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看黄庭坚是如何磨砺成一代大家的,看完你也会有收获(苏门六学士)

看黄庭坚是如何磨砺成一代大家的,看完你也会有收获(苏门六学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853 更新时间:2023/12/28 21:15:39

黄庭坚,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是北宋末年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书读了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认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皇祐四年,黄庭坚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黄庭坚十三岁时不幸丧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抚养。李常是当时有名的大藏书家,家中藏书近万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第二年,偕妻子孙氏到汝州(今河南)叶县担任县尉。过起了“县北县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宁初期,黄庭坚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一职,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有一次,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是,他开始名震四方了。

黄庭坚二十五岁时,贤惠的妻子病故。思念亡妻时,写下了“真感生来不易销”这样的动人诗句。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今安徽太和)知县时,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此后,黄庭坚先后在河北、江西、山东做过小官。

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黄庭坚四十一岁时,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神宋死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任黄庭坚为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就在这一年,黄庭坚见到了年长他八岁的苏轼。常和他来往的还有秦观、张耒、晁补之,这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师友几人,意气相投,其乐融融。张耒体胖,最怕过夏天,黄庭坚就用“六月火云蒸肉山”的诗句来调侃他。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黄庭坚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不巧,此时母亲生病,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三年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后改知鄂州(今湖北武汉)。

此时,政治风云突变,新党主政,支持旧党的苏轼被迫踏上了流放之路,黄庭坚也被划为苏轼一派。为了寻黄庭坚的错处,《神宗实录》被政敌仿佛用筛子筛了一遍。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黄庭坚为检讨官主编的《神宗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辞,命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并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都是没有验证的。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存疑的只有三十二条。其中,最要命的是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这还了得。于是,首先盘问黄庭坚,他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就诬告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愿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今安徽安庆)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

谁知政治风向再变,支持旧党的向太后死后,宋徽宗亲政,再用新党。上任仅九天的黄庭坚就被罢免了,去管玉龙观。起因是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不仅政见不一,还有一些宿怨,就是黄庭坚用文字游戏取笑过他。如今赵挺之当上了副宰相,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转运判官陈举按照他的示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控他对灾害,幸灾乐祸,“诽谤朝廷”,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今广西宜州)管制。值得一提的是,赵挺之也是北宋著名文人,他还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明诚的父亲。据说,赵明诚很喜欢黄庭坚的诗文,常抄来诵读,赵挺之便对儿子怒目相向。所以说,文人整文人,容易整死人。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黄庭坚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了。五十九岁的黄庭坚拖家带口走到湖南永州,他留下家眷,孤身前酷热难当的宜州。

由于政敌的迫害,民房不让租,庙也不能住,黄庭坚最后的岁月是蜗居在城墙上破败的小戍楼里。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此时,苏轼的坟头青草已经历四个寒暑,这两位政治命运相仿的大家被后世并称为“苏黄”,加上米芾蔡襄(也有说是蔡京),被称为“宋四家”,宋四家足以代表北宋书法的顶级水平。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送黄庭坚灵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更多文章

  • 秦观简介 北宋官员太学博士淮海先生秦观生平(苏门六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观,宋朝,北宋官员,苏门六学士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

  • 晁补之简介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晁补之生平(苏门六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晁补之,宋朝,北宋文学家,苏门六学士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嘉祥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宋史·晁补之传》曰:晁[cháo]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男)生长在

  • 唐朝两税法的意义及内容 两税法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两税法

    【摘要】唐代的两税法一直被视为中国赋税史上的里程碑,其所体现出来的有关税制设计相关方面的原则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部分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借鉴两税法所体现出的相关原则并结合我国的财政税收现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看法和建议。【关键词】两税法;税制设计原则;借鉴意义一、两税法概述唐朝实行的两税法,被看做

  • 隋朝两税法使得隋朝轻徭薄赋国家富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朝,税法,改革,,两税法

    一开始隋朝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才可以纳绢代役,不到50岁的话,该服徭役你还得去。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

  • 明灭夏之战之中的大夏国是怎么回事?四川明升夏政权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明升

    大夏国,是元朝末年天完红巾军广西两江道宣慰使明玉珍所建立的一个政权。在徐寿辉天完政权陷入内乱,割据混乱的局面之时,作为徐寿辉手下的一名重将、忠臣,明玉珍被众臣推举做天完政权的传后人。1363年,明玉珍认为建国时机已经成熟,承徐寿辉天完政权国号,在今重庆建立大夏国。大夏国所辖的疆域覆盖重庆、四川、陕南

  • 明灭夏之战明朝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明灭夏之战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

    编语:要说到中国四川这块宝地,可谓是盛产美女,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这个地区也自古凭借地利的优势,一度有不少政权在此扎根,盘踞。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地理优势,十分明显的地区,从曹魏,到五代十国哪一个不都是花了大力气才能拿下的不是!到了北宋时期,北宋王朝为了这块地方不也是颇费了一些心

  • 明灭夏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明灭夏之战发生背景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朱元璋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背景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

  • 明灭夏之战的影响:为朱元璋平定西南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灭夏之战,朱元璋,明朝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

  • 第三次马拉塔战争打了多久?马拉塔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马拉塔战争,英国,印度

    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第三次18世纪最

  • 马拉塔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第一、二次马拉塔战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马拉塔战争,英国,印度

    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战争第一次公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