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种家军是谁创建的?被历史淹没的种家军

宋朝种家军是谁创建的?被历史淹没的种家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010 更新时间:2024/1/17 6:57:20

北宋将领种世衡,儿子种谔,孙子种师道所率领的军队,人称“种家军”。

北宋初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国王元昊的军队的掠抢。西夏与与宋多次发生战争。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竞想迁居南山(秦岭)躲避。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种世衡就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于是武功人善骑射出了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全县人民安居乐业。在种世衡的率领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种世衡在任一改过去弊端,凡政令施行之前,必先慎重考虑,初步商讨确定后,再布告征求意见,度其完全可行后,才贯彻执行。由于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威望甚高,后被调任环庆、麟延一带负责边防,屡建奇功,后提升为东染院使兼环庆路兵马钤辖。世衡善抚士卒,赏罚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

种世衡的军事指挥才干为当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所赏识。北宋边疆名将种世衡祖孙三代皆有将才,时号“种家军”。

在《宋史》中,长安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铁马金戈、碧血黄沙,杨家将、种家军……时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战事连连,西北烟尘里,塞上马嘶中,15万种家军正与敌人交战。他们的最高将领都是长安人,血脉中澎湃着渭河激情,气质中显露出关中风骨。他们有的率孤军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马背上,由战马负尸而还;有的皓首白须,60多岁仍在战场上拼杀。有宋一朝,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

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死后,他的8个儿子皆在军中服役。人都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种家军更勇猛,种家一家数代保大宋。种世衡的第八子种谊,曾率种家军一部,自兰州渡河抗击西夏军,仗打得最漂亮,一举斩敌首六百,利利索索得胜回朝,后转任西京洛阳使。后来,敌兵又犯边关,朝廷再次调种谊部迎战,他立即从洛阳起兵奔赴前线。当他来到洮州(今甘肃临潭县)敌军阵前时,天色微明,漫天大雾。其部将建议雾气散尽后再进攻,种谊却说:“晨雾蔽野,数步不可辨物。吾军远来,敌军不知虚实,正可乘此一鼓而下也!”于是他走到阵前亲自击鼓,号令进攻,敌军果然撤退。

后来,西夏军一部又转袭延州(今陕西延安),朝廷急命种谊驰援。结果,他的部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敌军听说是种家军前来迎战,不战而溃,呼啦啦后退了三十里。延州百姓纷纷夸赞种谊:“得谊,胜精兵二十万!”史书记载:种谊倜傥有气节,喜读兵书,治军有方,一旦遇到敌军,只要他的命令一下,将士便冒死前进,每战必胜。种谊部在甘肃、陕北一带名气很大,战功卓著,为人称颂。

种世衡第五子种谔,就是《水浒》中提到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更是了不得,他与大哥种诂、二哥种诊各统一支劲旅,号称“三种”。种谔刚入仕途时,担任陕西清涧县知县。当时边陲诸县实行军政合一,他手中有兵马,就采取分化和诱抚相结合的策略,与西夏军周旋。当时绥州(今陕西绥德县)有西夏部落首领嵬名山,经常带人骚扰清涧县地界。可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却暗中请降于种谔。种谔答应了,他随即以嵬夷山的名义诱降嵬名山。他说:我愿意与你修好,已经为你准备了一只金盆,请你笑纳。也不管嵬名山愿不愿意,种谔就率军包围了嵬名山的大营。嵬名山不得已,带领1万多军民归顺宋朝。种谔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只金盆作诱饵,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时为公元1067年秋,种谔41岁。

公元1081年秋,宋王朝集中五路兵马进攻西夏。这时种谔已为宋军大将。农历九月廿九日,他率兵出绥州进攻米脂,但初战不利,三日未下。西夏军又调动8万兵马前来驰援。敌众我寡,怎么办?种谔就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敌至,四下里伏兵齐出,把西夏军截为两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结果,8万西夏军大败,米脂守将令介讹遇被俘。捷报传出,朝野震动,种谔之威名迅速传遍全国。《水浒》中描写:青面兽杨志当时正在种谔手下当差,后来他闯荡江湖,还每每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干过而自豪,标榜“洒家”原本也是个军人,乃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令侯之孙,枪法是祖传云云。还有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和九纹龙史进,也是千里万里来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足见种谔之威名。

这次胜利,就是北宋有名的“米脂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北宋军民的斗志。“米脂大捷”后,种谔奉命留守延州,从此固守陕北、抗击西夏,保边境安宁。延州百姓说:只要有“老种经略相公”在,我等无忧也!

公元1083年,种谔病死在军中,时年56岁。指挥权由他的副手曲贵接掌后,宋军士气很低落,西夏军闻讯,又鼓噪前来,西北及西南的泸州形势顿时吃紧。不要紧,种谔儿侄辈的种师道、种师中、种朴等人已经成长起来,号称“小三种”,率领种家军浴血奋战。

在种谔指挥的“米脂大捷”战斗中,种师道立下了战功,先当了几年地方官。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加强了军事进攻,对西夏的态度强硬起来,更加重用种家军了。种师道在这一年被朝廷调回前线。公元1098年冬,种师道率部与西夏军激战,俘虏敌军3000人并牛、羊10万多只,喜气洋洋返回京师汴梁,献俘于宣德门,并向哲宗汇报战况。

此次胜利,是宋军作战中少见的进攻性胜利,夺取了战略要冲,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宋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西夏则被迫求和。

此后,种师道累迁至朝散郎,被擢升为朝奉大夫。哲宗死,徽宗继位。徽宗对开疆拓土十分热衷,但种师道并不主张妄战。可是宦官童贯想讨好皇上,命令内地各路弓箭手备战。徽宗虽然好大喜功,但对童贯不太放心,于是向种师道咨询。种师道还是主张稳妥行事。徽宗觉得种师道说话实在,于是特赐金带将军服。童贯见了很不高兴。

皇帝却很高兴,认为种师道是国之栋梁,有他在就不怕无人领兵,于是频频提拔他。公元1115年夏,种师道奉命统帅陕西、河东等七路兵马共10万大军奔赴东线战场,朝廷命令其10日内必须获胜。北宋大军对西夏军发起猛攻。可宋军一些将领懈怠,一裨将竟坐在胡床上督战,种师道立斩此人,陈尸于军帐前,诸将受到震慑,奋力拼杀,仅8天就击溃西夏军。徽宗得捷报后大喜,晋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并赏赐了不少钱物。

公元1118年,师道奉命重修被西夏毁坏的靖夏城。正当宋军进行修筑时,西夏大军突然来犯,并占据了葫芦河岸边的有利地形。种师道不慌不忙列阵于河滩,作出一副正面决战的架势,暗中派几支人马出横岭,绕到西夏军的背后,前后夹击,夏军大溃,宋军斩敌首五千,缴获骆驼、牛、马以万计。

种师道和他的种家军,忠于宋廷,保家卫国,不但和西夏军作战,还与后来入侵的金兵作战。公元1126年初春,金兵不宣而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京师汴梁。宋徽宗见兵临城下,慌了手脚,在童贯等人的簇拥下急忙逃命。继承皇位的宋钦宗改元靖康,在一片人喊马嘶中,等待着各路勤王部队的到来。

种师道率西路军日夜兼程往东赶来,当行至西京洛阳时,他得知金兵已临汴梁城下。他的幕僚建议:“金兵来势凶猛,我部可暂驻汜水(今巩义东),以保万全。”种师道说:“若我军驻扎汜水,正暴露我军兵寡,此时只有勇往直前,让金兵难料虚实。再者,京城得知援兵将至,将会士气大振,我部岂能忧敌?!现在不但要继续进军,还要大造舆论,让敌人闻之丧胆!”于是将士们沿途散发揭榜(传单),百姓纷纷相告:“种师道率兵百万而来!”大军直抵汴梁城西。

金兵见西路大军由种师道率领,如潮水一般涌来,赶紧北撤,不敢妄动。

这时,宋钦宗得见种家军,如见了救星一般,赶紧犒劳将士,并问计于种师道。种师道回答:“金人孤军深入,并不可怕,可缓图之。”钦宗胆怯,小声对种师道说:“朕看还是向金人妥协为好。”种师道很吃惊,他知道皇上说的“妥协”,其实就是投降。在这一危急关头,钦宗还是委任种师道做了保卫京城的总指挥。

此时,北宋各路大军陆续抵达京师,一共集结了20万名士兵,只有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由于在山西率部作战而未到达。面对有利形势,头脑发热的宋钦宗又来了劲儿,作出了“夜袭金营、生擒敌酋”的草率决定。可笑的是,这样的军事机密居然在实施前就被泄漏。结果,由姚平仲率领的宋军星夜前去突袭时,被严阵以待的金军击溃,败得很惨。无奈,钦宗被迫答应把太原割让给金。

割地诏书递至太原城,太原军民拒绝了这份屈辱的圣旨,与金兵展开血战。太原保卫战打响后,种家军的另一支劲旅由种师中带领,从外围北上来解太原之围,并很快到达离太原二十里的石桥。就在此时,重臣许翰误听谍报,作出了金兵将要全线撤退的判断,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军,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种师中被迫留下辎重粮草,轻装进发。由于一路上没有遇到金军抵抗,这员久经沙场的大将真以为金兵全线撤退了,岂料迎来的却是金军主力。宋军仓猝应战,只能苦苦支撑。当种师中部被迫撤退到熊岭时,再次遭到金兵重兵合围,军粮短缺,全军溃散。可怜这位种家军的将领,身上伤痕累累,身边仅剩百余将士,但他仍然顽强拼杀,最终在今山西榆次被敌斩杀.

种师道听到弟弟战死和太原沦陷的消息,悲愤交加。可大敌当前,宋廷还在为“战”还是“和”争论不休。本来此时京师已经解围,主战派的李纲、种师道认为可以扭转战局,就对钦宗和宰相李邦彦说:“此前袭击金营虽败,还可再袭,这次出其不意,金兵定然难防。”可钦宗心事重重,默默不语。李邦彦坚决反战,主张议和,并撺掇钦宗解除了李纲的职权。

宋钦宗和李邦彦的投降之举让京师军民无比愤怒,大家云集齐呼:“我们要李纲,要种大人,不要李邦彦!”钦宗被迫恢复了李纲的职务。一文一武两位大臣,看到京师军民如此信任自己,都感动得掉了泪。

金兵北撤,种师道建议朝廷乘胜追击,趁着金兵慌乱渡黄河时给予聚歼。可钦宗担心再惹战事,不但不听他的意见,反而再次收缴了他的帅印。钦宗认为,种师中已战败被杀,种家军已经不行了,竟说:“师道年迈,将以何用?”由于大臣们的激烈反对,钦宗才没有彻底罢免种师道,又把他派往前线抵御金兵。

种师道以社稷安危为重,不顾年迈体弱走马上任。行前,他上书钦宗,请朝廷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结优势兵力沿着沧(今河北沧州)、卫(今河南濮阳)、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师)一线设防,以防金兵。可是,满朝大臣也和钦宗的想法一样,都以为金兵已退,何必再兴师动众,所以,钦宗又未采纳这条建议。他哪里知道,金兵佯装撤退,正是为了大举进攻!可怜种师道又被钦宗召回东京。他一路风尘,心情沉重,受了风寒,身染重病,回京不久便去世了,享年76岁。时为公元1126年10月29日。

长安英雄泪,滴落汴梁城!

种师道去世后一个月,金人再渡黄河南下。当年11月末,京师沦陷,西京洛阳也陷落了。北宋朝廷乱作一团。当了俘虏的钦宗非常后悔,说:“不听种将军的话,才落得如此可悲下场。”

史载:汴梁城破之后,金兵将领入城,很想拜见一下种师道,惜乎种师道已死,便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我们过去曾在阵前见过你伯父,真是一位好将军啊!如能采纳他的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现在宋朝应该知道种将军是个忠义之人了吧。”宋朝的被俘官员听了,皆仰天长叹。

后来,种洌护送伯父的灵柩西归,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得知是种师道的灵柩,连忙跪拜,不但没有打劫,反而送给种洌银两,要他好好安葬老将军。

标签: 宋朝北宋种家军

更多文章

  • 世人为何只记得杨家将 却忘了这远胜于杨家将的种家军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杨家将,种家军

    说起宋朝的军队,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北种家军,还有折家军,为啥呢,因为后世演绎小说过度神话了杨家将,而种家军,还有折家军却沉入了历史文籍中。北宋的军队可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三部分,其中厢军和乡兵战斗力相对较弱。而作为军中主力的禁军,同样分为三部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

  • 骊姬生平简介 骊姬如何除掉晋国三公子的?(骊姬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骊姬,骊姬之乱

    骊戎是古代一支少数民族的称呼,属于西戎,骊戎国君都以姬为姓。骊姬就是骊戎国君之女,是骊戎战败于晋国以后,被献给晋献公的女子。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将侵略战争延伸到了骊戎,晋军和戎族士兵互相攻击,晋军获胜。骊戎国君只好选择投降,为了求和,他将自己的女儿骊姬嫁给了晋献公,又让骊姬的妹妹少姬作为陪嫁,一同

  • 岑参《骊姬墓下作隔河相去十三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骊姬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骊姬墓下作隔河相去十三里,岑参,骊姬之乱

    古诗《骊姬墓下作隔河相去十三里》年代:唐作者:岑参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 巴丹半岛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巴丹半岛战役,美国

    日军于1942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在确保滩头阵地安全后,日军发动一个大型钳形攻势,在当地防守的3个菲律宾军步兵师被日军击退,面对如此困境,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意识到在滩头防卫的计划已经失败,12月26日,他通知前线指挥官正或实施橙色-3战争计划,这是在战前已筹划好以利用阻击战防守巴丹半岛及科雷希多

  • 巴丹半岛战役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巴丹半岛战役,美国

    当日军航空母舰舰载机在1941年12月7日(马尼拉时间12月8日)早上攻击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后,以台湾为基地的日军岸基飞机轰炸了美国陆军航空队远东航空队在潘帕嘉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在三描礼士省的艾尔贝母空军基地、邻近马尼拉的尼古拉空军基地及美国亚洲舰队在甲米地的总部。从12月8日至10日,地面部

  • 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在19岁时被活活烧死(奥尔良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贞德,法国,奥尔良战役

    1412年1月6日,贞德降生在法国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那时候没有人会料到这个小女孩未来会成为法国的民族英雄。甚至在法国人民心中,他们对圣女贞德的崇敬要远远超过拿破仑和凯撒。12岁那年,贞德第一次看到神迹,不但看到三位天使,还得到了上帝的指示。16岁时,贞德决定听从上帝的召唤,于是她动身去寻找王储查理,

  • 英法百年战争导火索是什么 英法百年战争原因(奥尔良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英法百年战争导火索是什么,奥尔良战役

    英法百年战争原因错综复杂,包含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尽管通常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国和英国早已累积多年恩怨。比如说政治使王朝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英法百年战争画像当时腓力决定继续皇室的扩张政策并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此次集权行动的特别之处在于,腓力想把王权控制的地

  •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奥尔良战役:贞德率军收复重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英法百年战争,贞德,圣女贞德,,奥尔良战役

    奥尔良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在圣女贞德的领导下,被困多年的法兰西南部重镇奥尔良得以解围,从而为法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28年10月,英军开始围攻奥尔良城。贞德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她于第二年一月再度来到沃古勒尔城,求见城防司令波德黎库尔。司令官还是无法理解这位爱国少女之

  • 橡树行动初期的麻烦:墨索里尼羁押地反复被更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橡树行动,墨索里尼,德国,

    行动策划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立即传到了柏林,希特勒非常震怒,意大利的倒戈无疑将在德国欧洲堡垒的腹部撕开一个大缺口。实际上,在此之前,德国人并非没有觉察到意大利在向盟军暗送秋波,他们的反应是向意大利输入更多兵力和资源,以撑住这块“欧洲的软腹部”。然而,在阿道夫·希特勒看来,导致意大利背叛更为直接的原因是

  • 橡树行动的背景: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所软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意大利,墨索里尼,橡树计划,,橡树行动

    1943年7月10日,美英盟军发动了雪橇犬行动,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岛上的德、意军队连连败退,很显然,该岛将成为盟军进一步占领意大利的基地。6天后,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广播讲话,要求墨索里尼投降,并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反抗法西斯统治。墨索里尼的拒绝换来的是7月17日超过500架盟军轰炸机对罗马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