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波旁王朝是如何从发迹到逐渐落寞的?

解密:波旁王朝是如何从发迹到逐渐落寞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96 更新时间:2024/1/13 6:13:29

波旁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而这个采邑最早出现于13世纪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今天波旁王室成员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员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来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罗贝尔与其子孙通过他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的婚姻,获得了对波旁公国的统治权。他们二人的长子路易在1327年获封为波旁公爵。自此以后,他的子孙以封国波旁为姓,因此这次受封被视为波旁王室的起源。

虽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尔三世涉嫌叛国,而被褫夺爵位,失去领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获得不少其他爵位。而当中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成为了日后波旁王室的主轴。

发展

起家于纳瓦拉

自1523年起,由于出现继承人问题的争议,波旁公国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资产暂时归属法国王室。

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将波旁公国爵位授予旺代公爵夏尔。自此,拉马尔什-旺代分支获得了波旁公国,而这个公国也是波旁家族日后夺得法国王位的重要资本。

夏尔的儿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艾涅·德·波旁于1548年10月12日与纳瓦拉女王储让娜·达布雷特结婚。他们的长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亲去世后继承了纳瓦拉王国,是为纳瓦拉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这个王国。虽然此时的纳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时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为日后波旁家族争夺法国王位的重要基地。

入主法兰西

亨利·德·波旁在纳瓦拉时,跟随母亲信奉胡格诺派。由于亨利的法国贵族的身分,在他继位为纳瓦拉王的时候,就成为了法国胡格诺派的领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的力量,使波旁家族主导了法国政坛,与以天主教狂热份子为主的吉斯家族出现了纷争。导致亨利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残酷的法国宗教战争。为求自保,亨利数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旧保持自己对胡格诺派的忠诚。

宗教战争不但使大量法国平民伤亡,也间接导致了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莱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法国国王,而当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们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而他们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为王储。

1584年,弗朗索瓦王储死去,法国王位只可传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为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被软禁在法国宫廷里,接受王家的庇护。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诺派背景,导致很多法国天主教的不满,令他的入主法国之路充满危机。而另一方面在血缘上,波旁家族的另一个分支,布赛特分支(Bourbon-Busset)与亨利所属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亲近于当权的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只是布赛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获法王路易十一的钦准,而被取消王位继承资格。

但最终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顺利即位为法国国王,即亨利四世。而纳瓦拉王国亦同时并入法国,纳瓦拉国王也成为以后历任法王众多头衔的其中一个。

亨利四世即位后,主动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令法国的经济得以复苏。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宽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业者留在法国,促进了法国经济的繁荣。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宽容政策,随着他的驾崩而被终止施行。

染指西班牙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后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卡洛斯二世的遗诏,是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来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奥地利表亲。路易十四捍卫孙子继承权的强硬立场,导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于1702年爆发。

战事持续到1711年,此时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稳了脚,且表示愿意为英荷两国商人提供贸易优惠和保障,导致哈布斯堡联军的瓦解。

1714年,西奥两国签署和约,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认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腓力五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自此,西法两国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开了波旁王室对断断续续统治西班牙三个多世纪的首页。

对外战争

17和18世纪之交,波旁封建专制王权逐渐由盛而衰。在国外,波旁王朝进行了几场旷日持久的欧洲战争,1756~1763年,在以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萨克森、瑞典、西班牙为另一方的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

法国大革命

法国的宗教宽容时期随著亨利四世的驾崩而逝去,随后的波旁君主恢复了对基督新教徒的压迫,导致大量信奉胡格诺派的手工业者离开法国,加上王室生活挥霍,国家连年用兵,导致法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而随经济衰退而来的还有社会矛盾,税制不公、政府腐败、罗马天主教会特权和土地兼并严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国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美国独立战争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国国内的蒙运动思潮,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1789年,由于法国王室的财政问题,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开三级会议,但增税的要求遭到否决,导致法资产阶级和王室的武装斗争开始。初时资产阶级代表仅是将国家体制由君主专制转为君主立宪制,但亦遭到欧洲列强的反对,继而借机入侵法国。

而此时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涉嫌娘家奥地利通风报信,惹来极大民愤。波旁王朝终于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众的起义推翻。最终,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为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断头台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处决后,部分保王党人士宣称其长子,王太子路易-夏尔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已经成立,这宣称也无实际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没熬过法国大革命,于1795年在狱中死去,时年10岁。此后,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罗斯的普罗旺斯伯爵路易成为王位继承人。

复辟

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仑这个法兰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国和拿破仑的霸业并不能维持很久。

1814年,拿破仑倒台,在反法联军和法国国内拿破仑军中的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在军队和资产阶级的压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倾向自由主义的宪法。

但好景不长,拿破仑于1815年3月杀回巴黎,重建帝国,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铁卢战役过后,路易十八得以复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维护保王党在国会的势力。而一些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政策,亦因被认为倾向于自由主义而被两人废除。这些举动令波旁王朝渐失民心,最终导致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

波旁-奥尔良王朝

查理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终于惹来了革命。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试图推行镇压法令,触发一场叛乱,史称“七月革命”。革命过后,法国国会让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后代支系第八代孙的身分继承王位,正式称号为“法兰西人的国王”路易-菲利浦。由于他以波旁-奥尔良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为波旁-奥尔良王朝。

路易·菲利浦采取中间路线,但依然无法解决法国经济持续衰退的问题。1846年的工农业萧条,令他被迫于1848年退位。自此以后,没有任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员能再次统治法国,而法国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标签: 波旁王朝欧洲王朝

更多文章

  • 波旁王朝简介:统治欧洲多个国家的封建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波旁王朝,欧洲,王朝,

    波旁王朝,(法语:Maison de Bourbon,英语: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 ,西班牙语: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ña) “旁”通“傍” ,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

  • 勒洛雷伏击战:著名的“巴克曼之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勒洛雷伏击战,诺曼底登陆,德国,盟军

    1944年7月27日破晓时分,法国诺曼底地区库唐斯郊外,德军与美军激战正酣。隶属于德国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师巴克曼车组驾驶着好不容易修好的424号“黑豹”坦克去追赶已经撤走的连队。巴克曼本人正面照,着实英气逼人当巴克曼行驶到小镇勒洛雷的村口时,一群步兵和后勤人员象看到救命稻草一样围了上来。这些

  • 勒洛雷伏击战的战略部署?盟军有着怎样的经验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勒洛雷伏击战,诺曼底登陆,德国,盟军

    首先,勒洛雷伏击战的成功与诺曼底的战场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战场灌木丛生,树篱水沟遍布,没有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那样开阔的地形,所以装甲部队无法展开,因此战斗多在营、连、排甚至单车间爆发,而这种环境却十分有利于德军装甲兵发挥作战经验丰富和坦克性能较好的优势,也便于坦克在伏击后能够成功撤退。德军装甲兵经过苏

  • 勒洛雷伏击战的详细经过?最后结果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勒洛雷伏击战,诺曼底登陆,德国,盟军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未能迅速达成突破,全线陷入与德军的艰苦争夺战,战线成胶着状态,对于盟军将军来说,这当然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事,德军的指挥官们自然不是笨蛋,双方均不遗余力地向这个小小的登陆场派去大量部队,以求打破僵局。 圣洛是诺曼底西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N-172和N-174两条过

  • 意大利北部战役有着怎样的作战计划?战略部署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意大利北部战役,意大利

    1944年秋,盟军第15集团军群突破哥特防线后,因人员、弹药不足和天气恶劣被迫于同年12月转入防御,与德军“C”集团军群在科马基奥湖、韦尔加托、维亚雷焦一线对峙。德军“C”集团军群(辖第10、第14集团军和意大利利古里亚集团军,编有坦克400辆、火炮2500门、飞机130架,共59.9万人,司令为H

  • 意大利北部战役双方将领分别是谁?参战将领人物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意大利北部战役,意大利

    克拉克克拉克KelakeClark,MarkWayne 生于公元1896年5月1日,卒于公元1984年4月17日。美国陆军上将。生于纽约州。1917年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毕业后,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回国后,任陆军部长助理参谋、印第安纳州国民警卫队教官等。1935年毕业于指挥

  • 意大利北部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意大利北部战役,意大利

    激战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在萨勒诺湾登陆后,遭到德军的猛烈抵抗。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将所属8个师中的6个师编组为第10集团军,由菲廷霍夫指挥,在萨勒诺抵抗盟军并试图将其赶下海去。9月12日,德军发起反攻,当天冲进了美第6军和英第10军之间的缺口。13日在对美军左翼发动的一次攻击中将美军逐出佩萨

  • 意大利北部战役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意大利北部战役,意大利

    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奥组成的新政府开始与美英秘密谈判,但由于在是否“无条件投降”问题上双方讨价还价,一再延误,使希特勒获得了充足的时间来加强其在意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后的次日便下令占领德意边境和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的所有山口,并从法

  • 南特敕令: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保证宗教宽容的文献(法国宗教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特敕令,法国,亨利四世,法国宗教战争

    南特敕令(法语:Édit de Nantes),又称为南特诏令、南特诏书、南特诏谕,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大致在1598年4月30日签署颁布的一条敕令。这条敕令承认了法国国内雨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并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权利。而这条敕令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有关宗教宽容的敕令。不过,亨利四世之孙路易十四

  • 法国宗教战争一共发生了多少次?法国宗教战争的最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法国宗教战争,法国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说则为1559-1594年)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