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三国时期最强的4支“特种部队” 第一打得刘备找不到北(无当飞军)

盘点三国时期最强的4支“特种部队” 第一打得刘备找不到北(无当飞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826 更新时间:2024/1/19 17:17:42

在汉末三国的大乱世当中,曾出现过四支战斗力超强的“特种部队”,它们在战场上以剽悍骁勇著称,为其拥有者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尤以第四支战绩最佳、名气最大。那么,这四支令人胆寒的“特种部队”都有谁?它们都曾取得过哪些骄人的战绩?它们最终的结局如何?(按能力、成就倒叙如下):

4.白马义从

幽州军阀公孙瓒以骁勇善战闻名,麾下有一支异常精锐的骑兵队伍,因坐骑清一色的全是白马,故号称“白马义从”(义从为自愿从军者)。“白马义从”的成员都是百里挑一的勇士,在与乌桓作战时,每次都能摧锋陷阵、所攻必克,常常令敌军胆寒,畏若虎狼(“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见《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手中最精锐的部队

“白马义从”起初只有数十人,后来扩充至三千人,成为公孙瓒最可倚重的“王牌军”。只可惜在界桥一战中,这支精锐骑兵队竟毁在河北大将麴义的手中,对方仅用八百精卒外加弩兵的支援,竟然将其斩杀殆尽。经此一役,公孙瓒精锐尽丧,从此再没有跟袁绍叫板的“资本”。界桥之战后七年(199年),公孙瓒被袁绍击破,自焚而死。

3.无当飞军

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曾抽掉以剽悍著称的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到蜀中,然后从中筛汰拣选,留下最精锐的部分组建成军。这支部队的士卒皆身披铁甲,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擅打山地战,并精于防守。无论是讨伐叛乱,还是在北伐期间,此军都有活跃的表现,每次出战时都能克敌制胜,故有“无当飞军”的称号(“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见《华阳国志》)。

“无当飞军”是蜀汉集团最精锐的部队

“无当飞军”先后经历王平、张嶷两任指挥官,在北伐战场上有出色的发挥。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在第七次北伐失败后南撤,五千“无当飞军”在张嶷的指挥下负责断后,结果遭遇魏军大部队的围攻。尽管击杀两倍于己的敌军,但这支“无当飞军”还是没有避免全军覆没的命运,指挥官张嶷也战死沙场。

2.陷阵营

吕布手下大将高顺以骁勇善战闻名,其直属部队仅有七百余人,对外则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极为精练齐整,而且军纪严明、作战勇猛,每每能以一敌十。这支部队以擅打硬仗、作战高效而闻名,每次都能快速的攻陷敌方阵营,由此获得“陷陈营”的美称(“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见《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注引《英雄记》)。

“陷阵营”以擅打硬仗、作战高效而闻名

汉末三国时期名将辈出,而成为高顺“手下败将”的,有不少都是如雷贯耳的大角色,比如夏侯惇、关羽、张飞。可高顺虽然战功卓著,却并不为主公吕布所喜,对方曾屡次夺取他的兵权,而只有在用得着高顺的时候,才会短暂性的将兵权归还给他。但即使如此,在吕布兵败被杀后,高顺依然拒绝投降曹操,最终选择以死报效主公,而他手下这支战无不胜的“陷阵营”,从此也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

1.虎豹骑

要说汉末三国最令人胆寒、战绩最卓越的特种部队,还是要属曹操手下的虎豹骑。虎豹骑是曹操开设霸府之后组建起来的侍卫军,因作战时像虎豹一样勇猛,故有此称。据正史记载,虎豹骑的成员全来自于军中最骁勇的士兵,一旦有所伤亡,甚至要在百夫长当中递补,其战力怎样可想而知(“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见《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

“虎豹骑”是“王牌中的王牌”

“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由曹氏将领充任,其首任统帅便是曹仁之弟曹纯。曹纯统帅“虎豹骑”曾参与征讨袁谭、蹋顿、刘备等势力,每战必克,效率极高。特别是长板坡一战,曹纯率领虎豹骑重创刘备的部队,不仅打得对方找不到北,还俘获他的全部辎重和两个女儿,战绩实在是辉煌(“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引文同上)。

曹纯去世后,曹操因为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便亲自统领这支“王牌部队”(“及卒,有司白选代,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引文同上)。

曹纯去世后,曹操一度亲掌“虎豹骑”

后来,宗亲将领曹真、曹休也曾统帅过虎豹骑,不过很可能属于临时性安排。曹操称魏王后,虎豹骑在史书上便已无记载,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随着战事减少,这支特种部队被改编、整合进禁军系列,不再以单独的军种示人。

标签: 三国特种部队无当飞军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手中的王牌部队:勇猛无前的无当飞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无当飞军

    诸葛亮手中的王牌劲... 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无当飞军。这支部队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注解1),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

  • 李傕,董卓第一爱将,善于谋划,掌握长安朝廷若干年(李傕郭汜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傕,吕布,李傕郭汜之乱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凉州军中善于谋划的人物,这人物不但有些小智谋,还颇得老董的宠信,堪称董卓旗下第一爱将。他是谁呢?自然不是李儒,却也不是贾诩。这人便是李傕,演义第六回,说孙坚猛攻董卓之际,老董曾派他去做个说客,游说孙坚投降。按此前所述,老董手下的首席谋士是李儒,似乎最擅长口舌之争的也该是他。可老董却偏

  • 汉朝史上两个小混混李傕郭汜为何能扰乱朝政(李傕郭汜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傕,李傕郭汜之乱

    东汉末年,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立了刘协为皇帝。自己独揽大权,董卓残暴不仁,鸩杀了太后和汉少帝,又惨无人道的杀戮人民,激起了天下民愤。后来董卓部将在司徒王允的策反下,刺死了董卓。自此东汉王朝迎来了后董卓时代。董卓是个强人,没有董卓的时代,是枭雄缺失的时代,这个时代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居然拉起了队伍,在长

  • 汉献帝为何千方百计逃离长安?李傕郭汜发生激战(李傕郭汜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献帝,李傕,董卓,,李傕郭汜之乱

    汉献帝作为汉朝最后一任帝王,享受了寻常人不能享受的富贵,却也承受了寻常人不能承受的屈辱。在其五十四年的人生中,经历了何进之变,董卓之乱,郭李之乱,颠沛流离十多年之后,曹操来到了身边。本以为到达许都,可以重新恢复汉帝的风光,可谁料刚出狼

  • 历史故事——若敖氏之乱与楚庄王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若敖氏之乱

    昨天我们讲了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他芈姓,蔿(wěi)氏,名敖,字孙叔。在这里我给大家普及一下古代姓氏的常识。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

  • 晋国史话楚国若敖氏之乱若敖氏家族剧烈分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若敖氏之乱

    楚穆王时期,楚国的内部矛盾开始不断加剧,不仅仅若敖氏与王室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就连若敖氏家族内部也出现了剧烈的分化。早先楚穆王篡位前,曾诬杀当时的令尹斗勃,然而斗勃中了阳处父之计也是因为听了成大心的建议。可是斗勃被杀,楚穆王却以成大心为令尹,这其中总有一些说不出的怪异。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斗勃之死

  • 楚庄王三年不鸣真的毫无作为吗,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简单(若敖氏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庄王,若敖氏之乱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上任后沉迷声色,无所作为,是在大臣的劝谏下才猛然觉醒,发愤图强的,那么,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不,事情其实是这儿样子的。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熊商臣死掉,楚庄王熊侣继位,据史书上讲,楚庄王继位后沉迷酒色,不理国政,还在朝门外悬一块告示牌,上面说:有敢进谏者,死无赦

  • 楚庄王简介 楚庄王是如何问鼎中原当上春秋霸主(若敖氏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楚庄王,问鼎中原,若敖氏之乱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

  • 第乌海战的详细经过是什么?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第乌海战,葡萄牙

    奥斯曼苏丹由于其木料运输船受到葡萄牙王国侦察船的不断骚扰,向埃及支援了由希腊水手操纵的地中海式排桨战船。这些船在威尼斯派出的船匠的帮助下在亚历山大被解体,然后运送到红海海岸重新组装。但这种老式船只有首尾才能装炮,无法装舷炮,因为这会干扰划桨。而阿拉伯的单桅帆船则无法装重炮,所以这支舰队主要火力只不过

  • 第乌海战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第乌海战,葡萄牙

    达·伽马离开印度走后,他留下的5艘船就担负起掠夺阿拉伯船只、破坏埃及与印度之间贸易的任务。这是葡萄牙也是欧洲人在亚洲设立的第一支永久性舰队。为了报复,沙末林组织了反对葡萄牙和柯钦联盟的5万大军讨伐与葡萄牙人结盟的柯钦,留下来的葡萄牙人与柯钦军队逃到一个小岛上苦苦支撑,直到1504年另一支葡萄牙舰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