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六镇起义 鲜卑贵族最后的狂欢(鲜卑族)

六镇起义 鲜卑贵族最后的狂欢(鲜卑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689 更新时间:2024/1/22 23:19:56

元法僧去建康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萧老大是信佛的,对这种老年人格外照顾,据说在建康,还是锦衣玉食,舒舒服服的过了好些个年头,徐州这摊浑水,留给了南朝,梁武帝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萧综,就是那个疑似萧宝卷儿子的二皇子。从建康到徐州,路还蛮远,担任护送任务的,是陈庆之。人到中年的老陈,刚开始,并没得到萧老大的认可,可能是因为下棋老输吧(陈庆之内心是奔溃的:开玩笑,你是皇帝,我敢赢么),无论如何,老陈干的,都是VIP接待工作,元法僧投降,去接一下,萧综接管徐州,去护送一下。徐州这块地盘还蛮大的,更重要的是,战略位置特殊,徐州没了,洛阳就没那么安全了,于是北魏政府出来讨伐萧综的,是这么两位爷,一位叫元延明,一位叫元彧(读

yu)。

网络配图

元延明是个读书人,也是拓跋家族的一员,因为喜欢读书和乐善好施,风评不错,之前在徐州也当过几年的刺史,有群众基础,所以这次出征,有一半是希望,利用元延明的人望,招降徐州城的百姓,结果把对方的主帅萧综给招降过来了,算是超额完成任务,据说后来做了尚书令和大司马。

元彧的来头更大,标准的皇族后裔,他是太武帝拓跋焘第四个儿子拓跋谭的后代,原名叫元亮,字仕明,因为和北魏开国功臣穆崇的后代穆亮重名,自愿改名,皇帝很高兴,“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荀彧),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于是,就成了元彧。

不过,这位元彧兄就比较郁闷了,他的第一次大型战役,是镇压六镇起义,结果还失败了,被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名字就这么长,肯定不简单~)追着打。

六镇起义在北魏历史上非常有名,可以说,北魏末期的大部分叛乱都和这次起义有关,事件直接的反应就是边关将领的叛乱,原因是他们在边关流血拼命,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改革,却一点都没照顾到他们,就好比,一线员工拿的奖金,反而比办公室里整天喝喝茶的大叔还少,士兵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在北魏边境,也存在一个强大的部落政权,柔然,关于他的历史,在《孝文帝改革》一章里有介绍,早在北魏建国初期,柔然就不断的骚扰边境,当时北魏的中心还在平城,柔然的骚扰对平城威胁很大,于是道武帝拓跋珪就派遣鲜卑主力的一部分,常年进驻柔然边境。

到了太武帝时期,拓跋焘从司、幽、定、冀四州,征调了十万人,自北京延庆到山西河曲一带,修建防御工程,六镇的规模基本成形。所谓的六镇自东往西依次为:怀荒、柔玄、抚冥、武川、怀朔、沃野。大草原上,战士的地位是很高的,阿凡达中的杰克,骑马射箭、翼龙都会骑了,才算一个合格的战士,而六镇的士兵也不是谁都能去,需要鲜卑贵族的身份,作为拱卫京城的部队,出将入相也不是梦,但是孝文帝改革后,这六镇士兵的地位从天上掉到了地狱,跟着皇帝留在中原的部落兵,成为羽林、虎贲,那是高级兵种。

网络配图

六镇的呢,史书上的称谓叫镇户,其实就普通老百姓,而且不能内迁,一旦去了六镇当兵,这辈子甚至儿子孙子也没机会享受中原的繁华了。

当北魏人民因为改革,高高兴兴奔小康的时候,曾经部落的骄傲,现在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更重要的是,柔然自内部叛乱后,势力下降,之后迁入六镇的,一般都是罪犯和豪门的家丁。

无论战略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没了,小伙伴们有怒气,有人一勾,就出来了。

公元523年,怀荒的镇民首先不高兴了,当地的主将把每月的口粮给扣了,没发,战士们本来心理就不平衡,现在连吃的都没了,于是闹哄哄的,把主将给杀了,有人挑头,后面的全都跟上来了。

此后,破六韩拔陵攻占沃野镇(就是那个把北魏的荀彧给打趴下的匈奴人,原先也是沃野镇的镇民),不久,起义席卷了六镇所有城市。

当时刘腾刚死,掌握大权的是曾经帮助元法僧求情的元叉兄,元叉也没闲着,先后派出几波人马镇压起义,可惜都被破六为代表的六镇兵打败了,正好这个时候,被幽禁了4、5年的胡太后和孝明帝,成功逃跑,然后发动政变,元叉被杀。

作为老大的胡太后和皇帝出场,北魏军队肯定要好好表现一下,另一方面,送了礼物到柔然,帮忙出兵,一个需要稳定,一个需要财富,于是,柔然可汗带了十万兵马,进入六镇,和北魏政府军组成包围圈,围剿起义军。

本来只是因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现在事情闹的这么大,六镇民兵也很害怕,毕竟造反,是要砍头的,刚好,北魏来镇压的部队里,有个叫元琛,没打过破六,却玩起了心理战:投降不杀,老家还有老婆孩子,只要投降就没事,于是呼啦啦一片全倒了,破六也没冲出柔然和北魏的包围圈,半路被杀。

投降的六镇民兵有多少人呢,20万,这是些社会不安定因素,肯定不能原地安置,于是就近扔到了河北,没等胡太后们松口气,河北也出事了,遇到干旱,还是没饭吃。

这些战士的命运真是太悲剧了,也不用什么号召,第二波叛乱就开始了,这一次的领袖叫杜洛周,老杜也是个人才,南方有南朝,中原是北魏的地盘,现在起义了,自己就是个头,想跑到最北方,也当个皇帝过过瘾,但是部队刚到北京,就被打回来了。

在这期间,另一位六镇领袖,叫葛荣,这家伙比杜洛周要猛的多,杀将夺权,一路打败元琛、元融,攻克殷州、翼州,顺路吞并了杜洛周的部队,史书记载,合并后,葛荣的部队,达到了几十万。这么厉害的人物,被谁打败的呢,北魏将领尔朱荣,这是北魏仅存的一支精兵,尔朱荣是胡人,但是究竟是哪一支的,一直没个定论,陈寅恪老先生认为是羯族,和五胡乱华时期,石勒石虎是同一个种族。尔朱荣本来也是大部落酋长,公元525年前后,北魏到处都在叛乱,作为北魏旗下的部落,尔朱荣当然也需要出来尽一份力。他的作战方式是以战养战,无论士兵还是将领,只要够优秀,归顺了就是好兄弟,其中就包括,后来影响整个南北朝历史的几位大人物:高欢、侯景、宇文泰。

网络配图

侯景,看过前面文章的童鞋应该不陌生,原先是怀朔镇的镇民,六镇起义失败后投降了尔朱荣,据说勤奋好学,向尔朱荣的部将慕容绍宗学习过兵法,后来投降南朝,发动侯景之乱,梁武帝就这么没了。

在南朝忙着侯景之乱的时候,北魏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高欢和宇文泰,在北魏的废墟上,一个建立东魏,一个建立西魏,他们死后,儿子们建立了北齐和北周。

当然,这时候,都是尔朱荣的手下,老荣的部队越来越大,当能力超过了本身职位的时候,老荣就想,当个皇帝过过瘾?正好,洛阳城里,发来一封勤王信,是孝明帝发的,干嘛呢,希望尔朱荣出兵来洛阳,杀掉胡太后,帮助自己亲政。

这情节是不是很熟悉,在三国之前,董卓就是因为大将军何进的征召,才进的洛阳,于是成了太上皇,尔朱荣比董卓还要霸道。孝明帝已经被毒死了,剩下的太后和新立的小皇帝,都被尔朱荣扔进了黄河,其余在京城的大小官员,集中到一起,然后全部都杀了。

雷厉风行,尔朱荣也算一代枭雄,但就是这么一位猛将,却很迷信,在登基前,一定要手铸金人,悲剧的是,一连四次都失败了,上天既然没这个安排,老荣也只能收拾收拾心情,把到手的皇位让给了孝庄帝元子攸,自己回晋阳,继续平定叛乱了。

当时六镇起义仅存的老大只有葛荣了,拥有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自己也当上了天王。

第一次见面,尔朱荣把怒气全撒在了葛荣身上,一战分胜负,老葛兵败如山倒,自己被俘,押到洛阳才砍的头,其他大部分士兵都投降了,这么多人,最后都去哪了呢,还记得曹操当年招降的30万青州兵么,尔朱荣的手段也差不多,六镇起义最终的结局,最后都成了尔朱荣的兵。

六镇起义失败了,但他的影响才刚刚开始,除了之前讲到的三位大人物,侯景、高欢和宇文泰,在六镇之中的武川镇,里面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杨忠,一个叫李虎,他们都参加了六镇起义,后来投降尔朱荣,但是更重要的是,杨忠有个儿子,叫杨坚,而李虎的孙子,叫李渊,不知道李渊和杨坚是什么人的,去面壁吧。

标签: 六镇起义鲜卑鲜卑族

更多文章

  • 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 为何还得进行汉化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鲜卑族,五胡乱华

    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落后文明会自然地选择向先进文明学习。千年以前,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在向汉文明学习。这其中,北魏王朝的变革很典型。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北方先后出现二十多个政权,铁骑穿梭,离合相继,大者几乎饮马长江,小者不及一省,在百余年间内,没有一股势力成为稳定的中心,这段历史杂乱不堪,就此一笔

  • 鲜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鲜卑,拓跋,慕容,,鲜卑族

    东胡鲜卑族显于史书者,共五部: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它们先后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建立多个割据政权,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图最大,历时最久。当刘裕在长江流域代晋建宋时,就意味着黄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国行将谢幕,而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最后戛然收尾的胜利者,即为鲜卑族之拓跋

  • 阿卡德帝国有着怎样的科学文化?阿卡德帝国有自己的文字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卡德帝国,亚述帝国

    最初的楔形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等画下来,也就是说,用这一方式记录所要记录的事物。不久,图形符号固定下来,不再取决于每个书吏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保证了书写和阅读的一致。但是,还有一个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图形符号不能用来表达抽象概念。苏美尔的书吏们应付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在图

  • 阿卡德帝国的起源是什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阿卡德帝国,亚述帝国

    古代欧亚大陆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如它们早先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美索不达米亚来说,地理位置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这里是指该地区易遭侵略这一点而言,因为该地区自古迄今的发展与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分不开。实际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

  • 阿卡德帝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阿卡德帝国,亚述帝国

    “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萨尔贡是个传奇人物,但他出生卑贱,其母是个低能人,史书记载说其“母卑,父不知所在”,然而萨尔贡却智慧超人,曾做过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侍卫,大约于公元前2371年,乌玛人入侵基什王国,国王乌尔扎巴巴无法抵抗,萨尔贡利用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将王冠戴在了自己头

  • 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弊端 为什么清朝还是决定坚持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股文,科举考试,李慈铭清朝

    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共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其中,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八股文”的文体。那么,究竟什么是八股文呢?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语气、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模仿古人语气“

  • 八股文与科举制有什么关系 清代科举制度等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八股文与科举制

    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包括非常多的考试项目,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八股文。所以说,八股文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八股文图片在科举制度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八股文是科举制度中的一

  • 八股文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

  • 南锡战役的详细过程,南锡战役的最终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锡战役,勃艮第战争

    南锡战役是勃艮第战争的最后战役和决定性战役,1477年1月5日在南锡城外爆发,由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对阵洛林公爵勒内二世和瑞士联邦。战役结果是洛林-瑞士联军的决定性胜利,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阵亡,勃艮第战争结束,勃艮第公国瓦解。战役"在两个多小时的持续行进后,中央军队从多树木的斜坡悄悄到达勃艮第人阵地的

  • 南锡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南锡战役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锡战役,勃艮第战争

    南锡战役是勃艮第战争的最后战役和决定性战役,1477年1月5日在南锡城外爆发,由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对阵洛林公爵勒内二世和瑞士联邦。战役结果是洛林-瑞士联军的决定性胜利,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阵亡,勃艮第战争结束,勃艮第公国瓦解。背景大胆查理正在围攻南锡,洛林公国的首都,在1476年它为勒内二世的军队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