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当兵就有特招:宋朝新兵入伍后要在脸上刺字(世兵制)

古代当兵就有特招:宋朝新兵入伍后要在脸上刺字(世兵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861 更新时间:2024/2/21 10:22:18

眼下,2015年全国夏秋季征兵工作已全面展开,多地高校大学生报名应征“入伍”。

参军为何叫“入伍”?据考,“伍”字最早为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而古代户籍制度也是五家编为一伍。征兵时,五户人家各送一名男丁,恰好组成军队中的一伍。此后,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由于“五伍为行”,军队又被称为“队伍”,军人出身被称为“行伍”出身,军人复原或转业则被称为“退伍”……

商周时期实行应征入伍之“征兵制”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中《无衣》一诗里这个尾句,描述了秦国青年踊跃从军的情形:我们的王调兵遣将,修好我们的甲胄和武器,我和你一起奔赴战场杀敌。《无衣》一诗的时代背景大概在西周末年,周代的社会结构是“国野制”,“国”和“野”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住在城邑的“国人”才有资格当兵,拿起武器。

其实,“国人”入伍这种制度在商代就已存在。虽然“国人”可以从军,但进入军队后,因为家庭地位的不同,所服役的兵种也会有区别。如贵族往往是“甲士”,乘战车;平民出身的,只能当“步兵”。

在周代,可以说当兵是一种特权。由于军队规模不大,“国人”中并不是所有的适龄青年都有机会当兵,每家只能有1人成为“正卒”,获得部队正式编制,即《周礼·地官》中所谓:“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其余都是“羡卒”,相当于如今的预备役。

当时的步兵是“伍编制”,即所谓“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军队代称“行伍”即由此而来。到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兵源不足,当兵的特权时代就此结束。

周代这种兵役制度即为“征兵制”,这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一直到清朝,征兵制都是古代最主要的兵力来源之一。

隋唐时期出现“应募从军”之“募兵制”

比征兵制产生稍晚的是“募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对应征者的要求更高,首先身体条件要过硬。

募来的士兵均有报酬,其实就是“雇佣军”。这种寻找兵源的办法叫“选募”,应募者即是“募士”。这些募士大多是自愿当兵,所换得的报酬称为“赏值”、“赐钱”等。“募兵制”给社会底层的适龄青年和有罪之人提供了当兵的机会。

因为是花钱选拔出来的,募兵在体格、才智诸方面都优于征招来的义务兵。因为素质高,这些士兵有“奔命”、“精勇”、“壮士”、“勇夫”等一系列美称,往往编入警卫营或突击队、敢死队,俗话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早或许就是针对募兵而言的。

隋及唐前期基本上实行征兵制,国民义务服兵役。开元、天宝以后,募兵成为主要手段,唐后期的神策军、藩镇兵,均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在宋朝得到进一步推广。据《宋史·兵志一》记载:“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征戍则募置,事已则并,故兵日精而用不广。”宋朝甚至把募兵制当成了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往往在灾年扩招。据宋代晁说之《嵩山文集》“元符三年应诏封事”条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说:“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在宋朝,当兵往往成为穷人的一大出路。宋真宗时潭州(今湖南长沙、湘潭一带)发生饥荒,官府“募兵置籍,强梁亡赖者悉拘于军”,一下子有万人前来应募当兵。一些失业者,也将当兵视为就业机会。宋理宗时的“武胜军”,就是“招收沿淮失业壮丁”5000人组成的。

唐宋以后,募兵制与征兵制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征兵手段,一直到明清时都是古代军队兵力来源的主要途径。

三国时期流行“世袭当兵”之“世兵制”

除了“征兵制”和“募兵制”这两种入伍方式,事实上,古人当兵的渠道是多元的,如三国时期曹操还实行过“世兵制”,正如《三国志·魏书》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世兵制最早出现在先秦时的齐国,兵源出于“军户”。这些军户就是当兵专业户,与“乐户”专事娱乐一样,军户世袭当兵,也称“营户”、“士家”。俗话说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初就是世兵制的一种现象。

世兵制在元代和明代得到进一步强化,明太祖朱元璋还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军户和军籍制度。与曹魏时期一样,明朝军户得世代服兵役,没有朝廷恩准,不得随便更换户籍或脱免。如果军户全家死光了,则要到其原籍所在地,勾取其族人顶充,这就是所谓“勾军”。

明朝还有一种“恩军”,由犯人充军,罪人因有机会从军得以免死遣戍,当感怀上恩,故名“恩军”。恩军有“世代服役”和“终身服役”的区别,很像秦汉时期的“谪兵”,其充实兵源的手段又叫“谪发”。犯人谪发为军户后,由于子孙世代服役,恩军又被称为“长生军”。

古代征兵“人高马大”为“兵样”

古代征兵同样有条件限制,正常服兵役最低年龄一般在20岁上下。如西汉,初年定为17岁,后改定在20岁和23岁。最大服役年龄在先秦周代,30岁正式当兵,即所谓“三十受兵”;最小的15岁可当兵,如秦朝、清朝及某些战争时期。

古代最重视士兵的身高。汉朝规定,当兵的最低身高是六尺二寸,在150厘米左右;宋朝规定征兵的身高标准在五尺二寸至五尺八寸,相当于162厘米至18l厘米。

不同兵种对身高还有不同的要求。如唐朝时,唐玄宗招募骑兵,要求身高在五尺至五尺七寸以上,相当于150厘米至171厘米;而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征兵时,则要求最低五尺五寸,即165厘米。对持重兵器的士兵往往要求“人高马大”。如金代,在征选重弩手时,要求身高六尺,相当于187厘米以上。对担任皇家警卫的御林军(禁军)也都要求是大高个。如北宋禁军要求在六尺以上,个头不足六尺的只能当“厢兵”,在军中做杂役。

那么,古代招兵时如何体检?“兵样”是常用模式之一。所谓兵样,即标准军人。宋太祖赵匡胤征募兵力时便从军中选出一部分精壮士卒当兵样,分送各地,作为参照标准。后来,宋朝改用“木梃”代替兵样。所谓“木梃”,就是刻有尺寸的木棍,也叫“等杖”,又称“等长杖”,是各地新兵体检身高的硬杠子。

除了身高,对体型也很在意。据宋张舜民《画墁录》:“(宋)太祖招军格,不全取长人,要琵琶腿,车轴身,取多力。”

古代当兵视力也必须过关,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军营条”记载,北宋招兵体检大致程序是:“先度人材,次阅驰跃,次试瞻视。”所谓“次试瞻视”,便是检查视力。此外,为了选出合格士兵,很多时候还要进行现场体能测试。据《荀子·议兵》记载,先秦时魏国在招募武卒时即是“以度取之”。

宋代当兵流行“黥兵制”

对于俗话说的“开小差”,古代有一套用人质作押的手段。人质作押又叫“质任制”,曹操当年就在军中实行了质任制。本来最初只在将领中间实行,防止叛逃,将其家属统一安排住在京城,公开说是解决将领的后顾之忧,实际上是当人质。

后来,这一方法扩大到了士兵中间,指定士兵家属移居于官方指定的地区,由此渐渐形成了“随军家属村”,最后变成了军户。

唐末五代时期,鉴于士兵开小差的情况严重,出现了“黵面”。所谓“黵面”,就是在脸上刺字,这原本是一种惩罚犯人的方式。《宋史·兵志七》记载:“唐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 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

当兵“黵面”手段又称“黥兵制”。北宋名将狄青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一位高级将领,人称“面涅将军”,就因为当年入伍时被黵面。如何黵面?据《嘉泰会稽志》“军营”条,宋朝招募士兵,体验合格后,接着就是“黵面”程序。黵面后,新兵才能拿到相应的报酬“衣屦、缗钱”,称为“招刺利物”。

除脸上外,手臂、手背等部位也可刺字。如北宋的禁兵、厢兵往往刺面。宋仁宗时一般在脸上刺“××指挥”,以识别军士隶属部队的番号。宋宁宗时,湖南安抚司设置的亲兵,除已刺面外,还在左手拇指下添刺“湖南安抚司亲兵”七字。如果士兵改投他部,则要“改刺”;如果开小差被抓,则要加刺“逃走”二字。

因为黵面在宋朝的使用和流行,可以想见,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并不意外,如果没有黵面制度,岳母也可能不会想起用刺字这种手段,来提醒儿子“爱国”。

标签: 古代征兵募兵制世兵制

更多文章

  • 亚特兰大战役打了多久?亚特兰大战役的结果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亚特兰大战役,美国,南北战争

    亚特兰大战役的伤亡率对比反映出两个战场上的不同战术。格兰特和罗伯特·李都主张,消灭敌人的手段是进攻和全面交战。谢尔曼和约翰斯顿打的是诱敌战。谢尔曼不攻击邦联军的坚固的防御阵地,而是进行一系列的侧翼运动,迫使约翰斯顿为保护其交通线而一退再退。谢尔曼只有一次在凯纳索山下令从正面发起进攻,而这次进攻并不比

  • 亚特兰大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亚特兰大战役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亚特兰大战役,美国,南北战争

    亚特兰大战役是美国南北内战中重要的一场战役,发生时间是1864年5月-6月。最终该战役北方军队的大获全胜并夺取亚特兰大而告终,南方军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争的局面由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亚特兰大战役的伤亡率对比反映出两个战场上的不同战术。格兰特和罗伯特·李都主张,消灭敌人的手段是进攻和全面交战。

  • 美国海军中将罗伯特·李·戈姆利的生平简介(亚特兰大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美国,罗伯特·李·戈姆利,亚特兰大战役

    罗伯特·李·戈姆利(Robert Lee Ghormley)(1883年10月15日-1958年6月21日)美国海军中将。1902年毕业于爱达荷大学, 1906年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毕业。1911年升为上尉,1912年参加海军陆战队干涉尼加拉瓜的军事行动,1913年在海军军官学校任教,1916年后在大西

  • 为什么会爆发德累斯顿战役?德累斯顿战役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德累斯顿战役,法国,拿破仑

    德累斯顿战役(Battle of Dresden) 1813年8月14-15(26-27)日,是在第六次反法同盟(Sixth Coalition, 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瑞典)反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期间,奥地利元帅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统率的波希米亚同盟军(俄、奥、普联军)与拿破仑一世的军队

  • 卡尔·菲利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的主要指挥官(德累斯顿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国,,德累斯顿战役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是施瓦岑贝格家族第一任施瓦岑贝格亲

  • 德累斯顿战役评价:拿破仑传奇一生的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德累斯顿战役

    德累斯顿战役是拿破仑军团与第六次反法联盟在德累斯顿地区开展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那么德累斯顿战役简介是怎么样的?德累斯顿战役中的法军1812年8月,由于法国与俄国的矛盾激化。拿破仑远征俄国,剑指莫斯科。但是由于俄国人的坚壁清野,再加上冬日来临,军心不稳。无奈之下,法军退却。在退却途中,受到了俄军的追

  • 塞外的流星:白马义从的兴衰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原指跟随公孙瓒的那些善射之士,后公孙瓒在与胡人的对战中,深深的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原形,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由于公孙瓒酷爱白马,因而部队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战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沮授为监军,白

  • 三国十大“特种兵”排行 吕布陷阵营仅第六 第一太神秘了(白马义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特种兵,白马义从

    不管使历史还是游戏,目前三国题材都很多,今天小编就老和大家具体说一下三国内一些类似特种部队一样的军团和主力军团排名第十:白耳兵——刘备的最后的卫队主帅:刘备、陈到变迁:演变成蜀汉禁军步兵史实:“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白耳兵,是刘备的亲军卫队,刘备既然是个老革(老兵痞的意思),

  • 揭秘步兵如何对抗骑兵冲击?八百先登与白马义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八百先登,白马义从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此战之中,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与麹义的八百“先登”相遇,一击而溃。这实质上是一次步兵对抗骑兵的成功战例。那么,步兵究竟是如何能够对抗强大的骑兵冲击的呢?汉末三国骑兵冲击的战例为了便于冲击作战,东汉末骑兵的普遍装备已经是长矛而不是戟。内战爆发前,公孙瓒与鲜卑骑

  • 揭秘:子产相郑是什么意思?子产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子产,孔子,郑国,子产相郑

    子产相郑,看字面意思是说子产做郑国的宰相。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是郑国贵族官职做到了国卿相当于宰相,故叫子产相郑,子产在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做出了相当大贡献。那么这背后是否也有社么历史故事呢?子产相郑的确是一篇历史故事,出自《左传》,原文如下: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臧孙行猛政,子贡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