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会成为二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会成为二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46 更新时间:2023/12/31 3:22:07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对德国长达二十多年的独裁统治。希特勒执政初期,在经济建设和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挽救了在经济大萧条中几乎崩溃的德国,因此获得了德国民众的普遍支持。

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普遍存在的复仇心理,大肆煽动对其它民族的仇恨,为他发动“争取生存空间”的对外侵略战争打下了基础。

希特勒极度痛恨社会主义,曾经多次表示与红色苏维埃政权不共戴天,并且将彻底消灭苏联作为自己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虽然如此,希特勒为了避免德军再次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潭,仍然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暂时稳定了苏德关系之后,开始实施征服欧洲大陆的侵略计划。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共同瓜分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政府投降。

1940年9月17日,经过历时2个多月的不列颠空战,德国妄图占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彻底失败,希特勒被迫宣布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

1941年4月6日,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将其征服。至此,整个欧洲大陆除英国以外,基本上被纳粹德国控制或占领,德国基本清除了入侵苏联的障碍。

斯大林战前在红军内部发起了“大清洗”运动,大批高级军官被逮捕或被枪决,此举极大削弱了苏联红军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强行推进“农业集体化”运动,国内很多地方因此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乌克兰尤为严重,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为苏军在乌克兰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1939年苏联和德国一起密谋瓜分了波兰。1939年11月30日,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夺取了该国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1940年6月,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与此同时,苏联还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苏联在二战前期一系列趁火打劫的行为,直接导致芬兰和罗马尼亚加入德国的阵营,并且使得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苏浪潮。在德国军队进攻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当地人民反而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苏联与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条约》。

《苏日中条约》 的签订极大缓解了日军入侵苏联的压力,为日后苏军抽调大批远东精锐部队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埋下了伏笔。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召集仆从国军队共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德军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斯大林认为德军不会在1941年对苏联采取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在战前没能让军队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部分高层领导表现得惊慌失措,在战争初期没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阻止德军入侵。仅在开战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短短的10天之内,德军突入苏联领土达600公里。

希特勒宣布,德军将在三个月之内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了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武装暴动,此举加速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德军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形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

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这次战役德军的进展比较缓慢。在经历了2个月的激战之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负责,其作战目标是占领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且夺取黑海的港口作为海上补给基地。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是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这两个方面军无论在兵力还是装备水平方面,在苏联红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西南方面军在乌克兰地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面临被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围的巨大风险。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将防守基辅的苏军撤到第聂伯河东岸,但是斯大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1941年9月15日,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被德军合围,66万苏联红军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

希特勒将基辅战役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夺取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斯大林在征求了朱可夫的意见后,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莫斯科。决定苏德战争命运的莫斯科保卫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战役全程

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旨在一举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开始实施。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和11000门火炮的支援下,对莫斯科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和第4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对当地苏军部队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并且在10月3日占领了奥廖尔。

德军沿着奥廖尔到图拉的公路向莫斯科方向快速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进抵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又一次陷入合围。

10月13日,苏联红军防守维亚济马地区的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与此同时,布良斯克方面军也陷入被合围的困境,不得不放弃阵地向后方撤退。10月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苏联红军大批的有生力量,苏军被俘人数达到58万人。

就在苏联红军异常被动的时候,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苏德两军的作战行动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毕竟苏联红军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他们对地形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强过德军。苏联红军利用这次机会,不断从各地向莫斯科附近调集增援部队,并且大规模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为抵御德军随后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1941年10月17日,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任命朱可夫大将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开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建立新的防线,并着手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朱可夫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仍然只有9万人。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全体市民都被动员起来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三。

截至1941年10月,仅妇女和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莫斯科市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组建了几个新的民兵师,在整个城区做好进行巷战的准备,苏联红军和广大市民的战斗热情空前高涨。

1941年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日逼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

与此同时,德军对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发动了进攻,但是同样无法突破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向莫斯科发起了连续不断的进攻。德军虽然向前推进了几百公里,却使得右翼战线大大延长,兵员和物资的补充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叶廖缅科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为了提升民众和军队的士气,命令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斯大林在阅兵式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

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斯大林的演说,他向全世界表明了苏联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坚定意志。苏军部队在克里姆林宫前接受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与德军作战。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集结了51个师的兵力。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

德军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右翼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军团突破了图拉防线,然后继续向南推进企图包围莫斯科。

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终于迫使德军停止了向莫斯科的全面进攻。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德军在此次进攻行动中,人员和装备的消耗都非常大,一线部队人员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德军战线拉得过长,导致作战物资补给严重不足。更为严重的是,1941年的冬季提前到来,而且天气异常的寒冷。希特勒认为在入冬前就能够占领苏联全境,因此没有为德军储备能够满足战争需要的冬季装备。

保暖的冬装和白色伪装服都严重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因为低温而不能开动。士兵因为没有手套,甚至连枪栓都无法拉开。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布置防御阵地,也缺乏足够的战役预备队,官兵的士气开始逐渐低落。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苏联红军进行大反攻的时机逐渐成熟。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是恰好相反。

1941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全面大反攻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苏军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虽然德军的总兵力和重装备仍然超过苏军,但是德军的战线拉得过长,兵力非常分散,而且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导致其防线非常薄弱、不堪一击。朱可夫认为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猛烈的打击,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紧接着,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迫从莫斯科附近全面后撤。在图拉附近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也不得不退回原来的防线。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他还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命令莫斯科附近的德军部队“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绝对不许后撤一步”。

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莫斯科以北的重镇加里宁。

苏联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大反攻,将德军从莫斯科周边击退了100至350公里,规模空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宣告结束。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汽车15000辆和大量其它装备。

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伟大的胜利,成功逆转了德军节节胜利的进攻势头。德军不得不全面转入防御,希特勒在1941年征服苏联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战役总结

德军在战争初期重创了苏联红军,迅速深入苏联领土数百公里,甚至兵临莫斯科城下。在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寒冷冬天的双重打击下,德军在莫斯科遭受了二战开始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希特勒对苏德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准备不足,是德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希特勒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希特勒对苏联的军事实力严重估计不足。斯大林在战前发起了“大清洗”运动,大量苏军高级军官被逮捕或被枪决,此举极大削弱了苏联红军的作战能力。

希特勒由此得出结论,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极为低下,根本无法与德军相提并论。虽然苏联拥有几百万军队、上万辆坦克和数千架作战飞机。但是苏军这些装备不是非常老旧,就是缺乏必要的通讯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

因此,用希特勒自己的话说:“苏联就是一座腐朽的房子,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栋房屋就会倒塌。”希特勒对苏联红军的实力极度轻视,对德军的战斗力又估计过高,是莫斯科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希特勒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估计不足。斯大林在战前采取的对外扩张政策和激进的农业集体化措施,使苏联内部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希特勒也发现了苏联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认为这些地区的人民一定会把德军看做他们的解放者。不仅不会抵抗德军的入侵,反而会帮助德国人推翻苏联政权的统治。

国家都有一些内部矛盾,苏联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大多数苏联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保卫祖国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德军越深入苏联的腹地,当地军民的抵抗意志就越坚定。俄罗斯民族拥有悠久的抵抗外族侵略的历史,他们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在各民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俄罗斯人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行为,恰恰是希特勒所根本无法理解的。因此,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仍然无法摆脱被苏联军民彻底击败的命运。

其次,希特勒刚愎自用和朝令夕改的军事指挥风格,是德军入侵苏联先胜后败的重要原因。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成功策划了一系列战略欺骗行动,令斯大林始终不相信德军会在1941年入侵苏联。

总参谋部认为德军应该长驱直入,一举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以达到尽快结束苏德战争的目标。但是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根本听不进将军们正确的建议。

等到希特勒决定再次进攻莫斯科的时候,苏联红军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烈,再加上严寒冬天的提早来临,使德军部队精疲力竭,再也无力发动新进攻。苏联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德军死伤惨重、溃不成军,被迫后撤数百公里,永远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机会。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希特勒军事指挥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的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无论希特勒有什么样的军事天才,从他发动反人类的侵略战争那一天起,其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战役的深远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伟大转折点,也是二战期间最具标志性的战争转折点之一。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希特勒利用“闪电战”征服苏联的梦想彻底破灭。最重要的是,苏联红军顶住了德军最疯狂的进攻,并且将他们从莫斯科附近击退。德军遭受了二战开始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使其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策略,转而与苏联红军进行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显而易见,苏德之间进行一场比拼资源、人口、工业制造能力等综合国力的长期战争,对于德国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苏联红军虽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却可以得到后方源源不断的补充。反观德国军队则不然,德军大批精锐部队被苏军消灭,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长此以往,德军不仅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数量也远少于苏联红军,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落入苏联的手中。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苏联军民的士气。虽然苏联红军在与德军的战斗中还要经受一些挫折,但是苏联军民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他们的。1941年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亚洲、欧洲和苏联战场的局势都非常严峻。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振奋了各大反法西斯战场军民的信心,使他们看到了战胜强大侵略者的希望。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前,同属反法西斯阵营的英国和美国,在支援苏联的问题上态度消极。英美两国领导人不相信苏联红军能够顶住德军的疯狂进攻,害怕援助苏联的装备和物资落入德军手中。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的巨大胜利,使英美相信苏联能够顶住德军的进攻,并且有实力与德军进行长期的战争。

以此为转折点,英美两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为苏联提供急需的重要战略物资。英美运输船队满载着飞机、坦克、大炮以及各种物资来到苏联港口。苏联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装备和物资补充,为日后的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苏联军民还要经过数年艰苦的战斗,付出几百万人牺牲的代价,才能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作为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点,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更多文章

  • 苏捷什卡战役简介 苏捷什卡战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斯拉夫,苏捷什卡,德国,意大利,苏捷什卡战役

    苏捷什卡战役(Battle of the Sutjesk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为粉碎德、意军队“围剿”于1943年6月进行的战役。此役,南军以寡敌众,殊死搏斗,损失惨重,但主力终于突破重围,粉碎了德、意军的“围剿”。交战的结果最终为南解放军付出了约8000人损失的重大代价后成功

  • 对于南斯拉夫来说 苏捷什卡战役到底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苏捷什卡,二战,苏捷什卡战役

    苏捷什卡战役是南斯拉夫的军队为了抵抗和抗击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围剿政策而发起的战争,这次战役是发生在二战期间,当时南斯拉夫的军队在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德意的联盟军,战争进行的异常激烈,南斯拉夫的军队损失非常惨重,但是经过他们的浴血奋战最终还是让主力部队冲击了德意军队的围剿,粉碎了他们的计划。可以说苏捷什卡

  • 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苏捷什卡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斯拉夫,苏捷什卡,德国,英国,苏捷什卡战役

    苏捷什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为粉碎德、意军队“围剿”于1943年6月进行的战役。此役,南军以寡敌众,殊死搏斗,损失惨重,但主力终于突破重围,粉碎了德、意军的“围剿”。交战的结果最终为南解放军付出了约8000人损失的重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敌军包围为最终解放南斯拉夫保存了有生力量,是

  • 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历史真相竟然是...(白衣渡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羽,白衣渡江

    有句话叫“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说的是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又被认为是因疏忽大意刚愎自用而造成失败的典型事迹。先不提马谡。每次听说大意失荆州这句话。我自是愤愤不平。诸葛亮《隆中对》给刘备的战略构想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

  • 吕蒙竟然已经夺取了荆州,为什么还要杀了关羽呢(白衣渡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蒙,关羽,刘备,诸葛亮,,白衣渡江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关羽大意失荆州可以说是一场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在关羽兵败麦城之后,东吴一方的吕蒙依然紧追不舍,并且最终杀死了的关羽。在关羽和荆州皆失后,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那么,问题来了,对于

  • 北宋宰相吕蒙正生平简介 吕蒙正是怎么死的(白衣渡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吕蒙正,北宋,宰相,白衣渡江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齐桓公寻蚁求水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桓公称霸的故事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他在兄长齐襄公死后与弟弟公子纠争夺君主之位胜利,成为了齐国的君主。在他治理下的齐国不像齐襄公那个时候的混乱,齐国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了称霸春秋的强主。那么齐桓公是如何称霸的呢?他有哪些有效的治国方略使得齐国成为威震四方的霸主呢?齐桓公伐孤竹寻蚁求水的故事齐桓公,是春

  • 中国历史上的“盐”: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运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桓公,齐桓公称霸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江苏盐城、四川自贡、山西运城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尤小巷制图有人说,中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被废止。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首先,这是我国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 齐桓公的儿子夺位大战揭秘 齐桓公称霸时间是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齐桓公的儿子,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虽然大半生英明神武,带着齐国走到了中原的巅峰,但是到了晚年,晚景比较凄凉,不只是被手下人囚禁,他的那些个儿子也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没有一个去看看他们可怜的老父亲,任齐桓公饿死在了宫廷中,那么齐桓公的儿子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齐桓公一生总共有过好几个夫人,但是这几个夫人都没有儿子,所以说齐桓公并没

  •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齐桓公现象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齐桓公,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在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称之为“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