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臣拼命辞职,皇帝死活不让,明朝京察到底是什么?

大臣拼命辞职,皇帝死活不让,明朝京察到底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98 更新时间:2024/1/19 0:55:56

就像如今上班族要写工作周报、月报和年终总结一样,明朝的官员们也面临着KPI考核的压力。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则会被直接罢黜,削职为民。

制度的设想是美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很骨感,特别是对四品以上官员的考察完全沦为了一种形式,因为京察的方式很有问题。京察主要就通过臣子写“自陈疏”的形式,由臣子自己皇帝报告过去六年工作中的种种不足,希望皇帝能够罢黔罢黜自己。皇帝在看完自陈疏后,通常对臣子多加鼓励,然后将其留任。

这种以“自陈疏”为主要方式的京察方式明显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首先考查讲究客观,但自陈疏纯粹是官员们的一家之言,而不是他们过去六年的实际政绩。自陈疏虽然都是揭露自己的种种不足,但大多数过饰非,不暴露实际问题,将重大的问题隐藏起来。

其次,以六年为一次考察周期,时间间隔过长,大多数能力有缺失或者政治斗争失利的官员早已经被清除出局,不需要专门等到每六年一次的京察。时间间隔过长也注定了京察注定将沦为一种形式,京察所能起到的监督作用是少之又少。

这一点从历次京察被罢免的官员人数就能清楚的体现。正德四年刚刚确立自陈制度,由于实施之初较为严格,两百多名官员中有八人被罢免,但到正德十年时,已经没有一人因京察而罢黜。到后来京察基本就成了一种政治斗争工具,除了少数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会因自陈而去位,大部分人都可以安全过关。

京察既然渐渐成为一种形式,为什么皇帝和官员们都要坚持执行呢?

因为京察的自陈疏为皇帝和大臣间提供一条信息交流的渠道。

拿臣子来说,平时和皇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奏章进行的,但奏章一般所说的都是正事,很少谈及个人私事,除非是乞休、上疏告病。自陈疏则不同,是官员们的自述,内容由官员自我发挥,臣子可以充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情况,以获得皇帝的瞩目。对于那些刚提拔上来的京官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向皇帝推销自己的机会。

对皇帝来说,通过大臣的京察自陈也能够让他掌握大臣们的详细履历、为政经历,他可以从中挑选一些自己中意的官员着重提拔,更能够展示作为皇帝的权威,这一点对新登基的皇帝尤其重要。先朝遗留下来的老臣如果对新皇帝不满或不服气,新皇帝可以恩威并施,罢免一些官员或者在自陈疏上进行训斥,通过权力的微调来震慑臣下。

因为有以上两个作用,虽然京察基本流于形式,但到每六年一次的京察之时,皇帝和大臣都得卖力表演:大臣们死活辞职,皇帝拼命不让。

接下来给大家展示下明朝官员们的卓越演技。

按明朝官员的升迁规则,能够到达四品官以上的官员一般都是历经了十年寒窗苦读和多年来在仕途上的打拼,自然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归隐山林。但是自陈疏要谦虚,不能夸自己有多好,而是要说明自己的缺点,让皇帝罢自己。于是每到京察年,这些官员们就要绞尽脑汗想类似于今天“领导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注意身体"的缺点。

其中最常用的招数就是说自己年迈体弱,无法胜任工作,如嘉靖十八年兵部尚书伯温就在自陈疏里说:“臣行年五十八岁,落齿有三,入仕三十二年”。五十八岁做到二品大员在当时来说已经算年轻了,人家严嵩80多岁还奋战在首辅位置上呢?

海瑞上的自陈疏则更加扯淡了,“臣禀质庸愚,才猷浅薄; 感德之情无穷,报德之才不称;

言思供职,有负初心”,全文完全不说初心是什么,只是在空谈自己自己资质愚钝,才疏学浅。毕竟对于海瑞这样的清官来说,要他说自己的缺点实在太难了,只能写这些谦逊的空话。

有些官员的自陈疏就更厉害了,通篇都在谈自己为政如无能,实际上则是告诉皇帝事情这么多,你离不开我。如万历初年居正刚开始改革,就碰上了六年一次的京察,他不想离开朝堂却又不得不写自陈疏,于是他只能这样写:

臣性质闇昧,学术空疎,虽不敢逞小智以紊旧章,而综理剧繁,力有不逮; 虽不敢昵私交以树党与,而老成英俊,荐拔未周;

虽不敢怙权势以便身图,而水旱贼盗之时闻,吏治民风之未善,徒切忧惶,一筹罔效。是臣奉职无状之明验,可见于此矣。

张居正表面上是说自己奉职无状,但实际上却是在夸耀自己过去六年来处理好了繁琐的政务,选贤用能,而且现在吏治民风不善,天下并不安稳,皇帝你还得倚靠我呢!

对这些违心的自陈疏,皇帝自然不会一封封看和批示,只会对一些亲近的重臣或者亲睐的臣子亲笔批示,以资鼓励。决大部分官员的自陈疏到了皇帝那里,都只有“不准辞”“不允辞”三个字。

正所谓人生如戏,明朝的京察大部分时期也是在演戏,既然站在了舞台上,那皇帝和臣子们都只好且演且珍惜了。

标签: 京察

更多文章

  • 京察斗争:“非升即走”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京察斗争

    明代外官三年一考察,京官六年一考察。尤其是京官的考察,牵动朝廷上下的敏感神经,明末持续五十多年的党争,到最后弄得腥风血雨,“东林党”的名号也普及到了市井乡野的角角落落,毫不夸张地说,起因就在于六年一次的“京察”。追了个讲政治圈游戏的美剧《纸牌屋》,腹黑男主有句名言:“权力跟房地产一样,越靠近中心就越

  • 清朝“顶戴花翎”,帽子后面的每一根羽毛都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在清朝历史背景的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大臣犯了错,在没有进行详细审问、定罪之前,皇帝就会当朝宣布摘除其顶戴花翎。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曾经误以为所谓的“顶戴花翎”就是一顶帽子,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学问。顶戴花翎是清代区别官员等级的一个特征,但并不是一目了然,区

  • 揭秘清朝的“顶戴花翎”到底是什么玩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齐如山晚年写有一本《齐如山回忆录》,该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所历记录了许多属于那个独特年代的见闻,今天读来,让人大长见识。原来,清朝有规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须穿官衣、戴官帽。由于参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没那么多官衣官帽。怎么办呢?朝廷就放宽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官帽容易做,大

  • 清朝“顶戴花翎”里有秘密 竟然还可以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

  • 泰纳鲁河口之战打了多久?泰纳鲁河口之战的结果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国,日本

    泰纳鲁河口之战发生于1942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组成部分。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军终于打破了"零式无敌"的神话,并且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美军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有空军配合,因此取得了胜利。战斗过程1942年8月16日,一木率领先头部队约1000人分乘6艘驱逐舰从特鲁克起航,前

  • 为什么会爆发泰纳鲁河口之战?泰纳鲁河口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国,日本

    泰纳鲁河口之战发生于1942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组成部分。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军终于打破了"零式无敌"的神话,并且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美军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有空军配合,因此取得了胜利。战争背景日军大本营获悉美军在瓜岛登陆后,立即研究对策。8月13日决定一面按既定计划进攻莫

  • 泰纳鲁河美日血战:日军将领不堪失败拔刀自裁(泰纳鲁河口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日本,泰纳鲁河口之战

    瓜达尔卡纳尔岛,位于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在1942年之前,它一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一场美日血战,让它在世界享誉盛名。而这场战争,美国依靠自己强劲的军事实力,笑到了最后。美军登陆瓜岛,一木清直奉命进攻1942年8月7日,美国军队,近万名士兵,分成两路,开始向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进攻。他们以为此次

  • 乌曼战役“吃土续命”是怎么回事?乌曼战役详细战斗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乌曼战役,德国

    德国军队于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拂晓就越过边界,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在边界的苏联一侧,局势混乱不堪。苏联边境地区六十多个机场遭到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不到中午,德国空军就声称击毁了敌机八百架,而自己仅损失了十架。到了下午,苏军参谋部和克里姆林宫已经了解不到战局的真实情况。根据命令,苏联空军对普洛耶什

  • 乌曼战役:德军对苏军所发动的一场大型包围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乌曼战役,德国

    苏德战争中西南方面军左翼和南方面军右翼为抗击法西斯德军在乌曼方向的进攻,于1941年7月16日一8月7日实施的防御战役。纳粹德国的由伦德施泰德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在乌克兰西部攻击由西南方向战区最高指挥官布琼尼率领的部队,包括由基尔波诺斯大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及由塞格诺夫将军指挥的南方面军,这是德军对

  • 关于伦德斯泰特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他不是一流的指挥官(乌曼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布施元帅,德国,苏联,乌曼战役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纳粹德国元帅,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能干的指挥官。曾指挥第2集团军入侵捷克,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入侵波兰。对苏联的入侵期间,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