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京察斗争:“非升即走”是怎么回事?

京察斗争:“非升即走”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971 更新时间:2024/1/19 0:55:20

明代外官三年一考察,京官六年一考察。尤其是京官的考察,牵动朝廷上下的敏感神经,明末持续五十多年的党争,到最后弄得腥风血雨,“东林党”的名号也普及到了市井乡野的角角落落,毫不夸张地说,起因就在于六年一次的“京察”。

追了个讲政治圈游戏的美剧《纸牌屋》,腹黑男主有句名言:“权力跟房地产一样,越靠近中心就越值钱。”同理,京官与外官,当然是京官更值钱,因为靠近权力中心呀。所以京察就尤其受人瞩目,这可不仅仅是“非升即走”的问题,连带的事情有一大串呢。

考核有三等,优秀、合格与不合格。查查《实录》之类的史书,不合格者,大都是用下面这两个词来冠名:“不谨”或“浮躁”。话说这“不谨”与“浮躁”确实是好词,什么都可以往里套,大到贪赃枉法,小到穿错衣裳违了法度,都可以用。但也有不好的地方,那些穿错了衣裳或贪搂了妓女的“不谨”,未免会心中不平,我这点事,能与贪了十二处田宅、百万两白银的那谁谁一样吗?但史官不管,一律记一笔“浮躁”。儒家士子重视身后名甚于生前福,哪能容忍这样的事?所以这京察首先就与声名相关,事关清誉,博上性命也要争。

废除科举以前的知识人,也就是“士子”,与政治休戚相关,戏里唱“封妻荫子”的荣耀,那是真的。你想当隐士?很好,写写“和陶诗”就好了。想去实施?那就是你对不住父母妻儿宗族了。看看明人文集里的墓志铭、行状,多少慈母含辛茹苦,就是希望儿子能得一第,最终为父母挣个诰命封赠。又有多少孝子在那痛心疾首,哭诉自己没能早立功名,使得父亲生前不得封,死后才获赠一官,勉强告慰一下先灵。

但这个封赠,首先得过考核这一关。外官、京官一视同仁,三年或六年任期满,并考核合格者,才可以请封赠父母先人,一品可封赠三代,二至三品二代,四至七品一代。如果考核不合格,这个封赠就不能请了。不合格的处罚是降级调外任,或令“闲住”,或直接命令“致仕”等。再甚者,便是有罪削籍,或投入大狱了。这时,不要说请封赠了,就连已经封赠的,也要追夺回来。可见这考察,非但是“非升即走”,并且是非升即麻烦了。我忍不住替古人想了一下,去大理寺坐个牢应该没问题,但出京后,得把父母墓碑上的封赠诰命给挖了、改了,简直不能忍!所以这京察让人不争,怎么可能?

一方是必争之地,但另一方,六年才遇一次京察,不逮住这个机会清除异己,更待时?所以,政见不同者,便在京察之年,全方位无死角地展开博弈乃至搏斗。其实六年一京察,也并不是明代一立国就有的,而是到了成化年间,才成了定例(世贞《弇州史料》)。最早用这个机会公开清除异己并完胜的,应该是严嵩居正。但这两位的完胜,并不能为继任者完美承袭,因为尝到京察厉害之后的官员,不那么好对付了,科道互纠,弹章四出。一句话:就算得逞,也别想清静。比如后来的王锡爵、沈一贯,就被这些言论倒逼得不得安宁,直到再三再四上疏请辞为止。

明代京察的结论比较模糊粗糙,但程序却严肃严密,看上去与模糊粗糙丝毫不搭边。考察由吏部、都察院长官及河南道掌道御史共同主持,吏部侍郎、文选司、考功司郎中辅佐,而以吏部尚书权职最大。京察前,吏部会下发九卿科道官员,关于各官员情况的访单,类似于今日的问卷调查。推选官员的访单需要具名,但考察所用的访单不用具名,这就难免使一些收回的访单像告状信甚至诬告信。但这种“秽状满纸”的访单,一般掌握在吏部尚书手中,不会进呈给皇帝(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考察访单》),也不会散布出来,只是作为京察的参考。但也有例外,如万历三十九年的京察,尚书孙丕扬把关于丁此吕的访单进呈,皇帝震怒,丁此吕因此削籍遣戍。

即使被评为下等,也不会立即得出处罚结论,而是要由内阁票拟去留,或者再下部院覆核议论再定。程序上看起来这么完满的京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是非颠倒的冤假错案,以致聚讼不已,竟至分党而立,水火不容呢?万斯同干脆称“门户之祸起于京察”(《明史稿》卷七七)。究竟是京察导致了对立呢,还是京察只是对立的一次集中体现,还真不好说。

京察结果的严酷,有比“非升即走”严重百倍者,但其过程,却是“要文斗不要武斗”,完全遵循文人政治的特色。明人周念祖编有一本《万历辛亥京察记事始末》,抄录了万历三十九年京察前后相关官员的奏疏、揭帖,共八卷,多达三百来个帖子。试来看看帖题:史记事《大乱将作疏》、金明时《察曲关系匪轻疏》、王图《病亟思归疏》、金明时《险臣秽恶昭彰疏》、徐缙芳《揭贪臣设谋布毒》、郑继芳《邪谋愈出愈奇疏》、史记事《邪党蓄谋已久疏》、徐缙芳《揭大奸煽祸陷人》、许弘纲《告天文》、孙丕扬《倡言要挟疏》、秦聚奎《舍死报国疏》……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大字报这种体裁,早在明代京察时,就已经运用到炉火纯青了。

万历辛亥京察的日子初定三十九年(1611)二月初二,后来延宕到三月初二。而这些揭帖、奏疏,早在三十八年(1610)冬就开始在京城漫天飞了。看所署日期,从十二月初七、初八日开始,双方一天一帖,接下来保持两天一帖的匀速,直到十二月廿五。年假倒也与现在放得差不离,歇了几天,正月初八日,再重新开始发帖互攻。后来发帖放缓,但一直持续到京察一年以后。

以今度古的话,揭帖,类似于公开信、大字报;奏疏,是检举信;邸报,则像官方微博吧。一篇帖子少则数百字,多则数千字,最快一两天内更新回复。现如今的我们,想在朋友圈围观个热点,也得等上两三天甚至更久,才能见到一篇像样的回复帖。网络虽快,但架不住几千、上万字的辩论文,写得没古人溜啊!

对这些你死我活的京察斗争之类,我浙大名臣倪元璐有个阴谋论的说法,说是万历以来有三个变局,起先是皇帝静摄,看着臣子互斗,类如“鼠斗穴中”,反正是勇者胜嘛。虽然时败时胜,但大概是好人胜多,坏人胜少。后来呢,好人胜少,但好人还可以说“我是君子,虽败犹荣!”勉强有点阿Q的乐观主义精神。到最后呢,发现都是坏人胜,因为坏人会耍阴谋;因为只有耍阴谋才可以胜,所以就都成了坏人。等等,笔者插播一下,倪先生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斗到后来,就没好人了?不知猜得对否。

标签: 京察斗争

更多文章

  • 清朝“顶戴花翎”,帽子后面的每一根羽毛都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在清朝历史背景的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大臣犯了错,在没有进行详细审问、定罪之前,皇帝就会当朝宣布摘除其顶戴花翎。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曾经误以为所谓的“顶戴花翎”就是一顶帽子,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学问。顶戴花翎是清代区别官员等级的一个特征,但并不是一目了然,区

  • 揭秘清朝的“顶戴花翎”到底是什么玩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齐如山晚年写有一本《齐如山回忆录》,该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所历记录了许多属于那个独特年代的见闻,今天读来,让人大长见识。原来,清朝有规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须穿官衣、戴官帽。由于参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没那么多官衣官帽。怎么办呢?朝廷就放宽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官帽容易做,大

  • 清朝“顶戴花翎”里有秘密 竟然还可以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

  • 泰纳鲁河口之战打了多久?泰纳鲁河口之战的结果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国,日本

    泰纳鲁河口之战发生于1942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组成部分。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军终于打破了"零式无敌"的神话,并且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美军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有空军配合,因此取得了胜利。战斗过程1942年8月16日,一木率领先头部队约1000人分乘6艘驱逐舰从特鲁克起航,前

  • 为什么会爆发泰纳鲁河口之战?泰纳鲁河口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国,日本

    泰纳鲁河口之战发生于1942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组成部分。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军终于打破了"零式无敌"的神话,并且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美军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有空军配合,因此取得了胜利。战争背景日军大本营获悉美军在瓜岛登陆后,立即研究对策。8月13日决定一面按既定计划进攻莫

  • 泰纳鲁河美日血战:日军将领不堪失败拔刀自裁(泰纳鲁河口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日本,泰纳鲁河口之战

    瓜达尔卡纳尔岛,位于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在1942年之前,它一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一场美日血战,让它在世界享誉盛名。而这场战争,美国依靠自己强劲的军事实力,笑到了最后。美军登陆瓜岛,一木清直奉命进攻1942年8月7日,美国军队,近万名士兵,分成两路,开始向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进攻。他们以为此次

  • 乌曼战役“吃土续命”是怎么回事?乌曼战役详细战斗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乌曼战役,德国

    德国军队于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拂晓就越过边界,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在边界的苏联一侧,局势混乱不堪。苏联边境地区六十多个机场遭到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不到中午,德国空军就声称击毁了敌机八百架,而自己仅损失了十架。到了下午,苏军参谋部和克里姆林宫已经了解不到战局的真实情况。根据命令,苏联空军对普洛耶什

  • 乌曼战役:德军对苏军所发动的一场大型包围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乌曼战役,德国

    苏德战争中西南方面军左翼和南方面军右翼为抗击法西斯德军在乌曼方向的进攻,于1941年7月16日一8月7日实施的防御战役。纳粹德国的由伦德施泰德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在乌克兰西部攻击由西南方向战区最高指挥官布琼尼率领的部队,包括由基尔波诺斯大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及由塞格诺夫将军指挥的南方面军,这是德军对

  • 关于伦德斯泰特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他不是一流的指挥官(乌曼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布施元帅,德国,苏联,乌曼战役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纳粹德国元帅,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能干的指挥官。曾指挥第2集团军入侵捷克,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入侵波兰。对苏联的入侵期间,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

  • 顿巴斯战役双方哪些将领参与了战斗?双方将领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顿巴斯战役,德国,苏联

    曼施泰因曼施泰因(1887~1973)Manstein,Fritz Erich von 德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1906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38年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1939年10月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