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唐朝灭掉高句丽的得与失(唐灭高句丽之战)

揭秘:唐朝灭掉高句丽的得与失(唐灭高句丽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602 更新时间:2023/12/25 21:56:12

高句丽做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地方政权,有独特的历史跟化,且跟日后的契丹、女真不同,高句丽是农耕民族,基本上汉民族对上农耕民族是不太会输的,即使输了也只是鲜疾之痒,并不会像输给游牧民族那样伤筋挫骨,历史上中国分裂时期被游牧民族打败,但是对上高句丽,即使是处于分裂时代的三国公孙氏政权、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各个燕国,都还是可以轻易痛揍高句丽的。

这样一个对于中央朝根本没有致命性威胁的地方政权,即使高句丽随着时间逐渐有自居小中华有称霸东北的企图,但是只要中央王朝经常敲打一下,他还是会乖的跟狗一样。但是隋唐两代却做出一个历史上堪称是最严重的战略后果,那就是消灭高句丽。

隋炀帝四征高句丽,唐太宗一征高句丽,唐高宗两征高句丽,最后一次终于彻底征服了高句丽,这历时将近半世纪之久的灭高句丽之战,其过程、导致隋灭唐起的插曲,以及消耗中央王朝多少的人力物力成本这些我就不多说了,但到底隋唐两朝对高句丽有深仇大恨,不把对方灭国永不罢休。其实说来荒谬,理由只是单纯的看他不爽而已。

当然表面上起初隋炀帝是用高句丽是汉潮辽东四郡的故土以及高句丽以下犯上对中央王朝不敬作为理由,但真正原因吗….没错就真的只是单纯看他不顺眼而已,唐太宗这个鼓动父亲叛主自立又杀兄弒弟囚父的人渣,因为他一生做太多缺德事了,所以患上了隋炀帝情节,他要证明自己不是隋炀帝(尽管从各方面看两人真的很像),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所以唐太宗就要靠消灭高句丽来证明自己不是隋炀帝,唐高宗则是自小缺乏父亲的肯定,从小就不是父亲关注焦点的他连皇位都是其他兄弟恶斗才被他捡到,所以尽管父亲已死,他仍要靠征服高句丽来完成父亲的遗愿以获得心中的慰藉。

所以高句丽何其无辜,没错高句丽有时是嚣张跋扈起来了些,但是当中央王朝稍微教训他一下,他还是蛮顺从的,隋唐消灭高句丽遭到了激烈的抵抗,耗费了中央王朝巨大的资源,结果更是毫无所获只是为他人作嫁,首先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立的安东都护府没几年就被棒子祖先新罗占据了,可以说隋唐耗费巨大成本才消灭高句丽,结果新罗才是最大赢家。

再来中国东北地区少了高句丽这一颇具势力的农耕民族,产生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尽管高句丽遗族在亡国后马上就在更北边的地方建立了渤海国,但渤海国跟高句丽的实力还是差太远了。这产生了甚么后果?

那就是契丹、女真、满洲等游牧民族轻易的崛起并对日后的中央王朝产生无比大的威胁。契丹建国29年就南下中原。女真建国15年就可以灭北。满洲人建国30年后就在江南的扬州城屠杀汉人。而高句丽建国700年可是对中央王朝都没有什么重大威胁。

想象一下如果隋唐不灭高句丽的话契丹跟女真就不会这么轻易的崛起,毕竟高句丽对东北地区的民族、地理状况远较中央王朝了解,他们肯定可以在契丹跟女真崛起前就将他们掐死腹中,即使不能,高句丽对这些游牧民族的抵抗力也远比棒子(新罗、高丽、朝鲜等半岛政权)强。半岛上的棒子政权对付游牧民族的战绩实在是渣,跟与游牧民族斗争起家的高句丽简直没得比。

假如后金崛起时有个强大的高句丽阻挡奴尔哈赤,明朝不就可以专心剿流寇而不致亡国吗?

隋唐消灭了高句丽,等于是减少了一个可能成为兄弟之邦的盟友,还让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可以更轻而易举的崛起进而威胁中原,也许这就是当初隋唐消灭高句丽的不义之战所带来的报应吧。

更多文章

  • 唐朝为什么用了50年才灭掉高句丽?原因是什么?(唐灭高句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灭高句丽之战,唐朝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朝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

  • 稷下学宫的齐地学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稷下学宫,齐国,学术

    稷下学宫,或者说,齐地中央学术研究院,是随着田齐政权兴盛而诞生的。稷下学宫鼎盛的时候,是当时国际学术文化圣地。儒家、变异儒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等等诸子百家都在稷下学宫有活动。儒家的圣人孟子和荀子,都曾经名列稷下学宫。荀子更是做了稷下学宫祭酒,就是院长。更不要说阴阳家邹衍,儒家变异学派(法家

  • 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齐国稷下学宫画像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

  • 齐威王变法产物 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威王变法,齐国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

  • 为什么齐国会兴盛:拥有学术氛围开放的稷下学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文化,稷下学宫

    齐国人因为长于经商,屡被各地的人攻击。是的,战国年间的齐人,名声并不很好。从吕尚建国那一天起,齐就以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为发家的秘诀;进而有管仲的改革,降低关税,为商人在旅途上建立接待站,有了这些方便,熙熙攘攘的逐利者,自然归之如流水了。商贸使齐国富饶,也使它受非议。除了反感齐国的庸俗,各国还担心

  • 赵灭中山之战事件背景经过简介,发生在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灭中山之战

    赵国方面,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侵略赵国,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

  • 战国时期赵国灭亡了中山国,也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实力(赵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时期,赵灭中山之战

    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赵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赵灭中山之战

    武灵王 即 赵雍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生于赵国首都邯郸。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军事力量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

  • 赵武灵王赵雍怎么死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简介(赵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武灵王,赵国君主,战国时期,赵灭中山之战

    导读: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武灵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谥号为武灵王(“灵”为贬义谥号,表示“乱而不损”,

  • 泰缅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对双方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泰缅战争,泰国,缅甸

    公元14世纪初,泰国阿瑜陀耶王朝(1349-1767)兴起,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缅甸的分裂时期(1287-1531)持续了两个半世纪,各个政权之间战争频仍。长期战乱使缅甸国力衰弱,没有能力发动对外战争。16世纪上半叶的泰国中心阿瑜陀耶王国是一块富庶宝地,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发达,阿瑜陀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