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评价如何?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评价如何?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777 更新时间:2024/3/25 8:16:09

堂堂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这样轻易地在不到一个月内被苏军所打败,其军事上战败的原因实在是令人值得深思。

首先,1944年的那支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战斗力的部队了,经过3年的苏德战争,原先所属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那群优秀低级中级指挥官很多都已被调往其它战线或阵亡或被俘,剩下的官兵大多战斗力只能说是二流(当然有的还算得上是一流的)。加上前线方面经进行人事调动,指挥官们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部下的能力并发挥出战争初期的那种默契,因而,失利是在所难免的。

再说,中央集团军群在战役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实在是不怎么样,他们虽然后很好地利用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来配置纵深梯次防御,但始终缺乏足够的预备队,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们在战役打起前连一个用于预备的师也没有,这样的防线往往经不起苏联人的大纵深战略进攻,即使经得起苏军的首次进攻或连续的多次进攻,但始终呆在防线里头的前线德军仍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来缓冲苏军的攻势甚至是扭转这种一昧被挨打的不利局面。当然预备队不只具有这种反击和缓冲敌方攻势的的作用,还能用于迅速填补一旦被撕开的防线的缺口,堵住敌军。而在战役的一开始,当德军的第一道防线被捅破了后,就是由于没有及时插进的预备队来堵住缺口,才任由苏军的坦克如入无人之境,慢慢在德军防线后方纵深穿插,而且苏军的突破口不是在一两个方,而是几乎在整条德军防线上。这样一来,即使德军在第一道防线后配置了预备队,但由于苏军的突破方向多而猛,始终数量有限的德军预备队还是无法顶住苏联人的攻势,最终导致整条防线的崩溃,可见苏联人的大纵深战略是多么地犀利!这不能不说是苏联人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么说,配备足够的预备队也不是真正解决中央集团军群覆没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延长苏联人的进攻时间。并且在战役打起前,德军的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突出部实在太引人注意了,这些地方其实大多都是意义不大的据点,但希特勒一再下死令严守每一寸土地,导致据守在该突出部的德军为数不少,一旦被苏军突破后,围歼这些德军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而后来明斯克以东的大包围圈就是这么来的,不少德军成了囊中之物,实在是让人痛心!

而在指挥官方面,原先的布施元帅并不是坦克兵出身,可以这样说,他在对坦克机动作战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足,也正因为这样,他所实施的原地坚守,不得后退的命令根本不适用于对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苏联人的防守,况且他在战役的一开始就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在强大的苏军面前竟然还抱着寸土不让的那个希特勒的命令,没能真正做到收缩兵力,重点防御,只顾着捡芝麻而丢了西瓜。也可以这么说,过长的战线把兵力不足的中央集团军群给拖垮了。其实,在拥有强大的装甲部队的苏军面前进行所谓的据点必守的政策显得有点不太现实,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兵力实施机动防御,应保证的是兵员上的数量,而不是所谓的土地的多少,这一点希特勒不能不说是显得目光短浅。而后来上任的莫德尔元帅虽然当过装甲师的师长,对装甲战有深刻的认识,但那时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是一个再轻轻捅一刀就真正破了的泄气气球,到处都在泄气。即使莫德尔有华陀再生的能力,他也无法指挥中央集团军群挽回败局。另外,同时把两个集团军群的指挥权都赋给莫德尔元帅,虽然莫帅有能力把这两个集团军群很好地处理起来,但毕竟还是令他分了心,一个人始终是很难同时把两件事做好的,这一点希特勒未免显得有点失策。

甚至,在战役发起前,德国统帅部没能认清苏军在1944年季的主攻方向,这对于中央集团军群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隐患。由于苏军始终将各坦克集团军继续留在西南方向上,这样一来给德统帅部一个很大的迷惑,使他们坚信苏军不可能在中央战场上发起有力的进攻。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苏军这样做一来是为了迷惑中央集团军群,二来是为了分别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条战线上发动猛攻,可见当时苏联高层领导人的胃口不小啊!正也因为这样,中央集团军群的前线官兵始终没能意识到苏军最初的动向,致使在战役的一开始德军就一败涂地,前线溃不成军,如同1941年“巴巴罗萨”时可怜的苏军的处境,只是程度上没那么严重而已。当然,中央集团军群的那仅有的少得可怜的三个装甲师根本就不能使这些装甲兵能很好地与防线运用在一起,分散起来使用如同没有装甲兵一样,集中起来也还是挡不住苏军的大规模坦克军,还有这些部队中有的坦克甚至还缺乏燃油,无论怎样德军都无法发挥装甲师应有的威力。即使德国统帅部及时认清了苏军的主攻方向,没有一定数量的装甲兵的中央集团军群也只能是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相反,苏军却拥有数量众多的坦克,T-34型坦克齐装满员,并配有强大的地面火力和数量更为庞大的步兵支援,保证了战役进行时的绝对优势。

同时,在德军防线后方的苏联游击队同时也是德军的一块恶毒的肿瘤。这些游击队严重阻碍德军向前线运送人员和物资,甚至连交通线也遭到他们神出鬼没的破坏,经常使后方的德军无法为前线的部队提供必要的援助。这些不在话下,更为糟糕的是,难缠的游击队还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弄德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都处于一种危险状态,你很难判断出他们什么时候出没或在哪里出现,可以这样说,中央集团军群所处的每一个地方(甚至是大后方)几乎都是前线。所以说,德军在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差,那些在前线拼命抵抗的官兵把弹药都打尽了,而他们苦苦期望的只是口头上答应来支援的援军还迟迟未出现,那么被苏军的炮弹所震聋了耳的那些前线官兵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走出工事来举手投降。

此外,苏军在战役中动用的所有兵力与中央集团军群相比,的确占有绝对优势(坦克数量优势为10:1,飞机数量优势为7:1)。苏军在每次突击时都能在正面方向上局部形成绝对占优的兵力数量和装备数量,如高密度地使用炮兵,炮兵的密度甚至还达到每公里平均150~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这些对于德军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就如白俄罗斯帕里奇地区,是德军防御的薄弱之处,只有据点式防御,无绵密的防线,也更谈不上有什么强大的守备力量在此,但这里大多都是森林和泥泞的沼泽,道路也几乎不太通顺,然而苏军却选择在此处为主要突击方向,那些为数不多的守军发梦也没想到苏军的到来,纷纷举手投降,这就为苏军达到一个攻其不备的目的,好为后面的快速向心突击而铺路,苏联的高层领导人真是用心良苦啊!而装甲机动方面,由于苏军快速机动部队的速度远远超过德军,因此苏军能很好地在大纵深战略的基础上细致化地运用分割包围乃至与围歼等战术来将前线只能徒步行走的德军瓦解,如维捷布斯克包围战和博布鲁伊斯克包围战等等。并且苏联航空兵还总共出动飞机15.3万架次来配合这次战役,这样一来苏军就彻底掌握了制空权。掌握了制空权,就能很好地把装甲部队的实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种陆空一体的大纵深战略进攻在德军看来,的确是很难阻挡。相反,对于德军而言,失去了制空权,就等于把胜利拱手让给了人家。这种思想德军高层早就意识到,但无奈国内长期遭受盟军轰炸的军工业始终比不上地大物博的苏联。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白俄罗斯彻底崩溃后,通往波罗的海各国,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大门大开,致使东普鲁士所有能调动的边防部队和训练团甚至是元首自己的警卫营,都奉命赴东线战场以堵缺口。而处在波兰方面的德军也仓促调来几个师的兵力来封闭这个缺口,但这一切都是于事无补,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拥有1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强大无比的苏联红军。而这些苏军已经像发了疯似的从这个400公里宽的缺口发动全线攻势,更为糟糕的是更多的苏军预备队也向这个无法填补的大缺口里涌了进来,当时的北方集团军群也被这个缺口而中断了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导致日后该集团军群在库尔兰的悲剧,即使中央集团军群再调来100万人也还是无法修补这个缺口了。所有的一切都注定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这个夏天所遭受到的厄运。也可以这么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覆没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总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1944年夏季所遭受到的覆没在强大的苏军面前始终都是无可挽回的败局了……

标签: 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更多文章

  • 巴格拉季昂行动双方损失如何?双方装备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巴格拉季昂行动连同利沃夫-桑多梅日和卢布林-布列斯特行动一起使红军渡过涅曼河进抵东普鲁士边境,并在波兰中北部渡过了维斯拉河和Narew河。德军只在华沙和拉脱维亚成功的反击了红军,而这更多的也是因为战线过长造成的后勤困难而不是因为德军力量的强大。超过30个德国师被歼,余下的师也遭受重创。德国最大的中央

  •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1944年5月31日大本营下达了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基本指示。与此前几次攻势不同的是,该计划把各方面军限制在可实现的目标上,最初的目标是明斯克以西,据出发地域不超过150公里。而在实际进攻中,巴格拉季昂的巨大成功使苏军指挥官放松了警惕,他们不得不在战斗中修改计划以将更深远的目标包括进来。这个计划包含

  • 巴格拉季昂行动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先前已证明自己是难以对付的,这在苏军在火星行动中战败已可证明,但在1944年6月,虽然战线已被缩短,但中央集团军群因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夏未、秋及冬季分别于库尔斯克会战、解放基辅及解放克里米亚中崩溃而被暴露——称为伟大解放战争第3阶段,苏沃洛夫行动是于1943年秋季令德军从斯

  • 北非战场主要战役简介 北非战场主要战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突尼斯战役,北非战场,火炬行动,西部沙漠战役

    西部沙漠战役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王国站在纳粹德国一边向法国和英国宣战。以埃及为基地的英军被命令承担防御行动,但尽可能的不进行挑衅。然而,6月11日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对意大利在利比亚的阵地的袭击。随著6月25日法国战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本来被用来和突尼斯的法军对峙的意军,被调动至昔兰尼加以增援意

  • 北非战场简介 北非战场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非战场,意大利,英国,隆美尔,蒙哥马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在北非发生了北非战役。它包括发生在利比亚和埃及的沙漠(西部沙漠战役,也被叫做沙漠战争)以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火炬行动)和突尼斯(突尼西亚战役)的战役。战役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展开。同盟国的战力主要来自英联邦和来自德国控制下的欧洲的流亡

  • 战斧行动过程简介 战斧行动最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英国,丘吉尔,德国,战斧行动,隆美尔

    1941年6月15日,英国人兵分三路,向托布鲁克外围的德意军队发动进攻,分别攻击巴尔迪亚附近的西迪奥马、卡普措小道和哈尔法亚谷地,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只要在这三个点上任意打开一个缺口,就可以长驱直入,与托布鲁克守军会合,这种会合的好处还在于,一下子就钻到德意军队的后方,可以切断敌人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交通

  • 战斧行动中英军为什么会失败 英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俘行动,北非战场,英国,德国,战斧行动

    话说,二战时期,英军曾经主动打造过很多相对经典的战役,但是,也难免会有使其难堪的败笔,其中就有“战斧行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咱们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首先,当丘吉尔在伦敦得知非洲的战况正在步入僵局之际,他就立刻下令驻扎在非洲的英国军队马上展开对昔兰尼加的强力攻势,想争取能够夺取英军在非洲

  • 战斧行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战斧行动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斧行动,北非战场,德国,英国,隆美尔

    战斧行动(英语:Operation Battleaxe),是北非战场上德英两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坦克战,隆美尔用机动防御对付英国人呆板的正面进攻,取得了一次小胜,并且打破了英国人救援托布鲁克的幻想。在1941年6月以前,北非英军获得了大批增援,包括兵力和补给物资,这基本上是丘吉尔一个人努力的结果,由

  • 帝国大厦保卫战过程简介 帝国大厦保卫战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柏林保卫战,德国,反法西斯战争,苏联,帝国大厦保卫战

    1945年春,柏林保卫战已经不可避免,德国的哥得哈格·海英里希中将在部署柏林防御措施时,把国会大厦和总理府设为防御的中心地区,但是在这个地区并没有布置大量的守军和装备,因为当时德国的兵力和装备补给都不允许在同一地区布置强大的防守力量,所以哥得哈格·海英里希中将在部署完防线后将剩余的可分配的步兵化整为

  • 帝国大厦保卫战简介 帝国大厦保卫战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纳粹德国,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希特勒,帝国大厦保卫战

    帝国大厦保卫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的最后抵抗,苏联红军的部队与其经过惨烈的战斗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帝国大厦保卫战的结束标志着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结束。1945年春,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已在德国本土作战。苏军距柏林只有100余公里,准备最后歼灭德军。美、英军的先头部队则已前出到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