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徐州相王”的结果是什么

“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徐州相王”的结果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730 更新时间:2024/1/25 11:17:46

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呢?是指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于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话说魏国和齐国其实原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国,在徐州相王以前他们国君的地位都是公爵,众诸侯国都是朝周天子的。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的国力强盛,最是强大。但魏国自持强大,常常进攻其他国家,魏国的国力也日趋减弱。魏国先在进攻赵国的时候,大败于齐国“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军力受到重挫。但是真正让魏国走向下坡路的严重打击是在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当时魏国进军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委任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魏国委任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主帅,迎战齐军,齐军用孙膑的计谋,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中了齐军的埋伏,数十万魏军全线被歼灭,死者无数。而当时的野心勃勃的秦国,乘机攻打魏国,并占领了极具重要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

魏国腹背受敌,东西方分别受到齐国和秦国的夹击,魏国国君不地不改变对外策略,向中原各小国示好,共同对抗强秦,而诸小国也害怕强秦来攻,接受了魏国的示好。而当时的周朝只是名义上是国君了,实力以及利用价值日渐微弱。周天子令诸侯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于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以及一些小国到徐州(如今山东滕县东南)去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同承认魏王为望,魏惠王后改此年为后元年。徐州相王的本质其实是魏惠王和齐威王签定同盟条约,承认对方王的地位。在这以后,后面诸国也纷纷称王。

齐魏国国君称王,否定了周天子在他们之上王的地位,他们与周天子在名号和地位上是一致的了,这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迈进了进了新的阶段的里程碑。所以说徐州相王是战国时代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徐州相王后,在战国中后期,各国君主的谥号都是某王为多,而战国前期各国君主的谥号几乎都是某公。

齐国在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围魏救赵”大败赵国的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的齐国为救韩国再度给魏军重击的马陵之战。自恃强大不断进攻其他国家的魏国在迭遭惨败,国家军力实力大减,“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惠王不得以采纳相国惠施"折节事齐的建议。于公元前334年魏国率众小国赴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亦尊魏惠王为王,又称徐州相王。那么徐州相王结果是怎样的呢?

首先,徐州相王之时,原本的三晋联盟已经瓦解,赵国和韩国先后依附齐国,借助徐州相王,魏国与齐国结盟,可以同时缓和与齐赵韩三国的关系,

魏国也可以反过来借助齐国来震慑秦楚。其次,徐州相王名义上是齐魏平分中原霸权,实际上标志着魏国的在中原诸侯霸主的政治地位的丧失。另外,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国中第一次称王及互相承认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这些国家才自称为王。虽然它们自称为王,但却不被众中原诸侯们承认。中原诸侯们并且把这些称王的国家,当作蛮夷来排斥。所以,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而齐、魏两国此次徐州相王不同,它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这两国一直率诸侯朝周天子,他们都作着在周天子的旗号下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做诸侯霸主的打算。但是,时移世易,历史变迁,魏国国力衰退,已经不能胜任独霸中原政权的胜任。周朝贫且弱,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这次徐州相王的齐、魏国君互相称王,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的地位,周天子在名号上实力上就与诸侯是相一致的了。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意味着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霸政,随之消失。

徐州相王也让楚威王愤怒不已,认为是奇耻大辱,“寝不寐,食不饱”,因之前天下的大国里,只有楚王自称王。楚国随后还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但是,历史的变迁是时代的需要。徐州相王不久,各大小诸侯国也纷纷称王。

标签: 魏惠王齐威王徐州相王

更多文章

  • 徐州相王简介:战国各国之间大规模称王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徐州相王,齐威王,魏惠王,

    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

  •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要了解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首先得了解下什么是“礼”和“乐”,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姬发死后其子继承王位,由于年纪尚幼,由姬旦摄政监国。姬旦摄政期间规定了吉礼(祭礼

  • 礼崩乐坏是指什么?礼崩乐坏的原因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礼崩乐坏

    其实每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是需要保存和一定延续,如果出现过一定的断接时间,那么可能会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研究探索带来许多的问题以及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为何会出现礼崩乐坏这种我们现在常常讨论的历史问题呢?西

  • "礼崩乐坏"中 "礼""乐"分别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礼崩乐坏

    礼:礼仪(礼教、礼貌);乐:乐器(乐理)这里的“礼”、“乐”实际上是指代封建时代所有美好的事物。释义: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出处: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破坏礼教。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

  • 法国波旁王朝与清朝开始相似,结局为何大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法国,波旁王朝,清朝

    现在的人们,喜欢将满清时的康熙皇帝与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做个比较。其实这法兰西波旁王朝与满清颇有几分相似。首先这亨利四世自纳瓦拉起家,为胡格诺教徒。居然一朝成了法兰西国王。这种由边疆蛮荒之地而统领全法兰西王国的逆袭。就好似那建州酋长野猪皮家族,居然一朝入主中原统治全国一般。其次这野猪皮家族历经了数代

  • 解密:波旁王朝是如何从发迹到逐渐落寞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波旁王朝,欧洲,王朝,

    波旁王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而这个采邑最早出现于13世纪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今天波旁王室成员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员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来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罗贝尔与其子孙通过他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的婚姻,获得了对波旁公国的统治权

  • 波旁王朝简介:统治欧洲多个国家的封建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波旁王朝,欧洲,王朝,

    波旁王朝,(法语:Maison de Bourbon,英语: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 ,西班牙语: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ña) “旁”通“傍” ,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

  • 勒洛雷伏击战:著名的“巴克曼之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勒洛雷伏击战,诺曼底登陆,德国,盟军

    1944年7月27日破晓时分,法国诺曼底地区库唐斯郊外,德军与美军激战正酣。隶属于德国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师巴克曼车组驾驶着好不容易修好的424号“黑豹”坦克去追赶已经撤走的连队。巴克曼本人正面照,着实英气逼人当巴克曼行驶到小镇勒洛雷的村口时,一群步兵和后勤人员象看到救命稻草一样围了上来。这些

  • 勒洛雷伏击战的战略部署?盟军有着怎样的经验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勒洛雷伏击战,诺曼底登陆,德国,盟军

    首先,勒洛雷伏击战的成功与诺曼底的战场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战场灌木丛生,树篱水沟遍布,没有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那样开阔的地形,所以装甲部队无法展开,因此战斗多在营、连、排甚至单车间爆发,而这种环境却十分有利于德军装甲兵发挥作战经验丰富和坦克性能较好的优势,也便于坦克在伏击后能够成功撤退。德军装甲兵经过苏

  • 勒洛雷伏击战的详细经过?最后结果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勒洛雷伏击战,诺曼底登陆,德国,盟军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未能迅速达成突破,全线陷入与德军的艰苦争夺战,战线成胶着状态,对于盟军将军来说,这当然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事,德军的指挥官们自然不是笨蛋,双方均不遗余力地向这个小小的登陆场派去大量部队,以求打破僵局。 圣洛是诺曼底西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N-172和N-174两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