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德国著名军事家: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曾指挥过克尼格雷茨之战

德国著名军事家: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曾指挥过克尼格雷茨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65 更新时间:2024/1/19 10:36:10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奇(1800.10.26-1891.4.24),普鲁士元帅和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德国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又称老毛奇。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

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次年进柏林军事学院深造。1828年调总参谋部测绘局。1835至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42年参与指挥修筑汉堡至柏林铁路,开始认识到铁路对军队机动和后勤保障的重大作用。1855年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副官。1857至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队,改进装备。1866年普奥战争中指挥普军获胜。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指挥三个军团迎战法军,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

此后,主要研究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他重视铁路、电报等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强调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的重要作用,在战争动员、军队编成、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方面多有建树。战争指导上,主张先敌动员、快速突破、分进合击、外线作战和速战速决。其军事理论在西方有较大影响。有《毛奇全集》、《毛奇军事著作》等传世。

1888年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卒于柏林。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梅克伦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祖上是容克贵族。父亲当过普鲁士军官。母亲来自卢卑克的商人家庭。同不少容克家庭一样,十九世纪初,毛奇家的经济也破产了。拿破仑战争的打击,施泰茵解放农奴的改革,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封建性的领主经济急剧衰落下去。毛奇的父亲迁居当时丹麦属下的霍尔施坦,并在丹麦军队中服役。

1809年毛奇8岁时,被送到霍尔施坦的乡村牧师处受教育。两年以后,被送进哥本哈根皇家军校。

1817年获皇家近卫军少尉衔。军校长期野蛮的"棍棒教育"使毛奇的身心遭到"无法医治的创伤"。他给弟弟的信中写道,经济上的匮乏和穷困使他变得愤世嫉俗。这个瘦长的、有着浅色头发和蓝色眼睛的青年军官变得出奇的缄默寡语,静沉着。他爱思索,也好动。他冷眼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前途。

1821年在参观柏林后,他确信小小的丹麦不是他的用武之地,而普鲁士才是他施展宏图之处。

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加入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八近卫师的少尉军官。一年以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鲁士军事学院。他受到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的教育。他对卡尼茨的《战争史》,埃尔曼的《物理学》,特别是对里特尔的《地理学》感兴趣。后来终于形成了所谓里特尔-毛奇的军事地理学派。不知疲倦的学习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不得不中途辍学疗养。

1826年,他回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师部,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经济拮据,他开始写小说和军事论

1827年出版的处女作《两个朋友》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他还同出版商订了合同,翻译爱德华·吉本的长篇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未完成。

对毛奇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1828年发表了重要的军事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在这以后,毛奇主要关心社会政治史和军事史,写了《论波兰的内部关系和社会状况》等论文,并开始为总参谋长起草文件。

当时的普鲁士亲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对总参谋长曾说道:"你不要小看这个瘦得像铅笔似的年青人,他确实是有东西的哩。"

1834年,毛奇升为上尉。这年11月,他到达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名义上是休假,实际上是受命出使,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土耳其的影响。毛奇作为顾问帮助苏丹政府拟订建立国防军的计划;视察达达尼尔阵地并提出改进设施;勘察巴尔那要塞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毛奇特别详尽地勘察了伊斯坦布尔及其四郊,绘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

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普鲁士军官也被迫离土回国。毛奇在土耳其军队中任职4年多后于9月到达维也纳,写了《论1839年夏季的土埃战争》的文章。他把土耳其的失败原因归之于缺乏统一指挥,司令拒绝接受意见;领导人相互猜忌;军事动员缓慢和士兵战斗力差等。他开始考虑,在一个新的时期,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应该是怎么样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欧洲和德国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革命、民族起义和战争危机不断发生。这一切毛奇都切身感受到了。但是毛奇的宦途并不顺利。

1842年才升为少校,在柏林第四军参谋部供职。这时,他参加汉堡铁路的管理,使他有机会观察铁路、技术在战争中能起什么作用。

1844年毛奇完成军事论文《1828和1829年的俄土战争史》,考察了俄国在战争中的目的、政策和作用,把战争同政治联系起来。

1845至1846年,毛奇作为普鲁士亨利亲王的副官住在罗马。除了写军事论文外,他还绘制了详细的罗马地形图。这样一些平淡的职务调动和写写文章的生活,满足不了毛奇的野心。他要当指挥官,而不是被指挥的。"如果我有一块地盘,我自己是主人,那该多好啊!"当时他希望成为一个军的参谋长,试验他的一些设想。

毛奇构想

在40年代,毛奇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它的两个要点是:德国要统一,但必须统一于普鲁士王朝,"普鲁士必须成为德国之首";德国要成为欧洲强国,但必须用武力来排除统一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用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尊严"。因此,他一方面反对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把民主派说成是普鲁士最凶恶的敌人,要求用武力来恢复秩序,"自由有时产生于秩序,但秩序决不会产生于自由";另一方面,他力主由普鲁士君主政体掌握统一的旗号,进行军事改革,反对欧洲其他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毛奇的军事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大致形成于五十年代。毛奇没有论战略和战术的军事专著,但他的大量的军事论文体现了这些思想。他详细地研究过拿破仑战争,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凭着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是无法达到的。他更多的是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承认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毛奇把自己看成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对重大的战争和战役都进行政治分析。但是这个学生更多地着眼于战争,把战争作为决定性的手段,认定政治目标一旦确定,政治就让位于战争,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到战争结束。在毛奇那里,很少有什么"绿桌战略"--通过谈判达到目标的考虑。在这样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毛奇军事思想,大致可归纳为:

一、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

二、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把老式的铳膛枪炮换成新式的后膛击发枪炮,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保证部队的调动和接应。铁路和电报不仅克服了以往的给养限制、季节限制和传递限制,而且有可能在短期内把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投入某个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完成战略部署。毛奇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系留汽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三、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新的战略和执行新的战争计划。统帅部只给各军领导规定战略目标,而达到目标的执行方式由各军领导自己决定,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毛奇制定了一套所谓"通用指令",代替以往生硬的"作战命令"。

四、进攻,但必须"先思而后行"。进攻是毛奇的军事原则,而"先思而后行"是取得进攻胜利的保证。"军队开始行动时,应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要求在战前极其细心、详尽、谨慎、周密地规划和拟订作战计划、部署和行动。一当战争开始,就采取攻势。毛奇主张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战,反对防守战略。

参谋总长

毛奇是普鲁士容克-大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最主要代表,他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基础。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19世纪五十年代毛奇的晋升是惊人的。1851年底毛奇成为上校。1855年担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的副官,升为将军,陪同出使欧洲各国。1857年被任命为方面军的参谋长;半个月后又委以领导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1858年9月,毛奇正式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时毛奇近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毛奇刚上任时,总参谋长一职仅仅等同于军政部中的一个分部主任,权力和财力都很小,不能参加以国王为首的军事权力中心的决策,对军队的部署几乎没有影响。他的主要活动在于训练总参谋部军官,提供军事情报等。毛奇不声不响,埋头经营,逐步扩大总参谋部的编制和权限,并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草拟普鲁士反对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六十年代初,总参谋长已经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了。

毛奇的军事战略紧密配合着1862年上台的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864年初,争夺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公国的普丹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毛奇把所有铁路动员起来,迅速运兵到边境。5月末,普军28万人已沿60英里长的弧形战线列阵。7月3日,毛奇迫使奥地利军队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的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点时,他对普王只说了一句:"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克尼格雷茨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普奥7周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当和约刚刚签订的时候,毛奇已拟订出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干涉的战争计划。

1870年,普法战争危机终于出现。

这一次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毛奇把德军38万4千人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击败混乱一团的法军。8月31日色当会战开始时,毛奇对普王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法国败局已定。毛奇继续驱兵直逼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

德国统治阶级把统一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俾斯麦,毛奇和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归功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国王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

这几场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日隆。对奥战争胜利后,毛奇获得下院20万塔勒尔的奖赏,在西里西亚购置了庄园。对法战争胜利后,又获奖赏30万塔勒尔,扩充了家庭的世袭财产。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为他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任总军需官的就是瓦德西将军。

军事影响

毛奇1888年辞职后还担任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军事问题,特别是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他的军事思想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观点,同时加上了当代的特色。他也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重视总参谋部和参谋人员对于组织和完善军队作战指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军事上要充分认识和运用铁路和电报等最新技术。他在战争指导上主张先敌动员、分进合击、快速突破、外线作战和速战速决。在军事建设上,就战争动员、军队编制、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等问题,都有论述和建树。他的军事理论对于西方军界是很有影响的。可以说,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都是从毛奇那里首开先河。就在这最后几年,毛奇完成了《论1870-1871年战争》的大型论文,并在议会中要求大量军事拨款,增加军备,扩充军队,依然充满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精神,宣扬所谓"没有战争,世界就将沉沦于唯物主义"的理论。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

相关纪念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1908年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该级舰的另外一艘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1816年-1880年)命名。

更多文章

  • 克尼格雷茨之战打了多久?克尼格雷茨之战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克尼格雷茨之战

    1866年7月3日爆发的克尼格雷茨(今捷克境内的赫拉德茨-克拉洛维Hradec Králové)战役(我国多称为萨多瓦Sadowa战役),是1866年普奥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在这次战斗中,普军依靠严格的纪律与快速行军,在战斗中集中兵力夹击敌军,一转开展不利的局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7月3日态势如下:普

  • 克尼格雷茨之战什么时候爆发的?克尼格雷茨之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克尼格雷茨之战,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萨克森王国

    1866年7月3日爆发的克尼格雷茨(今捷克境内的赫拉德茨-克拉洛维Hradec Králové)战役(我国多称为萨多瓦Sadowa战役),是1866年普奥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在这次战斗中,普军依靠严格的纪律与快速行军,在战斗中集中兵力夹击敌军,一转开展不利的局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1866年6月14日

  • 法国元帅: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的生平简介(索尔费里诺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法国,索尔费里诺战役

    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Francois-Certain Canrobert)(1809年-1895年)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康罗贝尔出身于军官世家,1835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后即被派往西班牙边境后,要求调到阿尔及利亚,他在那里服役时(1835~1851)功勋卓著。他升迁很快,因随朱阿夫团在查

  • 为什么会爆发索尔费里诺战役?索尔费里诺战役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索尔费里诺战役,法国

    奥意法战争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在6月在马真塔战役战败,向明乔河败退,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帕特里斯·麦克马洪

  • 罗克鲁瓦战役的详细战斗是怎样?西班牙怎么输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罗克鲁瓦战役,法国,西班牙

    在尼德兰境内的罗克鲁瓦战役中,代表西班牙最强军力和领导力的佛兰德军被法国大孔代的军队所击破。人们曾对西班牙最精锐的佛兰德军的步兵团-西班牙步兵长枪大方阵(Tercio)评价高,称其为“步兵之花”。1643年5月间,西班牙的德梅洛将军率领两万七千人(近2.8万人,30门火炮),由西属尼德兰向巴黎进军,

  • 罗克鲁瓦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战前形势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罗克鲁瓦战役,法国,西班牙

    罗克鲁瓦战役属于三十年战争的一次会战。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以及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联合省共和国(荷兰)以及英国和俄国组成,并得到德意志新教诸侯和捷克、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运动的支持。

  • 欧洲三十年战争如何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罗克鲁瓦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欧洲三十年战争,罗克鲁瓦战役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极其带有浓重色彩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欧洲人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是这场战争推动力欧洲民主国家的建立。欧洲三十年战争历史图片欧洲三十年战争发生于公元前962年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德国的当政者在罗马称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当时国家的领土疆域面积极大,包括了很多在后

  • 亚伯拉罕平原战役中的英国统帅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亚伯拉罕平原战役,法国,英国

    1759年的亚伯拉罕平原战役成为决定英法争夺北美殖民地的胜负手,魁北克要塞被攻陷是英军胜利的决定性基础。圣劳伦斯河上的这个城市被公认是易守难攻的,因为这座城恰好坐落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夹在圣劳伦斯河和圣詹姆斯河之间,西面有悬崖状海岸拱卫,上城的石质结构工事坚不可摧。驻守此地的47岁加拿大法军总司令德

  • 亚伯拉罕平原战役:英国最终占领魁北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亚伯拉罕平原战役,法国

    1758年7月26日法国守将德鲁克签署投降协议,路易斯堡再次落入英国人之手,不过德鲁克也整整拖住英国人七个多星期,让英国人同年夺取魁北克的计划泡汤,为保卫魁北克赢得了时间,加拿大的冬天是加拿大人最有力的武器,英国人只好等待来年了。英国人倒也没闲着,阿默斯特命令沃尔夫扫荡加斯佩半岛(Gaspe),另一

  • 刺马案:慈禧亲自督查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张汶祥刺马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慈禧,张汶祥刺马案

    刺马案作为清朝四大奇案之首,其影响力之大是其余案件无法比拟的。这件案子当时可谓震惊朝野,就连慈禧太后都被惊动,慈禧太后钦点曾国藩为主审大臣。网络配图刺马案是一个怎样的案子,为了让慈禧为此大动干戈?曾国藩又在其中充当怎样的角色,慈禧太后为何一定要曾国藩主审此案?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马案,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