备次日大举攻城。天理教徒程鹏修出于友情,向西葛村旧相识高光贵透露了金乡天理教暴动的计划,告诉他:“明日有大乱”,“令其造其家,其家有白旗可以免祸”。不料高光贵却偷偷密报于吴。吴当日点班役,募丁壮,组织120余人之队伍,又将官库刀枪数十件分发给他们,准备抵抗乱军。次日早,吴一再出署巡城,适左寿宁来报,直隶长垣、河南滑县俱破,遂更加紧“秣马蓐食”,强化防备。当日,乱军揭竿而起,分破各村落,积极准备发兵攻城。并预先派乱军将士赵延三、苏景海、和尚清方乔装打扮,先期入城,以备当晚乱军大队人马攻城时里应外合,一举破城。不料赵延三等人中午在县署前茶肆喝茶时为县衙役捕获,吴审知实情,“急令四城闭门”,率众绅士登陴守御。傍晚时乱军已过张家坟,远望城中有火炬,知官府已有防备,遂暂时散去。金乡天理教乱军第一次攻城宣告失败。

乱军退走后,吴增遂飞报山东巡抚同兴,乞求派军来援。“并檄邻县戒严”。次日,吴知曹县、定陶乱军先后破城,更加惶恐,遂“会绅士于明伦堂,分设守正、守副、保长、垛长”,加强守御;又设台站于四路,以通消息;同时又派奸细四出活动,以刺探乱军情报。至九月十三日,吴培率七拼八凑的所谓军队,“誓告于城隍庙,起兵御贼”。并发布十项命令,严加防守。同时“又晓谕各乡百姓,小村庄并入大村庄,听乡民各自团练,男子60岁以下,16岁以上,皆手执兵器杀贼”。另外还劝谕城中绅民出人捐钱。据吴自叙,城中拼凑的官兵已有2000余人,并就近向济宁请兵。不久,济宁守备蒋廷杰、千总张庆、河标参将齐国珍、守备孙魁等人先后引兵到达,城内官兵实力大增,给乱军攻城造成了极大困难。十五日早,金乡天理教乱军经过休整,又在其将军李卓立、吕华栋、吕华棠等人领导下北上,向金乡城发动第二次进攻。李卓立、吕华栋等人“骑马披红”,分路进占苇子坑、兴隆集、李家菜园、李家阁、史家庙诸处,前锋也已进至城南附近。乱军所到之处,打团练,杀恶霸,李家菜园李允魁等绅士因曾“首具公呈,请捕贼党”,被乱军焚毁房屋,李允魁一家也被杀死。李家阁增生李九标以曾告“李卓立谋逆”,也被乱军“焚其室庐”,狠狠打击了地主恶霸的反动气焰。是晚,“河标游击海陵阿,奉抚军(同兴)令,以兵入援(金乡城)”,进一步增强了城内防御力量。吴培遂与清军务将领商量,趁乱军立足未稳,出兵进击乱军营垒,并连夜作了准备。次日,官兵开城出战,海陵阿、齐国珍、张庆各选精骑出西门,孙魁率鸟枪兵亦随后出城,直扑乱军阵地。双方大战于盐场一带,乱军因疏忽大意,猝不及防,仓皇应战,伤亡较大,被抢走骡马器械甚多。崔士俊之妻,为替夫报仇,也参加了这场战斗。激战中她连杀数敌,以“敢战”著称,后因精疲力尽被清兵杀害。是役后,乱军得知官军力量强大,“城中守备完善,一时难以攻破,不得不放弃攻城,继续在乡间坚持斗争,金乡天理教乱军第二次攻城又告失败。吴见乱军退走,气焰顿时嚣张,“饬兵役严缉逸贼,断其胫、折其筋,解省执讯,以次正法”

。据《金乡纪事》记载,吴前后杀戮、缉获天理教党175人。乱军余部转往曹县等地活动。

曹县定陶

曹县天理教组织在朱成贵兄弟率领下,以扈家集为中心,积极从事反清斗争。九月初八日,曹县知县姚国旃督率兵役,缉拿天理教。因天理教徒猝不及防,被官军钻了空子,教徒赵广春等被捕,朱成贵等逃离而去。这促使朱成贵下决心尽快纠集教徒,发动起义。九月初九日,曹县、定陶一带天理教徒奉命会齐,准备大举。朱成贵决定乱军分头行动,攻打定陶、曹县两城。次日一早,朱成贵亲自出马,与赵飞义、赵淳修等领兵攻打定陶,同时又派李克让率部攻打曹县。天理教乱军一部在李克让指挥下,一举攻入曹县城。他们先拥至千总署,千总杨云汉持枪冲出抵抗,被乱军挥刀杀死,而后,乱军又“赴县劫狱”,“直入官署”。知县姚国旃当场被乱军将领马朝栋刺死,割下首级示众。乱军遍搜官署,又杀姚国旃弟姚国林及幕友吴星萃等人及署中仆从28人。此后,乱军仍在曹县城、扈家集一带继续活动。

定陶位于曹县北,当地天理教组织归曹县扈家集朱成贵领导,亦积极从事反清活动。九月初十日黎明,朱成贵等统率曹县天理教乱军前来攻打定陶城,在当地教徒配合下,一举攻破定陶城。官署外委张廷力率部阻拦,乱军与官军展开巷战,击溃张廷力之部。署理定陶知县贺德翰见大势已去,“以县印付家丁李廷来,令赴府赍送”,随即率兵役出战。乱军时“已大放狱囚,蜂拥而出”,围歼官兵,杀死贺德翰及其幕友朱树棠等。在此以前,定陶廪生孔毓仲、学录孔毓俊、增生孔毓伯、孔毓淳、孔毓良、生员孔传罏,孔传玺等地主乡绅,闻天理教暴动,遂“誓于家庙”,搜罗地痞流氓,欲与乱军为敌。定陶既陷,孔毓中、孔毓俊等被捕,以其不识时务,辱骂乱军,遂被斩首示众。孔氏庄绅士所组团练因与乱军对抗,连同家属500余人被乱军相继处死。同日,乱军还占据定陶至马家集一线,横扫了当地封建地主统治势力。十二日,曹县营参将刘风喈闻定陶失陷,立带清军200名北上镇压。是日,乱军也在朱成贵率领下,进驻孔连坑一带活动。双方在孔连坑遭遇,展开了一场激烈搏斗。乱军在朱成贵带领下,英勇“与官兵相拒”,个个英勇善战,打得官兵丢盔卸甲,四处奔逃,“风喈仅以身免”

孔连坑大捷后,乱军乘胜进入曹州府首县菏泽境内活动,扩大战果,并在毕家寨一带建立了基地。他们动员当地民众参加斗争,挑选新入伍之群众80人,组建打粮队,以毕臭为大头目,毕夏礼、毕明、毕玉桂、毕大观、毕大鹿、毕夏义、毕春景、毕道器8人为小头目,“分路劫粮”。此后,因清军攻滑县甚急,朱成贵遂应李文成函召,率队赴援。行前,留驻部分乱军,“以扈家集属成良守之”。不久,官军开赴扈家集镇压,朱成良率众英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败,“成良死于乱军”。朱成贵率部行至安陵集,亦被官兵从后面追及,被迫回头应战,结果,队伍被冲垮,“毕臭等溃散,成贵(被俘)伏诛”(《靖逆记》卷五)。余部仍坚持斗争。

德州天理

冯克善、宋跃漋父子在德州建立离卦教基地后,积极发展力量,筹备武装起义。嘉庆十八年八月,林清、李文成、冯克善最后一次会晤之后,林清返回北京,冯克善亦前来德州一带,向宋跃漋等人传达其三人会晤后所共同作出的决定。冯克善、宋跃漋商定于九月十五日起事,“俟李文成兵至,随同响应”

。后以李文成、牛亮臣被捕,冯克善才由德州返回道口,并于九月初六日晚与宋元成等人商定提前起义,一举攻克滑县。后又与李文成围困浚县,清政府派重兵赶来镇压,将乱军分别包围在滑城、道口、桃园三个据点。十月二十三日,因京畿、山东乱军先后失败,为争取外援,分散清军兵力,冯克善率500名乱军,出道口西门往山东方面冲杀。由于清军层层围剿,乱军伤亡很大,最后仅冯克善“单身闯出重围”

。他“独骑白马,持大刀,弃滑奔山东而去”。

鉴于德州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以南北扼要之区,漕艘经行之地”,如果乱军占据德州,就会立即切断清朝南北经济沟通的命脉——大运河,使北京得不到南方漕粮;加上德州地处直鲁交界,距滑县不远,军事地位也很重要,可以直接策应与支援直鲁豫三省乱军,使清兵腹背受敌。十一月初十日,冯克善因赴德州寻找宋氏父子不遇,又奔往景州马庄,才找到宋跃漋,说明来意,拟再发动起义声援滑县,并将十二月十六日“起事救应”

的初步打算和盘托出,征求宋跃漋的意见。可是,由于九月初,宋跃漋的弟子中不少人向官府自首,使德州一带天理教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宋跃漋遂告以此地力量单薄,很难立即起事。这样“因(德州)人少,举义之事,没有说定”。冯克善又决定经获鹿至山西蒲州、解梁县一带发动教徒,宋跃漋又给他凑了一些银子送他上路。十一月十九日,冯克善在直隶献县被捕,不久,宋跃漋也被捕,两人先后押京审讯,致使德州起义宣告流产。

直鲁豫三省天理教暴动的消息传到北京,嘉庆皇帝震惊之余,在军事上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派直隶总督温承惠为钦差大臣,带兵由北面包抄;山东巡抚同兴在东面堵截,令河南巡抚高杞紧防西、南两路,“勿使(乱军)渡河南窜,亦勿令窜入(太行)山谷”

。不久,又令大同镇总兵张绩“前往山外扼要处所驻扎” ,令徐州镇总兵沈洪带兵“迅速由东南迎头北上”,对乱军“并力兜围”

,命两江总督百令带兵驻扎徐州,防止乱军向江南逃跑。九月十七日,以温承惠等镇压不力,嘉庆皇帝又调陕甘总督那彦成任钦差大臣、直隶总督,“节制山东、河南各路兵剿贼,同陕西提督杨遇春速赴军营”,并调精兵2万分别增援温承惠等处。不久,嘉庆皇帝又派托津为监军,驻守直隶开州督战。这样,温承惠在北,同兴在东,杨遇春在西,高杞在南,逐渐形成了对乱军的严密军事包围。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命令各地官府组织乡勇,坚壁清野,从而大大削弱了乱军的力量。九月中旬,清军开始向直隶、山东两省乱军发动进攻。

九月二十三日,山东巡抚同兴督兵进驻曹州城,指挥鲁西南围剿乱军事宜。二十七日,山东运司刘清在定陶髣山一带与乱军遭遇,双方连战三次,乱军均以失败告终。同时,守备刘大用也与乱军战于定陶贾家楼,乱军又被击溃。二十八日,刘清、马建纪又率部打败乱军,乘胜收复定陶。十月初三日,刘清率官兵与乱军战于韩家大庙,乱军又吃败仗。初四日,刘清、马建纪攻打乱军基地扈家集,乱军浴血奋战,仍以众寡不敌而失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编查保甲,募选乡勇,办理团练,坚壁清野,配合官军镇压分散在山东各地的许多小股乱军。如李卓立攻金乡失败后,率小股乱军进入曹县活动,在孙家老屋一带遭到李九标率领的团练队伍的袭击,李卓立以下四五十人被捕牺牲。差不多同时,张见木率领的小股乱军也被巨野县令王朝恩部击破,张见木被捕遇害。就这样,在清军及地主团练反扑、围剿之下,至十月上旬,山东各地乱军先后失败。河南天理教暴动失败后,余部仍坚持斗争,直至次年正月,才最后被镇压下去。

更多文章

  • 天理教之变能攻破皇宫的只因太监勾结天理教吗?真相是什么?(天理教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天理教之变,清朝,天理教之乱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活跃于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组织,清代又发展成为反清的秘密组织。天理教是白莲教在北京地区的分支。嘉庆年间,浙江绍兴人林清成为天理教教主。林清善于笼络人心,把教众交纳奉献的钱财救济下层,只要来找他求助的,他都给以帮助,一时人多势大。而且林清积极结交各层人物,太监官吏也加入天理教并传教。当

  • 惊险一刻:嘉庆帝险些被人孤身刺死(天理教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嘉庆,天理教之乱

    清嘉庆八年(1803年)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启銮返回紫禁城皇宫。按照惯例,嘉庆帝带领朝中重臣、御前侍卫自圆明园上马车驾,入神武门后换乘御轿进宫。因近日清军镇压白莲教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平定教乱,嘉庆帝一连数日带领群臣在圆明园欢歌宴饮,吟诗作赋,几天前还亲往东陵谒拜乾隆父皇。此时嘉庆帝在返回皇

  • 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做了什么让朱棣魂飞胆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景隆,明朝,白沟河之战

    若论古代战场上哪款武器能让敌人闻之丧胆,除了北宋年间超远距离狙杀萧挞览的三床弓弩,其实,在后世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著称的铁血大明,也有一种令敌手人马俱碎鬼神哭嚎的独门利器,他的出现改写了古兵器的发展史,也让以威猛铁骑造反的朱棣闻风丧胆,这款神秘大杀器就是有着响当当名号的火药热兵器----“一窝

  • 白沟河之战是靖难之役的转折点,它意味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白沟河之战,明朝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终于登上了皇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整个靖难战争期间,南北双方相互拉锯了好一段时间。而这期间的转折点就是白沟河战役,它既是历史上以少数战胜多数的战役之一,也是燕王朱棣的翻身之战。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白沟河之战发生在建文二年,当时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率

  • 揭秘李景隆为何荣获“大明战神”这一称号(白沟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景隆为何荣获“大明战神”这一称号,白沟河之战

    被称为大明战神的李景隆,是因为他很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因而得此誉称吗?李景隆,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但丝毫没有继承其父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是自负妄为,胆小怕事,毫无领兵之才,由于逢战必败因此被讽刺笑称“大明战神”,网友纷纷惊呼高端黑。李景隆承袭了其父的爵位,却丝毫没有继承其父李文忠的军事才能,

  • 三国贾诩被称为“毒士”,却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文和乱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文和乱武

    三国时期,三国鼎立,而三国之中,都有不同的谋臣集团,在这浩大的谋士集团中,总有佼佼者,但最后能得到善终的似乎不多!其中就有这么一位人称“毒士”的贾诩贾文和,他不仅能乱世中发挥自己的才华,晚年还得到了善终!连易中天也品评贾诩为三国第一聪明人,甚至超越了诸葛亮和郭嘉。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

  • 三国最强谋士是谁?贾诩改变了整个三国格局走向(文和乱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贾诩,三国,谋士,,文和乱武

    大家都熟读三国演义,提到最厉害的谋士,绝对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诸葛亮,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听我道来。窃以为诸葛亮最厉害的是“智”,而是“谋”。三国中的谋士有很多,贾诩、郭嘉、许攸等都是。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厉害的,我会选择贾诩。“谋”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但谋士贾诩赋予了“谋”更多的含义。对于贾诩自己

  • 贾诩简介:最早跟随曹操被倚重的谋士之贾诩生平(文和乱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贾诩,三国,魏国谋士,文和乱武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

  • 董卓并非汉末第一流武将,为何是他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呢?(挟天子令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董卓,挟天子令诸侯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将安重荣有句名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具体到汉末乱世,“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逻辑再次上演,率先导演这一幕的是凉州人董卓。公元189年,汉朝政府发生宫廷政变,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趁机率军进入洛阳城内。依靠着军事力量,他

  • 揭秘:曹操为何“挟天子令诸侯”背后的历史冤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三国,挟天子令诸侯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