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查理·马特的生平事迹简介(普瓦提埃战役)

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查理·马特的生平事迹简介(普瓦提埃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14 更新时间:2023/12/15 19:44:55

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Charles "the Hammer"铁锤查理,德语:Karl

Martell)(688年8月23日-741年10月23日),法兰克国宫相,任职时也是法兰克王国实权的掌握者。他出生于埃斯塔勒(位于现在比利时的列日附近),是丕平二世的私生子,丕平三世的父亲。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奠定卡洛林王朝的基础,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737年法兰克国王死后,他成为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但像他父亲一样,没有国王的称号。

查理·马特715年继任宫相后,模仿罗马军团建立起一支由自由农民组成的强大步兵,先后击败各地的割据势力地方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法兰克王国,并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732年,拉伯人越过比利牛斯山大举入侵,查理·马特先避其锋芒,任其取得大批战利品,丧失其骑兵的机动性,从而赢得集中兵力的时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查理·马特布置其重装步兵在两条河流的交差底部背水列阵,使正面进攻的阿拉伯骑兵陷入包围,全军溃败,主帅阿布杜勒·拉赫曼阵亡。查理·马特因此获得马特(铁锤)的称号。此战法兰克仅损失1500人。普瓦提埃战役是改变欧洲命运的决定性战役,查理·马特在此战中的排兵布阵令人惊叹,展示了其天才的军事才能。按日耳曼人的传统,马特在死前将帝国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丕平三世和卡洛曼。

宫相世家

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688-741)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末期的宫相。他抚平内乱,抗击外敌,实行采邑改革,为后来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出生于法兰克王国贵族家庭,他是法兰克王国宫相赫斯塔尔·丕平的私生子。他出生在法兰克王国四分五裂、干戈扰攘的年代。当时法兰克王国境内存在两个小王国,南部的奥斯特拉西亚和中部的纽斯特里亚,以及一些独立的领地(比如勃艮第)。奥斯特拉西亚和纽斯特里亚分别由墨洛温王室的后裔担任国王。按照一位法兰克历史学家的记载,王室"久已失去了一切权力,除了国王的空洞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都入于宫廷长官--宫相之手,他们操纵全权"。

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一职,原是国王宫廷总管,起初只掌管宫廷财务和王室地产,后来权力日重,代替国王主持王室法庭,统率军队,经管官员任免和土地封赏等事务。居此职位的人在七世纪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到八世纪则更成为实际的王国统治者了。

奥斯特拉西亚宫相与纽斯特里亚宫相为争夺全法兰克的领导权,不断进行战争。赫里斯塔尔·丕平于687年击败纽斯特里亚宫相的军队,集两宫相的大权于一身。他任命两个儿子分别为两国的宫相。714年,赫里斯塔尔死,其妻普莱克特鲁德把持大权,将查理投进监狱。不久,纽斯特里亚发生叛乱,查理逃出监狱,召集一些奥斯特拉西亚的军队,镇压了纽斯特里亚的叛乱,将宫相大权集于己身。

铁锤查理

当时的法兰克王国,除了内部贵族叛乱之外,还有外族入侵的威胁;萨克森人攻入莱茵地区的法兰克尼亚;阿瓦尔人进入巴伐利亚;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之后渡海来到西班牙,成为法兰克王国最危险的敌人。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查理·马特依靠奥斯特拉西亚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重新统一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阿奎丹等地。在此期间,查理·马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阿拉伯人在711年征服西班牙后,720年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夺取纳尔榜地区,继续北进,攻入法兰克王国的阿奎丹。阿拉伯名将阿布德拉赫曼统率的骑兵,粉碎了当地贵族的抵抗,长驱直入,直抵波亚迭。查理闻讯,率领一支由奥斯特拉西亚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军队来到都尔。732年10月,两军在今法国境内罗亚尔河之南、都尔与波亚迭之间的原野上发生激战。阿拉伯人虽然是一支久经战斗的军队,但因沿途劫掠财物甚多,士卒无心恋战,结果被法兰克人击退,悄然退走。查理打算趁胜攻取纳尔榜也未成功。都尔之役(或称普瓦提埃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它不仅捍卫了法兰克王国的独立,也阻止了阿拉伯人西欧的继续深入。查理由于这一战功,名声大,获得了"马特尔"(意为锤子)的称号。

查理·马特尔在这次战争之后,继续镇压了法兰克王国南部的叛乱,在北方又屡次打败萨克森人和弗里斯人的进攻。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把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东起威塞尔河,西抵大西洋,西南接比利牛斯山,北至北海,使法兰克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实际上他已经把法兰克王国的最高统治权操在自己手中了。

封建采邑

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国的面貌,他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过去,由于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作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那些"由于牺牲王室而创造出来的豪绅显贵阶级,千方百计地促进了王权的毁灭"。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土地占有制度,使豪绅显贵、军政官员和王室中央密切联系起来。查理·马特尔创立的采邑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实行的一种变革。

采邑制是一种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接受采邑的豪绅显贵,必须提供自备马匹武器的骑兵,上下之间结成封主与附庸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要宣誓为封主效忠,随时应召为封主作战。如果附庸不履行臣属职责(如拒服骑兵役、滥用权力、窝藏盗贼、不敬敕谕、拒纳贡税等)就要收回采邑。起初,采邑制的分封是及身而止,如果封主或受封者有一方死亡,封主和附庸关系即告中止。封主或其继承人如果愿意继续从前的关系,或者受封者之子要继承采邑,都必须重新履行受封仪式,结成新的主从关系。这些规定后来逐渐废弛,到九世纪时,采邑变为世袭领地,但仍以服骑兵役为条件。这次改革,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和西欧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兰克王国的实力大增,查理·马特的权势也增加了,他实际上已经超越国王,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事实上,他也为正式接管法兰克王国在作准备。

查理·马特尔用来封赐臣属的采邑,首先来自没收谋叛者的土地,等到用完这些土地时,则开始征用教会的土地。法兰克人皈依罗马天主教会以后,从国王到臣民,都大量地向教会捐献土地、金钱和财宝,以求赎罪。教会也采用勒索、欺骗、诈骗、假造证据等各种勾当巧取豪夺。因此,教会获得了大量地产,成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直接威胁和损害王室的权益。查理·马特除征用部分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封赠臣属外,还任命了一批听命于他的世俗人士担任主教和修道院长。这些人从不穿着教士服装,依旧束带佩剑,实际上还是他的附庸。史料记载:查理·马特尔曾把兰斯和特里尔两个大主教区封赐给一个名叫米乐尔的封臣;把巴黎、卢昂等地的大主教区和一些修道院封赐给他的侄子休。

由查理·马特尔开始并由其子孙完成的土地关系的变革--采邑制的广泛实行,对法兰克王国正在发展的封建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它加速了封建化过程。采邑是连同土地上的居民一起封赐的,这就使大批的自由农民成为受封者的依附农民。其次,采邑制的实行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骑士制度的产生和扩大,加强了封建主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的军事力量。查理·马特尔以及他的后代,正是依靠中小封建主的军事力量,扩展了法兰克国家的版图,为后来的加罗林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采邑制的实行,形成了封建贵族的等级制度。后来,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们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逐次封赐给自己的下属,形成了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采邑制成了查理·马特尔加强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有效工具,然而,采邑制本身潜伏着一种和中央离心的力量。恩格斯在分析采邑制这一变革的特点时指出:"选择这一手段,是为了统一帝国,将豪绅显贵跟王室永久联系起来,从而加强王室,而结果却导致王室的彻底削弱、豪绅显贵的独立和帝国的瓦解。"然而这一点却是查理·马特始料不及的。

建国准备

737年,法兰克国王去世,查理·马特没有设立新的国王,自己直接以宫相的名义管理国家。在此期间,他为了缓和与罗马教会的关系,积极支持传教活动,取得了教会的支持。740年,格雷戈里三世封他罗马贵族称号,还把尊贵的圣彼得坟墓的钥匙送给他。查理还答应帮助教皇反对伦巴德人,不幸741年逝世,没能实现。

查理·马特享年53岁。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但他已经为他的家族统治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他死后按照传统,把国土平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和丕平三世。75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终于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8世纪后半期,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曼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把法兰克王国的势力推向顶峰,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连年征战,到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占有了整个西欧大陆,同古代西罗马帝国的范围差不多。800年圣诞节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罗大教堂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查理大帝,也就是承认他是古代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帝国。由于查理大帝也译成查理曼,这个帝国便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更多文章

  • 普瓦提埃战役的过程 普瓦提埃战役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普瓦提埃战役

    发生在公元七百三十二年的普瓦拉提战役是阿拉伯与法兰克两个王国之间的一次战役,最终以法兰克王国的最终胜利而结束。此次战役在整个西方文明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被称作是“决定西方文明命运之战”。下面是普拉提埃战役简介。普瓦提埃战役画像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正是伊斯兰教兴起之时,阿拉伯民族在伊斯兰宗教的

  • 解密:阿拉伯帝国是如何同中土进行交流的?(普瓦提埃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普瓦提埃战役

    据说,穆罕默德曾经告诫他的弟子们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达37次。751年,阿拉伯帝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敦刻尔克大撤退,阿拉曼战役,冲绳岛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战役波兰战役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

  •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九一八事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广田弘,希特勒

    战争起因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希特勒,张伯伦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

  • 莱特湾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海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莱特湾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莱特湾战役于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以两军投入战场的军舰总吨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称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背景1944年末,经过广泛辩论,盟军领导人选择开始行动解放菲律宾。最初的着陆将在Leyte岛上进行,地面部队由道格拉斯

  • 担任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指挥官——埃尔温·冯·维茨莱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

    埃尔温·冯·维茨莱本(Job-WilhelmGeorg"Erwin"vonWitzleben,1881年12月4日-1944年8月8日),是一名德国军人并在1940年晋升为元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担任指挥官,并参与了在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密谋案。早年维茨莱本出生于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三战还是没有爆发。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前曾经有人说过,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一战结束20年就爆发了二战。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三战还是没有爆发。这是为什么呢?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美国就已经研制出了原子弹,并且在战争中使用了这款武器。核武器的出现,无疑是给了当时各个国家迎头一击,美

  • 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开拓者:小威廉·佩恩,父亲是著名的皇家海军上将(加巴德沙洲海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小威廉·佩恩,英国,政治家,加巴德沙洲海战

    威廉·佩恩(William Penn 1644.10-1718),是北美殖民地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开拓者。他同时也是贵格会(Quaker)的主要支持者和宗教改革家。威廉·佩恩16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父亲是著名的皇家海军上将佩恩爵士。佩恩上将曾在1654年从西班牙

  • 荷兰海军历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加巴德沙洲海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加巴德沙洲海战,第二次尼乌波特之战,英国,荷兰

    加巴德沙洲海战 或称 第二次尼乌波特之战(英语:Battle of the Gabbard;荷兰语:Zeeslag bij Nieuwpoort)发生于1653年6月12日-6月13日,这是第一次英荷战争的组成部分。英国舰队有100艘舰船,由乔治·蒙克、理查德·迪恩、约翰·劳尔森、威廉·佩恩指挥。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