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亚德里亚堡之战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关于这场战役的评价

亚德里亚堡之战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关于这场战役的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75 更新时间:2024/2/11 12:25:20

哥特人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的允许,从北方达西亚(今罗马尼亚)越过多瑙河,移居米西亚省色雷斯一带。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结果被其打得大败,瓦伦斯皇帝战死。此后西哥特人转战意大利,继续打击并进一步动摇着罗马帝国的统治。

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可观的实力。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美索不达米亚。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罗马依旧是一个超级帝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对于帝国前期已经历了极大的变化。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而公元四世纪的则是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

早期帝国的军队总数有30-35万,军团和辅助部队各占一半。无论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都可作为机动力量前往各个战场。他们的武器装备非精良,军纪也非常严明,是早期帝国对应外敌的一大利器。

晚期帝国的军队扩充了许多,但却没有明说具体的数字。许多史学家都对晚期罗马军队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蒙森推测晚期罗马一共有55万军队,尼斯谢给出的数据则是73万,琼斯的是60万,瓦哈底的是52万,斯基尔的是50万。

尽管对军队总数量的推测差异很大,这些史学家在估计野战军数量时却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万左右。

这或许说明了一个问题,晚期帝国的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却比早期帝国少了十多万。因此晚期罗马帝国应对军队数量上千上万的外敌时,显得无力。至于边防军,职责仅是作为驻军呆在工事之后消极防守,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以便加深对两种军事体系之下罗马应付高烈度战争时的不同:

提比略在公元6年镇压起义时在几个月内集结了10万人。

图拉真对达西亚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万,一次是15万。对帕提亚的战争中则投入了7万以上的兵力。

反观晚期帝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无疑是皇帝尤利安对萨珊波斯的进攻,可是这次战斗投入的战斗人数仅有3万人。而在前些年他对抗莱茵河上的蛮族人时,麾下的军队也只有1-2万人。相比早中期帝国,晚期罗马能进行野战的兵力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数量有太高的期望。况即便是这么一支数量有限的部队,都是从各自分散的驻地抽调而来,缺乏必要的协同性。哥特战争爆发后,巴尔干的残罗马军队便被迅速击败。这不仅是由于巴尔干的罗马军队数量很少,并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边防军组成。

在击败了当地唯一一支野战部队后,哥特人开始大肆劫掠,巴尔干大片大片的乡村被摧毁。只是由于缺乏攻城力量,他们才对防卫严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时身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抽调东部的军队前往巴尔干。同时他还联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对方提供支援。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诺了这位东部同事的请求。鉴于莱茵河对面的蛮族部落相比之前已经安分了不少,他便抽调高卢的军队作为援军前往巴尔干。

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莱茵河流域突如其来的战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转枪头转回高卢。公元378年早些时候,当瓦伦斯和他的部队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时,格拉提安和他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瓦伦斯的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为援军迟迟未到而感到忧虑。尽管格拉提安承诺他仍然会赶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过去了一大半,瓦伦斯依旧没等到他想要的援军。恰好在这时,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亚德里亚堡挺进,而他们的兵力只有不多的1万。

听到蛮族只有1万战士,瓦伦斯决定亲率大军与之决战。因为他手头上拥有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人,面对只有一万兵力的蛮族胜算很大。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仓促前往亚德里亚堡北部寻求和蛮族的正面对决。

或许是命中注定瓦伦斯要命丧于此,他得到的情报出现了错误,罗马人误以为在亚德里亚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吉部落,却没想到此时格鲁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阵营,哥特人的兵力达到了2万之众。

8月8日,双方已经近到可以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军队。哥特人派出了使节前去求和,但瓦伦斯断然拒绝接受和谈,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正当他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和约的有效性时,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战斗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打响了。

哥特人虽然已经击败了不少罗马军团,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精锐的野战军团面前难有胜算。于是便在己方战线上布置了由辎重大车围成的车阵。他们的骑兵部队虽然比较善战,却在稍早时候离开营地进行侦查和粮秣搜集任务,一时半会还帮不上忙。

罗马一方则是在侧翼部署轻步兵和骑兵,在中央部署重装步兵的传统布阵模式。但战斗刚开始时,罗马军队的左翼还没摆好作战阵列。所以战役前期,就是罗马右翼部队擅自发起的攻击。幸好他们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哥特人的步兵被他们逼迫得退回大车之后死守。整个过程发展的太快,以至于左翼的部队迟迟没有完成布阵。

此时,战局发生了逆转。哥特骑兵从战场视线之外的地方返回,不经任何准备,便入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他们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直捣队形混乱的罗马军队左翼。在罗马左翼被击溃后,哥特人又冲入了正在围攻车阵的罗马中军。而此刻罗马人唯一的反击力量——骑兵也不战而逃。局势彻底倒向了哥特人,罗马人几乎全军覆没,就连瓦伦斯也没能逃得一命,本人受伤后被困在一间木屋中被活活烧死。

亚德里亚堡战役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不仅皇帝战死,而且哥特人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待在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内部的一颗毒瘤。直到罗马帝国西部彻底沦陷后,哥特人依然存在,还在西班牙与意大利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瓦伦斯并非一个无能的君主,他曾有力地平定普罗科皮乌斯叛乱,压制了哥特人,并迫使萨珊波斯求和。

固然,这次出现的对手比起之前的敌人有更强的组织效率,而且其首领弗里迪盖伦也在指挥艺术上胜过了瓦伦斯。但是招致如此重大的惨败以至于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主要并非瓦伦斯的责任。

罗马帝国当时已经衰退,加上各种巧合因素,亚德里亚堡的悲剧于是难以避免地发生了。

更多文章

  • 亚德里亚堡之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战前形势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亚德里亚堡之战,罗马帝国

    公元378年6月12日,罗马皇帝瓦伦斯与自己精锐的帝国野战军驻扎在亚德里亚堡南部。此时正值夏初,整片军营都是充满了燥热的空气。他们正等待着罗马帝国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国西部的援军赶来,一同击败两年前越过多瑙河后便一直在巴尔干半岛犹如饿狼般四处劫掠的哥特人。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赶来的时

  • 亚德里亚堡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军事改革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亚德里亚堡之战,罗马帝国

    改革,一直都是帝国遭遇重大危机后的求生方式。强如罗马帝国,也不能例外。然而改革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崩溃。公元3-4世纪的罗马军制改革,无疑就是越改越差的典型案例。改革的成果如何,在著名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暴露无遗。公元3世纪开始,频繁的内战和挫败的外战一起,交错影响着罗马

  • 太原奇案是怎么回事 太原奇案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原奇案

    太原奇案,是清末时期四大奇案之一,因为案情曲折离奇,历久不衰,在近世也都有剧本电影演出。那么太原奇案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太原奇案。太原奇案太原有一个富人叫张百万,他有两个女儿,他的二女儿早于曹文璜定下了婚姻,但曹文璜家道中落,张百万嫌弃他,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姚姓大户。张玉珠就与曹文璜私奔

  • 揭秘:清朝末年四大冤案之太原和尚被杀奇案(太原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太原,和尚,太原奇案

    太原有个富人叫张百万,因嫌弃穷女婿曹文璜,将二女儿玉珠许给一家姓姚的, 但他女儿玉珠喜欢小白脸不爱钱,与曹文璜私奔,准备投靠曹家故交交城县令的陈砥节。二人出城前在一家豆腐店歇息,豆腐店莫老汉父女同情他们的遭遇而将自家毛驴借了他们。第二天,张百万找不到人就认为跑到了大女儿家,带领家人前往大女儿金珠家找

  • 清末四大奇案是哪四件?揭秘清朝四大冤案(太原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末四大奇案,太原奇案

    同治、光绪之交,慈禧垂帘听政时,清朝发生无数的奇案和冤案,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文祥刺马案最为震惊,后人称之为清末四大奇案。杨月楼冤案同治十二年冬杨月楼与一商家女子的姻缘引发了一场官司。杨月楼在金桂园连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宫等剧,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连看三天。韦

  •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与明朝有何不同?(清朝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宗室封爵制度,清朝爵位

    区别:明朝的诸侯王有封地,有一定的实力,而清朝的王爷只有爵位,没有封地。1.明朝的封爵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

  • 清朝延续了两百多年,他们的爵位是如何划分的呢(清朝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爵位,清朝爵位

    清朝的爵位是世袭之号,分宗室和功臣两种。宗室爵位:1.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2.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3.多罗贝勒。(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别为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较其他贝勒为尊。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下为多罗贝勒

  • 四大公爵猛将,虽然爵位高,命运却一个比一个惨!(清朝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清朝爵位

    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唐朝以后,公爵仅次于王爵,是爵位中的较高级别。在古代猛将中,有四大公爵猛将,一位战死,一位李世民误杀,一位朱元璋剥皮,一位朱元璋逼死,虽然爵位高,命运却很惨。鄂国公常遇春(1330年—1369年),明朝开国第一猛将

  • 阿拉斯战役什么时候爆发的?阿拉斯战役的详细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阿拉斯战役,英国,法国,德国

    阿拉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战役的一部分。这场战役是盟军在法国西北小镇阿拉斯附近向德军的侧翼展开的反击。德军向北推进至海岸,以便将向东推进至比利时的盟军包围。此次反击中,盟军尝试将德军的先锋部队切断,并阻止德军后续部队的推进。虽然盟军最初取得了成果,但他们最后仍然被德军击退,被迫撤退以避免被包围

  • 二战法国阿拉斯战役:隆美尔展现自己能力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法国,阿拉斯,隆美尔,,阿拉斯战役

    阿拉斯战役(194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战役的一部分。这场战役是盟军在法国西北的小镇阿拉斯附近向德军的侧翼展开的反击。德军向北推进至海岸,以便将向东推进至比利时的盟军包围。此次反击中,盟军尝试将德军的先锋部队切断,并阻止德军后续部队的推进。虽然盟军最初取得了成果,但他们最后仍然被德军击退,被迫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