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山海关之战一场战役就将李自成打残 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山海关之战一场战役就将李自成打残 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49 更新时间:2023/12/27 16:51:20

阳春4月,万物复苏。山海关内外却上演了一场关系到历史进程的激烈战斗。

时间:1644年。地点:山海关内一片石。

战斗的一方是李自成军队,另一方是吴三桂军队。当李自成快要将吴三桂击败之际,突然从关外杀进来一支如狼似虎的清朝八旗军。

于是,在这场持续了4日之久的激战中,李自成最终败北,死者数万,几乎全军覆没,被迫撤往北京。

李自成部队鼎盛时期,拥有兵力达100万以上。他多次被明朝军队击败,又奇迹般地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在山海关大战之后,李自成颓势十分明显,再也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连遭败绩,被清军一路追到湖北。

“虎落平阳被犬欺”,到这时,曾经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李自成农民军,竟然沦落到被地主武装欺负的地步。1645年5月,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麓登山探路时,被当地地主武装杀死。

为何山海关大战一场战役就将李自成打残?

山海关大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前提是,李自成能够劝服吴三桂投降大顺政权。

事实上,早在李自成攻陷京师之后,他就向吴三桂发出了招降。当时,吴三桂获悉崇祯帝已经自缢,便停止勤王的步伐,折回山海关。李自成当即派明朝降将唐通前往山海关招降。经过反复考虑,吴三桂决定向农民军投降,就如无数向农民军投降的明朝大臣一样。

然而,当吴三桂率部向京师进发的半路上,听到了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占为己有的消息,大发雷霆,掉转头来攻击唐通。唐通战败,仅以身免,8000士兵全部投降吴三桂。

李自成闻讯,亲率10万大军日夜兼程前往山海关。

吴三桂深知,凭借自己在山海关的几万人马,难以与李自成抗衡。怎么办?在这危急时刻,他把目光盯向了关外的清军。

4月21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山海关。李自成向吴三桂发出最后通牒,被吴三桂拒绝。李自成兵分两路,向山海关发起猛攻。

就在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对峙时,多尔衮率领的10万八旗军悄然集结于山海关外15里处。多尔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等待李自成和吴三桂恶战,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

吴三桂抵挡不了李自成的攻势,立即亲自前往清军大营,面见多尔衮,提出求援一事。多尔衮让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意在让他投降。吴三桂毫不犹豫地照做了。多尔衮大喜,率部向山海关前进。

曾经固若金汤的山海关,此刻大门洞开,10万八旗军迅速穿过关门,潮水一般涌向关内……

许多人难以理解吴三桂在国破家亡时求助清军这一行为。其实,这不是吴三桂第一次这样干。

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山西太原起兵后,就与突厥达成了协议,从突厥借兵2000。782年,唐朝大将朱泚发起叛乱,唐德宗李适逃出长安后,派使者出访吐蕃,请求援助。吐蕃军队随即帮助李适夺回了长安。

李自成对清军的力量一无所知。

在这之前,李自成辗转南北,与明朝军队交锋无数次,堪称身经百战。不过,李自成从来没有与清军交战的经历。在他看来,清军与明朝军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错了。进关之前的八旗军,正进入战斗力的巅峰状态。明朝军队根本就不能与他们相比。明朝最精锐的关宁特骑,在与八旗军作战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遑论其他?

李自成对清军的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计,也没有对清军的进攻做好应对之策。

虽然清军已经进关,就在眼前严阵以待,可李自成居然不闻不顾,依然按照原计划向吴三桂进攻。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行为。历史学家顾诚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解释:“他们(李自成农民军)的行动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在他们心目中明、清之战是‘前朝’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同清方交恶,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过日子。”

只能说,他们太傻太天真了。

就在吴三桂败迹已经比较明显之际,多尔衮突然率军冲向李自成部队。疲惫不堪的农民军,怎能抵挡以逸待劳的八旗军?立即被杀得人仰马翻。

至此,李自成军队败局已定。在丢下几万尸体后,李自成不得不下令撤退。在范家店,李自成杀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回到京城,李自成又将吴三桂一家老小38口全部杀掉。

由此可见,李自成对吴三桂恨之入骨。

李自成起兵以来,军队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一度拥有百万之众。可是,李自成在“平定西北地区后派驻各地的军队数量过多,占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后,又在各战略要地分别驻军,使兵力进一步分散”,所以带进京师的军队并不多。

而且,李自成军队的组成是复杂的。一部分是他的老底子西征军,不过数万人,战斗力最强;相当一部分是明朝的降军,战斗力不堪一击。山海关大战,几乎让李自成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以至于被吴三桂和清军一路追赶,如丧家之犬。

李自成回到京师后,没有组织防城战,而是迅速撤出京师,逃往西安。这其实是正确的选择。李自成最擅长的作战方式是野战,不是防守。在十多万清军和明军面前,死守京城不是明智之举。

可惜的是,李自成一路上遭到清军和明军的双重攻击。明军纷纷投降清军,联合清军对李自成农民军围追堵截。俗话说:“兵败如山倒。”李自成的农民军,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句话。在撤出京师后,李自成军队先后在陕西潼关、湖北阳新、江西九江等地被清军重挫,直至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麓被当地地主武装袭击,李自成战死于激战之中。

更多文章

  • 清军入关:山海关之战是最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军入关,清朝,山海关之战

    明清战争,又称入关战争,交战双方,一为大明,一为女真满族的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人称满清。1589年,女真爱新觉罗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后金,1644年清兵入关,清朝正式开始。但明朝名号的政权,结束于1683年台湾明郑王朝覆灭。第一次,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

  • 宋朝时期的“庆元党禁”是怎么回事?怎么评价庆元党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也称伪学逆党之禁,指中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二月,韩侂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就贬赵汝愚至永州(今属湖南),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

  • 陆九渊“心学”和朱熹“理学”的区别在哪里?朱陆的“鹅湖之会”(庆元党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南宋,陆九渊,朱熹,庆元党禁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

  • 被误读的宋代名相韩侂胄,落得个“函首安边”(庆元党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侂胄,庆元党禁

    自宋朝靖康南渡后,南宋王朝与金对峙时,“和”“战”主张便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在强敌当前时,不管有没有力量,凡是主张“战”者,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哪怕自不量力,但民间的评价总是较高;相反,主张“议和”总是与丧权辱国、胆怯畏敌甚至汉奸形象联系在一起。若以个人的公共形象与历史评价考量,一个大人物主战比主和

  • 解读真正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真的是“正义”的一方吗?(元杂剧四大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赵氏孤儿,元杂剧四大悲剧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

  • 元杂剧四大悲剧分别是那四部剧?其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朝,元杂剧,元杂剧四大悲剧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艺术,戏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梧桐雨简介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

  • 元曲四大作家之白朴简介:曲题材多出自于历史传说(元杂剧四大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白朴,元杂剧四大悲剧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

  • 为何马致远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其汉宫秋讲了什么?(元杂剧四大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马致远,元杂剧四大悲剧

    马致远生平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大概是公元1250年——1324年。字是千里,号称“东篱先生”。是汉族人,祖籍是河北省的沧州市东光县。因为他的一手《天净沙·秋思》出名而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还有一说是马致远是河北省的东光县马祠堂村人。还有一说是南落坡村,和东落坡村相对应。马致远严格的说可以说是元

  •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什么?《窦娥冤》剧情怎样?(元杂剧四大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关汉卿,窦娥冤,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 汉承秦制为什么秦朝二世而亡 汉朝却可延续4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汉,秦朝,汉朝,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为什么秦二世而亡,汉却可延续400年?修改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哪儿?为何国祚有如此大的不同?贾谊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又听人说秦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和平,请问,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汉承秦制”这句话,主要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架构,包括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中央集权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