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亚特兰大战役打了多久?亚特兰大战役的结果及影响

亚特兰大战役打了多久?亚特兰大战役的结果及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67 更新时间:2023/12/26 16:01:47

亚特兰大战役的伤亡率对比反映出两个战场上的不同战术。格兰特罗伯特·都主,消灭敌人的手段是进攻和全面交战。谢尔曼和约翰斯顿打的是诱敌战。谢尔曼不攻击邦联军的坚固的防御阵地,而是进行一系列的侧翼运动,迫使约翰斯顿为保护其交通线而一退再退。谢尔曼只有一次在凯纳索山下令从正面发起进攻,而这次进攻并不比格兰特在科尔德港发动的进攻更为成功。虽然约翰斯顿像罗伯特·李退守里士满那样撤往亚特兰大,但这种诱敌行动在弗吉尼亚州往往出现在大规模战斗之后,但在佐治亚州则往往是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情况下出现的。约翰斯顿在战役的头一个月的损失比罗伯特·李在怀尔德尼斯为期两天的战役中的损失还要小。

南部对约翰斯顿的批评达到高潮。约翰斯顿和杰弗逊·维斯从1861年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对立。在戴维斯看来,约翰斯顿在1862年从弗吉尼亚一直撤到里士满,如果不是幸好让罗伯特·李取代他的位置,首都很可能早已沦陷。1863年,约翰斯顿未能增援维克斯堡被困守军。现在,他没有真正打过一仗就被一路赶到亚特兰大。邦联内阁一致建议撤销这位将军的指挥职务。国务卿朱达·本杰明说道:“约翰斯顿是下定决心不打仗了。给他增援毫无用处,他就没有作战的打算。”

约翰斯顿后来坚持说,他曾计划在联邦军经过皮奇特里克里克河时发动进攻。但他在这时却表示不同意遵循任特定的行动方针。约翰斯顿在7月16日给戴维斯的复电中说:“他的计划必须视敌人的情况而定。这主要是寻找有利战机。我们正试图使亚特兰大处于……佐治亚州民兵的控制下。这支部队的活动会更为自由,其活动范围会更为广泛。”对政府来说,约翰斯顿的最后一句话意味着他有抛弃亚特兰大的企图,正像一年前他曾命令彭伯顿放弃维克斯堡一样。亚特兰大失守的后果将很严重。在北部和南部看来,这座城市已成为邦联仅次于里士满的抵抗的象征。约翰斯顿显然不愿保卫这座城市,不愿打击谢尔曼,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7月17日,陆军部长通知他:“鉴于你未能阻止敌军地处佐治亚州腹地的亚特兰大附近挺进……,故免去你的指挥职务。”部队由胡德接管。

解除约翰斯顿职务的行动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自相矛盾的。约翰斯顿很受部队的欢迎,他们很欣赏这种使部队没有遭受损失,伤亡也保持在最低限度的持久作战的方针。许多军官对胡德的进取好胜持怀疑态度。谢尔曼后来写道:解除约翰斯顿的职务是“邦联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帮助。”他还说:胡德以咄咄逼人的斗士而闻名,“我们所期望的……乃是在空旷地或任何相等的条件下作战,而不是强攻严阵以待的堑壕。”许多历史学家对戴维斯撤销约翰斯顿职务持批评态度。然而,他们的评价与谢尔曼一样,都是事后的见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很难让戴维斯在1864年把约翰斯顿留在指挥岗位上,正像林肯在1862年很难保留麦克莱伦的指挥职务一样。

胡德被任命时的情况实际上是强迫他尽快发动进攻。谢尔曼渡过查特胡奇河后,便派麦克弗森再次向东进军侧翼,破坏横跨亚特兰大与南、北卡罗来纳之间的铁路,以彻底阻止罗伯特·李或胡德利用铁路彼此增援。当麦克弗森的士兵正在扒铁路时,胡德便于7月20日向托马斯的坎伯兰军侧翼发动攻击,而该军当时与另外两个军已被一条两英里长的山峡分隔开。胡德希望乘托马斯的两个军横渡皮奇特里克里克河之机,向他们发动攻击,但是,他的进攻为时已晚,北军正严阵以待,南军在北军的胸墙前被打得七零八落。胡德在夜间后撤两英里,进入亚特兰大的防御工事,谢尔曼从北面和东面包围了这座城市。胡德发现,城东麦克弗森的左翼没有掩护,于是在7月21日至22日夜派一个军,长途行军,于次日进击该侧翼。邦联军的进攻起初取得部分成功,击毙了麦克弗森,但是,经过一场激烈的较量,田纳西军重建了防线,并将遭到严重伤亡的南军赶回亚特兰大的防御工事。

谢尔曼任命奥利弗·霍华德继任麦克弗森的职务,且立即命令他率田纳西军从亚特兰大西侧迂回,进攻该城通往南部的残存铁路线。与此同时,谢尔曼派出骑兵,分三路前去破坏更靠南部的这段铁路。邦联派出四个步兵师,对抗霍华德的进犯。7月28日在埃兹拉教堂附近发生的一次战斗中,北军在九天中第三次狠狠地打击了来犯之敌。在三次战斗中,胡德损失了13,000人以上,而联邦军的伤亡则仅为6,000人。邦联军士气下降,开小差的现象增多。杰弗逊·戴维斯在交给胡德统率权并心照不宣地下达攻击命令后不到三个星期,就指示这位将军不要再冒险发动进攻了。但是,胡德对埃兹拉教堂的最后一次进攻,确实使霍华德尚未逼近铁路就停止了包围行动。邦联军骑兵指挥官约瑟夫·惠勒出色地反击了联邦军的几次骑兵冲锋。(这证实了谢尔曼对自己的骑兵评价不高。在此次战役中,南军骑兵一再智胜联邦军骑兵。)惠勒把他的骑兵分为三个纵队,每一纵队在北军骑兵可能给铁路造成严重损坏之前截击之,并将他们打败。

谢尔曼切断胡德的生命线并设法使之离开亚特兰大的尝试失败后,便决定炮轰该城的防御工事,同时认真筹划下一步要采取什么行动。在三个月中,他已把邦联军向后压了90英里,给敌人造成的损失大于自己的伤亡。在这场战争中,除格兰特的维克斯堡战役以外,还没有任何一次战略攻势以如此低的代价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英国作家利德尔·哈特是20世纪举足轻重的军事理论家之一。他认为谢尔曼是美国内战中最伟大的将领。这是因为他在此役中使用的灵活战术和“迂回办法”比风行一时的阵地战那种流血对峙要高明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将军们可能加以研究,并受益匪浅

“投笔从戎注:此处似译有误,应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将军们如果加以研究,将受益匪浅”。 ” 。

不过,对北部人民来说,这在1864年7月却表现得并不明显。他们当时只看到谢尔曼在亚特兰大的受阻,正像格兰特在彼得斯堡受阻一样。人们在5月间对速胜所抱的希望已被北部在战斗中遭受100,000人伤亡的悲痛所淹没。《纽约世界报》问道:“人们在格兰特的战役刚开始时所抱有的希望破灭了,有谁能使人们再次复活这种希望呢?”另一份民主党报纸宣布:“爱国主义已寿终正寝。所有的人都对这一该死的悲剧感到厌烦。……我们的勇气泯灭和忧伤悲哀与时俱增。”对共和党人来说,北部的厌战情绪对他们即将参加的大选是个凶兆,而这次大选正在变为就战争举行的一次公民投票。

莫比尔大捷虽很重要,但比不上占领亚特兰大的战役。7月底的战斗结束后,两军都避开他们在亚特兰大城西南的堑壕,胡德是为了保护其铁路,而谢尔曼则是企图夺占铁路。胡德拼死派他的骑兵部队前去切断谢尔曼的铁路交通线,但联邦工兵修复了遭到破坏的铁路。谢尔曼于8月25日发动了他最后的攻势。北军以右翼为基准,在另一次包抄侧翼的运动中逆时针回旋。胡德完全被蒙在鼓里,还以为联邦军在他的骑兵袭击下被迫后退。他向里士满发出大捷电报,这时专列火车满载着欢呼不已的佐治亚人到亚特兰大参加庆祝活动。

但是,甚至在这些祝捷者进城之时,北军已进抵南面20英里的铁路线,开始用铁轨制造“谢尔曼绞索”——把铁轨放在枕木篝火上烧热,然后再缠在树上。胡德接到骑兵的报告后终于机敏地发现自己的危险处境,于是就派两个军前去攻击在琼斯伯勒的联邦军。联邦军虽是以寡敌众,还是于8月31日击退了邦联军。次日,他们开始反击,一举赶跑了南军。胡德由于随时都有被包围的危险,就烧毁了城里有军事价值的全部设施,于9月1日至2日夜从亚特兰大撤出了其的部队和佐治亚州民兵。联邦军于次日开进亚特兰大,谢尔曼电告华盛顿:“我军攻克亚特兰大,大获全胜。”

这个消息使北部大为震动。一位纽约人在9月3日写道:“今天上午的消息大快人心——亚特兰大终于被攻克!它是(在这次政治危机中迎来的)这场战争中最伟大的事件。”各报纷纷赞扬谢尔曼是拿破仑以来最伟大的将军。林肯、格兰特和哈勒克都热情洋溢地祝贺这位红发将军。总统预言,谢尔曼的亚特兰大战役将成为“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人们在交口称赞的同时,并未注意到胡德部的逃遁。但是,亚特兰大的象征意义却如此巨大,其陷落的政治后果使一切都黯然失色。一家共和党报纸在有关亚特兰大的陷落的通栏大字标题中简略地表达了这些后果:“这是老贝对芝加哥全国代表大会的回答。这场战争是否失败了?”<里士满观察家报>以南部的观点哀叹:“亚特兰大的灾难”发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它使林肯的党幸免覆灭。……它将使不久前还很光明的和平前景变得十分黯淡。它还使低落的情绪在南部四处蔓延”。在这场军队与军队以及人民与人民之间进行的战争中,在政治上获得的成就,还不止是抵销了胡德那支连遭痛击和消耗的部队在军事上的残存。

更多文章

  • 亚特兰大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亚特兰大战役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亚特兰大战役,美国,南北战争

    亚特兰大战役是美国南北内战中重要的一场战役,发生时间是1864年5月-6月。最终该战役北方军队的大获全胜并夺取亚特兰大而告终,南方军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争的局面由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亚特兰大战役的伤亡率对比反映出两个战场上的不同战术。格兰特和罗伯特·李都主张,消灭敌人的手段是进攻和全面交战。

  • 美国海军中将罗伯特·李·戈姆利的生平简介(亚特兰大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美国,罗伯特·李·戈姆利,亚特兰大战役

    罗伯特·李·戈姆利(Robert Lee Ghormley)(1883年10月15日-1958年6月21日)美国海军中将。1902年毕业于爱达荷大学, 1906年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毕业。1911年升为上尉,1912年参加海军陆战队干涉尼加拉瓜的军事行动,1913年在海军军官学校任教,1916年后在大西

  • 为什么会爆发德累斯顿战役?德累斯顿战役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德累斯顿战役,法国,拿破仑

    德累斯顿战役(Battle of Dresden) 1813年8月14-15(26-27)日,是在第六次反法同盟(Sixth Coalition, 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瑞典)反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期间,奥地利元帅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统率的波希米亚同盟军(俄、奥、普联军)与拿破仑一世的军队

  • 卡尔·菲利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的主要指挥官(德累斯顿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国,,德累斯顿战役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是施瓦岑贝格家族第一任施瓦岑贝格亲

  • 德累斯顿战役评价:拿破仑传奇一生的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德累斯顿战役

    德累斯顿战役是拿破仑军团与第六次反法联盟在德累斯顿地区开展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那么德累斯顿战役简介是怎么样的?德累斯顿战役中的法军1812年8月,由于法国与俄国的矛盾激化。拿破仑远征俄国,剑指莫斯科。但是由于俄国人的坚壁清野,再加上冬日来临,军心不稳。无奈之下,法军退却。在退却途中,受到了俄军的追

  • 塞外的流星:白马义从的兴衰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原指跟随公孙瓒的那些善射之士,后公孙瓒在与胡人的对战中,深深的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原形,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由于公孙瓒酷爱白马,因而部队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战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沮授为监军,白

  • 三国十大“特种兵”排行 吕布陷阵营仅第六 第一太神秘了(白马义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特种兵,白马义从

    不管使历史还是游戏,目前三国题材都很多,今天小编就老和大家具体说一下三国内一些类似特种部队一样的军团和主力军团排名第十:白耳兵——刘备的最后的卫队主帅:刘备、陈到变迁:演变成蜀汉禁军步兵史实:“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白耳兵,是刘备的亲军卫队,刘备既然是个老革(老兵痞的意思),

  • 揭秘步兵如何对抗骑兵冲击?八百先登与白马义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八百先登,白马义从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此战之中,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与麹义的八百“先登”相遇,一击而溃。这实质上是一次步兵对抗骑兵的成功战例。那么,步兵究竟是如何能够对抗强大的骑兵冲击的呢?汉末三国骑兵冲击的战例为了便于冲击作战,东汉末骑兵的普遍装备已经是长矛而不是戟。内战爆发前,公孙瓒与鲜卑骑

  • 揭秘:子产相郑是什么意思?子产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子产,孔子,郑国,子产相郑

    子产相郑,看字面意思是说子产做郑国的宰相。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是郑国贵族官职做到了国卿相当于宰相,故叫子产相郑,子产在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做出了相当大贡献。那么这背后是否也有社么历史故事呢?子产相郑的确是一篇历史故事,出自《左传》,原文如下: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臧孙行猛政,子贡非

  • 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最早提出了社会舆论监督(子产相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子产,舆论监督,郑国,,子产相郑

    作为改革家的子产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贡献,就是他以罕见的魄力和胸怀,支持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社会舆论对朝廷的批评。在野蛮残暴的春秋时期,仅此一例,千古流芳。郑国人有个习惯,父老乡亲们常常到乡镇里的学校扎堆聊天,议论国家大事,就像北京“的哥”开出租车喜欢和乘客议论国家大事一样。北京“的哥”是在小车里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