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虽战败却占领苏联大片领土

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虽战败却占领苏联大片领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680 更新时间:2024/1/26 7:47:42

众所周知,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能够结束,这与巴巴罗萨计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巴巴罗萨计划在近代世界战争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巴巴罗萨计划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便可得知什么是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的一场战争计划。

作为侵略苏联行动的代号,巴巴罗萨计划被德军奉为绝密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纳粹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的是保卢斯。在希特勒的命令下,保卢斯负责起草巴巴罗萨计划草案。在保卢斯其他德军首领的商议下,巴巴罗萨计划草案于1940年8月底完成。巴巴罗萨计划是后来的名字,计划草案完成时,保卢斯给它起名为奥托计划。

等到1940年12月时,才将奥托计划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在希特勒以及德国军队首领的商议下,巴巴罗萨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正式展开。在弗朗茨·哈尔德等陆军元帅的率领下,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北部以及尔汉格尔斯克等地。为了以闪电战形式快速攻占苏联,在德军将领格奥尔吉·朱可夫的带领下,德军又快速占领了苏联西部领土。德军对苏军的最初几个月里,德军使用的是闪击战术。直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在战役中受阻,最终导致巴巴罗萨计划失败。

巴巴罗萨计划过程

1941年6月22日,德军正式对苏联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凌晨3点多时,德军对苏联展开了激烈的攻势。虽然苏联指挥部早已在凌晨12点就对边界部队发出了作战警告,但是苏联边界部队没有一个部队正式展开备战状态。据称,斯大林看到德军准备的巴巴罗萨计划过程后,整个人都吓呆了。过了将近两个礼拜,斯大林才正式发表声明。德军突袭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德军数量十分庞大,苏联红军面对德军的突袭,根本不知道如应对。在这场巴巴罗萨计划中,大约有320万的德军和苏军展开了陆地抗战。除了德军,还有罗马尼亚军、匈牙利军、斯洛伐克军等等,德军和欧洲联军相互配合,迅速占领了苏联大部分领土。在巴巴罗萨计划过程中,芬兰军队从北边发动攻势,苏联应对芬兰军队来袭时,同时还要进行增援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6月22日,西线的苏联红军大约有260万人,经过半年抗战,苏联红军已经达到了450万的伤亡人数。德军空军在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第一天就已摧毁了苏联将近1500架的战斗机。事实上,苏联空军的损失程度远比德国估计的惨重。巴巴罗萨计划前三天,德军共摧毁苏联红军3392架战斗机。德军的闪电战,让苏联红军的应对系统全部瘫痪。为了快速占领苏联,德军准备攻打莫斯科。由于德军延缓了攻击时间,所以导致巴巴罗萨计划过程中断。

巴巴罗萨计划为什么不够致命

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以德国战败而告终。巴巴罗萨计划实行之前,希特勒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制定这场入侵计划。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并没有按照希特勒的理想状态进行下去。那么,换句话说,巴巴罗萨计划为什么不够致命呢?在分析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之后,就会清楚地明白巴巴罗萨计划为什么不够致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巴巴罗萨计划之所以不够致命,这与德军领导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巴巴罗萨计划本身而言,就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军事行动。希特勒以为只要能保障充足的兵力,就能快速占领苏联。然而,苏联红军的补给兵力远远超过希特勒的想象。在苏联红军的对抗下,德军渐渐失去了优势。巴巴罗萨计划进入中期时,德军具备的劣势导致对苏战役接二连三的失败。希特勒将失败原因全都归结于德国将领。

为了挽救德军损失,希特勒不断罢免和任命新的指挥长,在希特勒激进的做法下,德国将领逐渐失去了对希特勒的信任。没有了得力助手的希特勒如同无头苍蝇似的乱撞,苏联红军趁机消灭了德军。其次,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没有准确估量德军实力。1941年冬,苏联气候十分恶劣,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寒,德军毫无准备。虽然补给物资可以化解这一难题,但是交通线路的限制,阻碍了补给物资的发放。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德军武器受到了严重损伤。正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利,才导致巴巴罗萨计划不够致命。

巴巴罗萨计划结果

巴巴罗萨计划结果是德国军队败于莫斯科战役。巴巴罗萨计划在十一月的莫斯科战役中被推高潮,德国军队在之前的战役中士气高涨。

在莫斯科战役中由于秋季道路泥泞,加上食物短缺和气温急速下降,使德国进攻莫斯科时主力军团士气底下,身心疲惫。这样状态下的上层军官依旧要求士兵继续进攻,从而使得德军的士兵不堪重负。当部队到达莫斯科郊外,抬头就可以看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标志性建筑螺旋塔时,面临的局面是苏联首领斯大林手里一支以及强壮的军队,数十万来自西伯利亚的支援军,加上充足的候补资源,甚至还有大量青年可以随时转化为军力,这样的两军对垒,使得德军在战争中又一次溃败。当时的德军缺少食物,以及防御寒冬来临的棉袄和大衣,更没有居住点只能原地待命。为了抵挡苏军的进攻,德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巴巴罗萨计划结果是交战双方损失都很惨重,德军计划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他们在半年时间内便夺下了苏联西部大部分领土,包括乌克兰、波罗的海、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的土地在内。这相当于五十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以及近亿的人民。

战争持续四年,苏联正规军死亡人数多达870万,以及近2000万平民,同时德军军队死亡人数也高达430万,还有其他轴心国的90万人也丧生其中。巴巴罗萨计划结果最终是以德国把败退而告终。

标签: 巴巴罗萨计划

更多文章

  • 猪湾事件过程简介 猪湾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巴,猪湾事件,美国,十字军行动,肯尼迪

    事件过程计划制定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长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新的革命政权。从那之后,卡斯特罗就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政府担心距离美国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将成为苏联人威胁美国的滩头堡,一直企图颠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权。从1960年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开始在美国

  • 古巴猪湾事件简介 猪湾事件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巴,猪湾事件,美国,肯尼迪

    猪湾事件(Bay of Pigs Invasion),或称吉隆滩之战(Invasión de Playa Girón),是1961年4月17日,在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猪湾(猪猡湾、科奇诺斯湾,Bahía de los Cochinos),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

  • 古巴导弹危机起因:猪湾事件使得两国对立加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巴导弹危机,热核战争,苏联,,猪湾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古巴革命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宣告这一胜利的是领导人民革命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当时这位

  • 为什么说“徐州相王”才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战国,徐州相王

    史学界一般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即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从严格意义上讲,春秋战国都是属于东周时期。可能是觉得东周这个名字不够霸气,不够阐述那个伟大的时代,所以后人习惯用春秋战国代替东周。那么春秋战国

  • “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徐州相王”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魏惠王,齐威王,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呢?是指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于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话说魏国和齐国其实原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国,在徐州相王以前他们国君的地位都是公爵,众诸侯国都是朝周天子的。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的国力强盛,最是强大。但魏国自持强大,常常进攻其他国

  • 徐州相王简介:战国各国之间大规模称王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徐州相王,齐威王,魏惠王,

    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

  •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要了解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首先得了解下什么是“礼”和“乐”,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姬发死后其子继承王位,由于年纪尚幼,由姬旦摄政监国。姬旦摄政期间规定了吉礼(祭礼

  • 礼崩乐坏是指什么?礼崩乐坏的原因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礼崩乐坏

    其实每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是需要保存和一定延续,如果出现过一定的断接时间,那么可能会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研究探索带来许多的问题以及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为何会出现礼崩乐坏这种我们现在常常讨论的历史问题呢?西

  • "礼崩乐坏"中 "礼""乐"分别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礼崩乐坏

    礼:礼仪(礼教、礼貌);乐:乐器(乐理)这里的“礼”、“乐”实际上是指代封建时代所有美好的事物。释义: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出处: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破坏礼教。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

  • 法国波旁王朝与清朝开始相似,结局为何大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法国,波旁王朝,清朝

    现在的人们,喜欢将满清时的康熙皇帝与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做个比较。其实这法兰西波旁王朝与满清颇有几分相似。首先这亨利四世自纳瓦拉起家,为胡格诺教徒。居然一朝成了法兰西国王。这种由边疆蛮荒之地而统领全法兰西王国的逆袭。就好似那建州酋长野猪皮家族,居然一朝入主中原统治全国一般。其次这野猪皮家族历经了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