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繻葛之战:郑庄公的这次尝试彻底开启了春秋时代(郑庄公小霸)

繻葛之战:郑庄公的这次尝试彻底开启了春秋时代(郑庄公小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84 更新时间:2023/12/22 22:13:13

周桓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是春秋初期郑国郑庄公为称霸中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也是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天子之命,开始觊觎和争夺霸主地位的开始。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周王室的实力大减,东迁洛邑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上势力已一落千丈,其直接统治的地区日趋狭小,根本号令不了其他诸侯。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形势下,一些诸侯就乘机脱颖而出,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其中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在这场斗争中首先崛起,成为当时诸侯中最具实力和威望的一国。

郑国虽迟至西周后期始分封立国,但由于其开国君主郑桓公为周厉王的幼子,与周王室关系亲近,因而一直为周王室所倚重,被委以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中枢大政。加上郑桓公当年将国内民众由关中地区迁到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占有了四通八达的天下形胜之地,故国势蒸蒸日上,成为诸侯列国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郑庄公继位后,凭借国力强盛,又身为周室权臣的有利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进一步增强郑国的实力。在军事外交上,他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造就了“小霸”的局面。

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增长,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态度也越来越变得倨傲不羁,不把王命再放在眼里。这样一来,周郑之间的矛盾就变得尖税起来,繻葛之战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物。

早在周平王在位时,周郑之间就互不信任,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郑国,郑国的公子忽也做为人质住到周都洛邑。到了周桓王继位后,更反感郑庄公的专横跋扈,于是将国政委交给虢公,后来甚至干脆剥夺了郑庄公的卿士地位,并把郑国的部分土地收为己有。

郑庄公恼羞成怒,从此不再去朝觐周桓王,两国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周桓王不能容忍郑庄公的无礼犯上行为,于是便于公元前707年秋天,亲自率领周军和征调来的陈、蔡、卫等诸侯军大举伐郑,一场大战终于在中原战场上爆发了。

郑庄公闻报周室联军倾巢而来,便统率大军进行迎击。很快,两军相遇于繻葛。为了赢得决战的胜利,双方都赶紧调兵遣将,布列阵势。周桓王将周室联军分为三军:右军、左军、中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军附属于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军附属于内;中军则由桓王亲自指挥。

郑军方面针对周室联军这一布阵形势和特点,也相应作了必要而充分的部署。他们将郑军也编组为三个部分:中军、左拒(拒是力阵的意思)和右拒,郑庄公及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拒,曼伯统率右拒。准备与周军一决雌雄。

交战之前,郑国大夫公子元针对周室联军的组成情况,对敌情进行了正确的分析。他指出,陈国国内正发生动乱,因此它的军队没有斗志,如果首先对陈军所在的周左军实施打击,陈军一定会迅速崩溃;而蔡、卫两军战斗力不强,届时在郑军的进攻之下,也将难以抗衡,先行溃退。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公子元建议郑军首先击破周室联军薄弱的左右两翼,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击周桓王亲自指挥的周室联军主力——中军。他的建议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因此为郑庄公所欣然接受。

另一位郑国大夫高渠弥鉴于以往诸侯联军与北狄作战时,前锋步卒被击破,后续战车失去掩护,以致无法出击而失利的教训,提出了改变以往车兵、步兵的笨拙协同作战方式,编成“鱼丽阵”以应敌的建议。所谓“鱼丽阵”,其特点便是“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即将战车布列在前面,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郑庄公是一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统治者,所以高渠弥的这一战术新建议也被他所采纳了。

会战开始后,郑军方面即按照既定作战部署向周室联军主动发起猛烈的进攻:“旗动而鼓”,击鼓而进。郑大夫曼伯指挥郑右军方阵首先攻击周室联军左翼的陈军。陈军果然兵无斗志,一触即溃,逃离战场,周室联军左翼即告解体。与此同时,祭仲也指挥郑军左方阵进攻蔡、卫两军所在的周右翼部队,蔡、卫军的情况也不比陈军好到哪里去,稍经交锋,便纷纷败退。周中军为溃兵所扰,阵势顿时大乱。郑庄公见状,立即摇旗指挥原繁的中军向周中军发动攻击。祭仲、曼伯所分别指挥的郑左右两方阵也乘势合击,猛攻周中军。失去左右两翼掩护协同的周中军无法抵挡郑三军的合击,大败后撤,周桓王本人肩膀也中箭负伤,被迫下令脱离战斗。

郑军的指挥者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遂建议立即追击,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的看法是“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于是战场便这样沉寂了下来。郑庄公这么做的含意便是,周天子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犹在,不可过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和作对。为此,当晚他还委派祭足去周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以缓和两国间的尖锐矛盾。

郑军取得这次作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正确地选择了作战主攻方向,制定了合理的进攻程序。因为周室联军的两翼都很薄弱,尤其是作为左翼的陈军力量最单薄。

郑军先攻其左翼,后攻其右翼,再集中兵力攻打其中军的作战指挥,恰好击中周室联军军阵的薄弱环节,从而取得作战胜利。第二,是正确地运用了先进的战法。它所创的“鱼丽阵”,使战车和步卒能够较好地配合协同,使得郑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制囿于传统车战战术的周室联军被动失败的境地。

第三,是适时把握进退尺度,在战斗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及时停止追击,既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也保有了军事上的胜利成果。

繻葛之战对当时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使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同时也标志着诸侯争霸的时代正式到来。

标签: 郑庄公周朝周平王郑庄公小霸

更多文章

  • 卡特万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冲突是怎样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卡特万之战,西辽,塞尔柱帝国

    天气越来越热,初夏时节的河中地区每一日都是烈日当空,阳光照得群山和草原分外刺目,尽管有数万大军在行进,每每抬头依然是眺望着无垠的苍穹,李天晟一人鲜明的汉人装束,在大军之中还是觉得十分醒目和孤单。终于,大军在离寻思干不远的达尔加姆峡谷前安营扎寨。西黑汗国都城寻思干自古以来就连接了波斯、天竺和中国三个古

  • 卡特万之战的的结果如何?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卡特万之战,西辽,塞尔柱帝国

    卡特万之战是西辽和葛逻禄与塞尔柱帝国联军于1141年9月9日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发生的战争。塞尔柱帝国联军惨败,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卡特万之战也是继751年怛罗斯战役后,历史上第二次东亚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抗。在战场上,西吉斯坦贵族作战英勇,但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

  • 卡特万之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战前有着怎样的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卡特万之战,西辽,塞尔柱帝国

    西辽自建都于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后,国力蒸蒸日上。1134年,耶律大石征讨金朝受挫,转而继续在中亚地区扩张。1137年,耶律大石率军向察赤(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泽拉夫尚河流域进兵,同年5至6月,在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遭到了西喀喇汗国可汗马赫穆德·伊本·

  • 马里亚纳海战过程简介 马里亚纳海战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里亚纳,美国,日本,马里亚纳海战

    战役过程第一次攻击从中途岛的经验看来,对已知或未知的敌人舰队展开搜索,从而得知敌舰队位置、动向是必要的,因此小泽舰队1944年6月18日即派出42架侦察机出动搜索并加上马里亚纳方面的情报,在与第五舰队保持距离的同时仍获得充分的情报。同日夜间,第58特遣舰队指挥官米切尔力主连夜西进,发现日本舰队后就全

  • 历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决战——马里亚纳海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海战,菲律宾,美国,日本,马里亚纳海战

    历史上经典的战役数不胜数,人类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对战争的把控力。二战时期的马利亚纳群岛海战就是是一场可以写入海战教科书的经典战役,直至70多年后的今天,对于走向海军强国的中国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马里亚纳海战也被称为菲律宾海海战,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海军与美国海军

  • 拥有1600架战机的日军为何会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败的如此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联合舰队,美国,日本,菲律宾,马里亚纳海战

    马里亚纳海战也被称为菲律宾海海战(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海军与美国海军之间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一次海战。是历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决战。由于战斗中日军飞机被美军战斗机轻易击落,被美国人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The G

  • 意大利萨丁岛-皮埃蒙特国王:卡洛·阿尔贝托的生平事迹简介(诺瓦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卡洛·阿尔贝托,意大利,国王,诺瓦拉战役

    卡洛·阿尔贝托(意大利语:Carlo Alberto,1798年~1849年)英语翻译为查理·阿尔贝特(Charles Albert),意大利萨丁岛-皮埃蒙特国王(1831~1849)。在谋求意大利统一的复兴运动时期政治上摇摆不定,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萨伏依王朝旁系,在巴黎和日内瓦长大,受到法国大

  • 诺瓦拉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诺瓦拉战役的最终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诺瓦拉战役,奥地利帝国,撒丁王国

    1849年诺瓦拉战役或比科卡战役(诺瓦拉的比科卡是一个区)是奥地利帝国和撒丁王国之间在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的一场战斗,时值意大利争取统一的时代。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伯爵( 1766.11.02-1858.01.05) 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拉德茨基元帅在军事

  • 奥地利陆军元帅:拉德斯基,曾赢得著名的诺瓦拉战役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拉德斯基,奥地利,诺瓦拉战役

    奥地利陆军元帅,生于特热布尼采〔今属捷克)。1784年加入陆军。参加过奥土战争和第二次同盟反法战争。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指挥作战,1809年起作为参谋长辅佐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击退拿破仑,1814年作为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亲王的参谋长策划了莱比锡战役、发展了重兵集团大规模围攻战术。

  • 奥土战争:前前后后战争持续了有三个世纪(诺瓦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奥土战争,诺瓦拉战役

    奥土战争过程也是非常的曲折艰辛,持续了那么长时间的一场战争,单从时间上来说就让人觉得其间一定是有许多的故事可以讲。奥地利为了和土耳其争夺东南欧及中欧的霸权,双方更是闹得不可开交,打起了一场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战争。奥土战争画像1683年土耳其军队出兵15万开始对维也纳围攻,波兰军队和奥军全力配合将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