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罗马的战车赛是尼卡暴动的起因吗?一场毁掉国家的运动

古罗马的战车赛是尼卡暴动的起因吗?一场毁掉国家的运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108 更新时间:2023/12/19 20:45:52

古罗马虽有战车,但是由于马蹬没有发明,所以无法组织大规模骑兵,故而罗马实际控制的地域要么是环地中海地区,或者离地中海不远的岛屿(比如英国),一旦需要深入内陆,明显力有不逮。

说道古罗马体育,就不得不提罗马帝国的战车竞赛(chariotracing),它是这个古老而强大的帝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即使是残酷的角斗赛也难以与之相比。

每当比赛来临,罗马的居民倾巢出动,无论是身着金紫的达官显贵,还是风情万种的罗马贵妇,亦或是衣衫褴褛的贫民、地位低贱的奴隶,都能平等地进入大赛车场,尽情地为自己所支持的战车队而呐喊,并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荷尔蒙。但是就是这样一场激动人心的赛事,却酿成了一场险些颠覆罗马帝国的市民暴动。

一:伟大的战车赛

在古典时期,在公共娱乐方面,没有哪个明能和古罗马相比。与东方专制帝国不同的是,罗马人极其重视公民的娱乐,并且乐于营建盛大的公共娱乐建筑。

随着罗马不断地扩张,大量财富与奴隶开始涌入罗马城,罗马城的人口也开始急剧扩张。为了维稳的需要,罗马政府不仅为平民提供廉价的面包,同时还大兴土木,营建了一座座堪称建筑奇迹的娱乐建筑,其中就包括罗马大赛车场。

赛车运动本源于古希腊,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规项目,运动员们常驾驶着两匹马或四匹马的战车,在赛车场上尽情驰骋。当战车赛传入罗马后,立即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运动项目。

大赛车场(CircusMaximus)本建于公元前六世纪,经过几百年的维修、扩建,成为了一座可容纳25万观众的超级竞技场。它长600米,宽120余米,赛车手们要绕着赛场的中心岛跑七圈,赛程达到六公里。

战车赛最吸引观众的地方,无疑是其刺激性,甚至于残酷性。驾驶由四匹马拉着的战车,需要非常精湛的技巧,而车手保护自己的,不过是一条连接着战车、随时可以割断的皮带。在高速的竞赛中,车毁人亡简直是家常便饭。然而残酷与鲜血,正是嗜血的罗马人所乐于看到的,车手的死只会激发他们歇斯底里地狂呼。

所谓富贵险中求,战车手的工作环境虽然极端危险,但却又相当吸引人。与角斗士一样,战车手往往出身于卑贱的奴隶,但是这些人可以通过一场场胜利,获得自由、名声,以及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财富。皇帝、显贵亦或是平民,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偶像。一些罗马皇帝,例如著名暴君尼禄,甚至会亲自在赛车场上跑一把,以期赢得民众们的狂呼与支持。

二:四大战车阵营

在战车赛成立之初,战车手分别穿着红、白两色制服的两辆车进行竞赛,形式非常简单。但到了后来,蓝、绿两色战车手也加入了进来,形成红、白、蓝、绿等四大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都有其赞助者以及簇拥。

赛车俱乐部原本是单纯的娱乐组织,但最终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政治派别、社会阶层所裹挟,成为一种对罗马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影响的组织。

随着罗马帝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出现剧烈分化,各个社会阶层开始出现撕裂以及矛盾。各个社会阶层将自己对于对方的怨气与仇恨,一股脑地倾泻于赛场之上。他们为了自己所支持的车队,相互攻击、互相谩骂,甚至还发展成街头暴力,酿成流血事件。

对于罗马皇帝来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内斗,无疑是其稳固皇位的好机会。人民因战车赛而互相攻击,又有谁会在意他的肆意妄为呢?对于各俱乐部支持者所酿成的暴力事件,罗马统治者可谓是听之任之,甚至还推波助澜。

这无疑是为本来就尖锐的车迷矛盾,再加上一把柴火。但随着罗马皇帝专制程度地不断加强,这种“拉一派、打一派”的把戏,开始变得越来越危险。首要的表现是,车迷们所引起的街头暴力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受害者变得越来越多。

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统治者在当地新建了一座大赛车场。蓝、绿两大车队的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蓝队的支持者主要是水手、商人,象征着海洋文明;绿队支持者主要是农牧民以及地主,象征着大陆文明。蓝、绿矛盾甚至象征着海洋与陆地的矛盾,反映着两种治国思路。

由于这种分歧,两者之间势如水火,甚至不共天。终于有一天,悲剧上演了。在阿那斯塔休斯统治时期,绿派车队的支持者在一次节日庆典中,将短刀匕首藏在了水果筐内,并大肆屠杀他们最为仇恨的蓝派车迷,死者多达3000人,简直骇人听闻。

但是罗马乃至于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们,仍对其听之任之,甚至公开支持蓝队。而蓝队车迷也因这种宠信而有恃无恐,这些披着车迷皮肤的土匪,肆意抢掠、奸淫以及杀戮绿队车迷乃至于普通百姓。

因车队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侵蚀着东罗马帝国本来就不稳固的肌体,最终导致了险些颠覆帝国的大暴动——尼卡起义。

三:尼卡起义爆发

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著名的征服者,是著名罗马法的奠基人。就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却险些因为一场战车赛丢掉了皇冠。

查士丁尼皇帝相比于前任,也算是远见卓识。他有感于战车赛的混乱,决心对蓝、绿车迷的暴行进行制裁。他颁下圣旨,下令要保护无辜,无论是哪种颜色,只要从事不法行为,就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但是由于皇家一对于蓝队的偏袒,在执法中仍然不能完全顾及到公平,最终点燃了暴动的火苗。

在查士丁尼执政五年之时,皇帝又一次驾临大赛车场,与数万民众一起观赏战车赛。在比赛中,心怀不满的绿队车迷对着皇帝大喊大叫,极度扰乱了赛场秩序以及查士丁尼的心情。到了第22次战车赛时,绿队车迷依然如故,忍无可忍的查士丁尼派人绿队传话,要他们安静点。

然而绿队车迷不依不饶,他们一边高喊着皇帝万岁,一边向皇帝控诉蓝队人对自己的欺侮。然而暴怒的查士丁尼充耳不闻,他对着绿队车迷大吼:“闭上你们的嘴,你们这些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和摩尼教徒!”

查士丁尼的咒骂激怒了绿队车迷,他们认为他的偏袒有失皇帝的身份。于是他们大骂皇帝是暴君、杀人犯,根本就不应该降生于世。查士丁尼听见了咒骂,愤怒地对首要分子说道:“你们不想活了吗?!”

在皇帝的怒吼中,蓝队车迷纷纷站起身,与周围的绿队人打成一团。绿队车迷人数较少,寡不敌众,于是他们退往君士坦丁堡街头,并且沿街放火、抢劫,整个帝都乱成一锅粥。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原本势如水火的蓝、绿车迷突然奇迹般地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原来,查士丁尼对于自己眼皮底下的暴乱愤怒不已,他下令将两方闹得最凶的几个人抓起来,并且绞首示众。

但是在行刑时,却发生了意外。当时有两个死囚,他们分别来自蓝党和绿党,在行刑时不知故,两人的绳索同时断了三次,围观的群众以为看到了神迹,于是纷纷请求刽子手,要求他们放了这两人。

但是刽子手不依,并第四次将两人送上了绞刑架。这时候轮到群众们不依,他们冲上行刑台,救下了两个死囚。原本互相仇恨的蓝绿车迷,在这个时候却站在了一起,他们集合起来,浩浩荡荡地走向皇宫,希望查士丁尼赦免这两个死囚。他们高呼着“尼卡”的口号,而“尼卡”在希腊语的意思就是胜利。而这个口号,也成了这次起义的代名词。

由于皇宫的蛮族守卫暴力驱散了示威群众,最终让原本和平的游行,变成了一场席卷整个首都的暴动。蓝绿车迷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平头百姓,对于贪官污吏有着共同的憎恨。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在城内四处放火,将圣索菲亚大教堂等著名建筑化为一片火海。

查士丁尼见局势大变,于是再一次莅临大赛车场。雄辩的皇帝希望通过一场演说,化解这次可怕的大暴乱。然而迎接查士丁尼的是雨点般的石头,满头是包的查士丁尼在哥特护卫的掩护下,狼狈地逃到了皇宫。起义群众见此,将前任皇帝的侄子伊帕迪奥斯拉了出来,并将一个简陋的金项圈戴在他头上,将其拥立为“皇帝”。

查士丁尼见此,以为大势已去,他急忙命宦官将自己的金银细软打包装船,准备逃出君士坦丁堡。在这个危机时刻,查士丁尼那位出身妓女的妻子迪奥多拉站了出来。这位皇后虽然出身低贱,但是其见识、刚毅甚至于比拟于中国的吕后

她叱责自己的丈夫说:“即使逃跑是我唯一的活路,我也不会逃跑。啊!凯撒,如果你下决定逃跑,你有的是财宝;看看那大海,有现成的船只;但是你难道不担心,你求生的欲望却会使你陷入苦难的流亡生活和悲惨的死亡中去!至于我,我坚守自古相传的格言:皇帝的紫袍是最好的裹尸布。”

查士丁尼闻言,羞愧的满脸通红,于是这位雄主静下心来,开始思索对策。

首先,他派宦官纳尔西斯带着金银,秘密收买了蓝党的领袖。因为查士丁尼明白,蓝党和绿党虽然暂时联合,但是终究不是一路人。同时,他的心腹大将——贝利撒留,带领着3000将士进入了首都。虽然贝利撒留手下的人手不多,但却都出自于蛮族,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老兵。在屠杀平民时,他们绝不会手软。

贝利撒留毫无阻碍地通过了蓝队的防区,悄悄地逼近大赛车场,并控制了赛场的所有出口。起义民众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又怎么可能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的对手?他们挤在一团,绝望地看着军人们对身无片甲的自己倾泻箭雨。

随后,贝利撒留带人在竞技场内大砍大杀,一直杀到血流成河,整个赛场内堆积的尸体多达3.5万人。而被民众拥立的皇帝,也被军人们逮捕,最终被斩杀于查士丁尼面前。这场轰轰烈烈的尼卡暴动,最终在哀鸣和死亡之中结束。

从此以后,东罗马皇帝再也不敢放任车迷的暴力行为,蓝绿党也逐渐被皇权所制服。

而与之相应的是,红红火火的战车赛也因为维稳需要而逐渐衰落,大赛车场成为历史陈迹,成为古老的尘埃。

皇帝的紫袍是最好的裹尸布,生时富贵,死时也要体面。嫁入皇家,连思想做派都很“皇家”,要是这位出身妓女出身的迪奥多拉皇后出生在中国,又是一部宫斗剧的好题材。

更多文章

  • 尼卡暴动: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市民暴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尼卡暴动,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

    532年年初,君士坦丁堡城中蓝党与绿党之间发生了冲突。蓝党认为查士丁尼一世登基是自己的功劳,因此蛮横骄纵,对居民实施恐怖手段,而对其政敌绿党成员迫害尤甚。在一个竞技日(通常认为是儒略历1月11日),绿党责骂当时在场的查士丁尼一世偏袒蓝党,结果把蓝党也卷入了骚乱,两党党徒在赛车竞技场爆发了激烈的斗殴。

  • 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爆发尼卡起义(尼卡暴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爆发尼卡起义,尼卡暴动

    532年1月在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爆发的平民起义。尼卡为希腊语,意即胜利。起义因参加者高呼“尼卡”而得名。尼卡起义拜占庭期举行赛车会,并且形成特殊的组织——吉莫。它依驾车人的服色分为蓝党(以东正教徒为主)和绿党(以一性派教徒为主)。蓝绿两党的政治观点和宗教观点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斗争。政府则利用吉莫

  • 汉匈百年战争对中国有着怎样的影响?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匈百年战争,汉匈战争,汉朝,匈奴

    首先,从土地来说,匈奴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如河套、阴山、河西等,接连为汉军所占领,并徙民实边,使之彻底汉化。而这些地方水草丰美,是最适于游牧之所在,失去之后,匈奴只能远遁漠北,但漠北苦寒,环境极为严苛,在这种自然环境的约束之下,匈奴生存都已经成为了问题,所以才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

  • 一次泄密的发生,导致汉匈百年战争,泄密者竟然还能封为天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马邑之谋,汉武帝,匈奴,聂壹,军臣单于,王恢,汉匈百年战争

    马邑之谋:汉武帝与匈奴首战,30万军为什么一兵未发?六月间,汉武帝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作为统帅统辖诸将;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数将共出,汉军总人数在三十万以上,分五路大军。军事安排方面,韩安国、李广、公孙贺三将分别埋伏于马邑旁句

  • 汉匈战争格局的传奇将领揭秘霍去病的骑兵部队(汉匈百年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霍去病,汉匈百年战争

    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华大地,其实一直缺乏培养骑兵部队的沃土,骑兵作为一种贵族部队,除了战马培养贵以外,骑兵的人才培养也是一种需要长期投入的成本。而中国历代上,能够长期延续这种贵族传统的时期本就不多。而且因为各种政治因素,出身边疆的骑士很难成为朝中重臣,朝中无人不好办事,这就导致历代中华朝代在与草原民族的

  • 汉匈战争数百年:汉军借军事优势屡发动战略进攻(汉匈百年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匈奴,汉军,战争,,汉匈百年战争

    汉匈几百年的大战,引起了当代军事学术界的关注,对汉匈双方谁是主动进攻方、谁是防守方有过许多争论,大多认为匈奴是主动进攻方。笔者认为:从战争的起因看,匈奴是主动进攻方,但从战争的实践过程和战略意图来看,汉朝是主动进攻方。判断战争谁是主动进攻方,一般是根据战场的位置和双方战略决战时谁是主动进攻方。汉匈几

  • 阿孙平克溪战役过程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阿孙平克溪战役,美国

    阿孙平克溪战役(英语:BattleofAssunpinkCreek),或称为第二次特伦顿战役(英语:SecondBattleofTrenton),是美国独立战争于1777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市。英军部署正当华盛顿进驻特伦顿市之际,英军已经开始行动。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爵士在12月2

  • 阿孙平克溪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揭秘阿孙平克溪战役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阿孙平克溪战役,美国

    阿孙平克溪战役(英语:BattleofAssunpinkCreek),或称为第二次特伦顿战役(英语:SecondBattleofTrenton),是美国独立战争于1777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市。1776年12月26日,大陆军在特伦顿战役俘虏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于翌日撤返宾夕法尼亚州

  • 第二次特伦顿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结果怎么样(阿孙平克溪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第二次特伦顿战役,美国,阿孙平克溪战役

    第二次特伦顿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Trenton),是美国独立战争于1777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市。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776年圣诞节夜率兵横渡特拉华河奇袭驻守特伦顿的英军雇佣兵,扭转了美国独立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 。1776年12月26日,大陆军在特伦顿战

  • 为何称特伦顿战役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阿孙平克溪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特伦顿战役,阿孙平克溪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8月底,英军3.2万人在海军舰队配合下进攻纽约。战至8月22日,华盛顿输掉了长岛战役,几乎全军覆没,英军占领纽约。美军仓皇撤至新泽西州,此时美国革命的未来岌岌可危。 美国大陆军遭受了几场败战,军队的士气低落,为了尝试拯救士兵并在乐观的情况下度过年尾,大陆军的首席指挥官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