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观简介 北宋官员太学博士淮海先生秦观生平(苏门六学士)

秦观简介 北宋官员太学博士淮海先生秦观生平(苏门六学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983 更新时间:2023/12/30 4:42:16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他后来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文苑传》。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编撰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极善书法,小楷学钟王,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行楷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更多文章

  • 晁补之简介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晁补之生平(苏门六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晁补之,宋朝,北宋文学家,苏门六学士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嘉祥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宋史·晁补之传》曰:晁[cháo]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男)生长在

  • 唐朝两税法的意义及内容 两税法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两税法

    【摘要】唐代的两税法一直被视为中国赋税史上的里程碑,其所体现出来的有关税制设计相关方面的原则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部分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借鉴两税法所体现出的相关原则并结合我国的财政税收现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看法和建议。【关键词】两税法;税制设计原则;借鉴意义一、两税法概述唐朝实行的两税法,被看做

  • 隋朝两税法使得隋朝轻徭薄赋国家富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朝,税法,改革,,两税法

    一开始隋朝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才可以纳绢代役,不到50岁的话,该服徭役你还得去。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

  • 明灭夏之战之中的大夏国是怎么回事?四川明升夏政权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明升

    大夏国,是元朝末年天完红巾军广西两江道宣慰使明玉珍所建立的一个政权。在徐寿辉天完政权陷入内乱,割据混乱的局面之时,作为徐寿辉手下的一名重将、忠臣,明玉珍被众臣推举做天完政权的传后人。1363年,明玉珍认为建国时机已经成熟,承徐寿辉天完政权国号,在今重庆建立大夏国。大夏国所辖的疆域覆盖重庆、四川、陕南

  • 明灭夏之战明朝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明灭夏之战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

    编语:要说到中国四川这块宝地,可谓是盛产美女,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这个地区也自古凭借地利的优势,一度有不少政权在此扎根,盘踞。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地理优势,十分明显的地区,从曹魏,到五代十国哪一个不都是花了大力气才能拿下的不是!到了北宋时期,北宋王朝为了这块地方不也是颇费了一些心

  • 明灭夏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明灭夏之战发生背景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朱元璋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背景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

  • 明灭夏之战的影响:为朱元璋平定西南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灭夏之战,朱元璋,明朝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

  • 第三次马拉塔战争打了多久?马拉塔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马拉塔战争,英国,印度

    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第三次18世纪最

  • 马拉塔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第一、二次马拉塔战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马拉塔战争,英国,印度

    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战争第一次公元1

  • 马拉塔战役:威灵顿公爵看来比滑铁卢战役更辉煌(马拉塔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马拉塔战役,滑铁卢,辉煌,,马拉塔战争

    马拉塔战役在英军战争史上是可圈可点的一战。一支规模较小却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成功击败装备精良且久经磨炼的当地军队。这表明,面对富有经验的军事对手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将能力挽狂澜。训练有素的马拉塔士兵16世纪,伴随着对美洲大陆的征服,欧洲再次出现了强大的帝国。凭借先进的武器,欧洲士兵轻而易举地征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