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闭关锁国的历史由来:王安石变法失败搞亡国家

闭关锁国的历史由来:王安石变法失败搞亡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836 更新时间:2023/12/21 11:40:50

王安石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是他一条都不粘。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恳恳、日以继夜地把国家搞亡掉了,你怎么评价他?所以说,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是一个特别需要警惕的人。

王安石这个人是中国经济史、政治史上充满了重大争议的标杆性人物。我们常常说一个历史人物不易评论,是因为他“面目不清”,可王安石这个人面目很清晰,还是不易评价。

在宋代,人们就不知道如何评价王安石。邓广铭在创作《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时便感慨说:

“找不到一篇记述王安石生平的行状、墓志和神道碑之类的文字,不但见不到全篇,连片段的甚至三言两语的引证也看不到。”

也就是说,大家对这个改变了帝国以及所有人命运的大人物视而不见。

这个人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天下所有的书。他辩才无碍,虽然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可是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熟于心。他把司马光、苏东坡等人整得很惨,可是没有人敢于说自己的才华比他高。

他还是个非常能干的干吏,很懂财经之道,当官不靠后台,科举出身,从县一级干起,当过知县、通判,一直干到中央。他对所有的行政关节非常娴熟,谁都骗不了他。

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宋是一个士大夫之国,大家都穿得很体面,彬彬有礼,偏偏这个王安石不洗头、不剃须,每天身上很臭地来上朝,还整天死着一张脸,同僚都叫他“拗相公”。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

更要命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粘。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一袋子钱回家,数也不数就上缴给妻子。他还终生不纳妾,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绝无仅有。他当然不通敌、不卖国,是一个视国家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者。

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恳恳、日以继夜地把国家搞亡掉了,你怎么评价他?

所以说,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是一个特别需要警惕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虽然凤毛麟角,却也并非仅见。他们为官清正,工作操劳,办事雷厉风行,行政效率极高,而且不以私利参杂于国事。他们力主国家主义,不惜以牺牲民间工商自由为代价,换得中央集权制度的恢复与稳定。他们提出的行政口号往往是“均贫富”,可是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将民间的富人和穷人一起剥夺。从经济历史角度来观察,这些“理财大师”往往是中国式的“治乱循环”的转折点。

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大家顶多说说他的那些诗歌散文。一直到20世纪以后,他突然咸鱼大翻身,1908年,当世最著名的政论家梁超写《王安石传》,宣告“翻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冤案”,王安石突然再成政治大明星。

王安石的“复活”,自然与当时的国家境遇及世界环境有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东亚病夫”,为了寻求强国之道,推行国家集权主义便成为政治和知识界的主流意识。

在当时,无论是保皇党人还是革命党人,都做如是想,钱穆说:“至晚清而主变法者,争言荆公政术。”放眼世界,无论是1917年苏联的诞生,还是1930年代纳粹德国、日本帝国的崛起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被看成是国家主义的胜利。

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进入民国乃至1949年之后,王的声望越来越高。郭沫若认为,秦汉之后第一个大政治家就属王安石,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推崇的两位改革家,一是商鞅,一是王安石。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若我们将之放在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千年演进史中进行观察,也许会得出一些稍稍清晰的结论。

“王安石变法”,与之前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王莽变法”乃至“刘晏变法”一脉相连,是历代治国者在经济集权政策上的一次大试验。就如同桑弘羊欣赏商鞅,刘晏钟情桑弘羊一样,王安石对桑、刘两人也十分推崇,他在与司马光的论战中认定,用国有专营政策来抑制兼并、均和贫富是古代贤君的治国之正道,后世只有桑、刘“粗合此意”。由此可见,历代“变法”衍续的是同一逻辑。

王安石的激进程度与王莽颇为接近,他们前后相隔约千年,是两次分别向两极挑战的变革运动,前者试图回到“周礼”和“井田制”,后者则试图用“计划之手”把每个经济元素都管理起来,他们都同样的激烈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气质,可是都同样遭遇惨败,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一个帝国的灭亡。

从制度创新的层面来看,“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它是最后一次建设性探险,是整体配套性体制改革的“终结之作”。

一个特别严重的后果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后来的治国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一位如此才华卓著的财经大师,在工商经济如何发达的宏观环境中,进行一场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却造成如此惨烈的失败结局,这令所有的后来者对激进式变革望而却步。

它的失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表明基础于法家战略和儒家伦理的治国手段在经济改革领域已经无路可走,进不可得,退亦不可得。自北宋之后,南宋、明清历代治国者基本放弃了体制内的制度创新,开始用更加严酷的管制方式来维持统治,其经济策略越来越谨小慎微、趋向保守,最终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

所以说,自王安石之后的中国,真正严肃的经济问题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稳定。

标签: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闭关锁国

更多文章

  • 索尔战役的战后总结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索尔战役,普鲁士,奥地利

    在会战中,普鲁士军伤亡官兵数约三千九百余人,而奥地利与萨克森军的伤亡合计,约有七千五百余人左右。以居二分之一劣势的兵力,打出了近两倍于自身损害的战果,普鲁士军在菲特烈独力的指导下,成功地发挥了超乎世人预想的战斗效能。将兵力集中侧重一翼的斜行战术获致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对菲特烈来说,他本人也很清楚这是一

  • 索尔战役中使用了怎样的战术?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索尔战役,普鲁士,奥地利

    1745年九月三十日,这一天的早上八点钟,在士兵们都用过早餐之后,雾也散了,会战以格拉纳?库柏高地上发出的第一声炮响作信号揭开了战幕。奥地利军发动猛烈的火炮射击,右翼的步兵人海凭其数量优势向布尔克斯朵夫作严密的压进。受到炮台火力与奥军步兵炮的攻击,耶茨将军认为再把部队放在城外会变成大屠杀,遂下令将部

  • 索尔战役的参战双方是谁?战前布阵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索尔战役,普鲁士,奥地利

    在菲特烈的面前,洛林亲王指挥的四万奥地利军在布尔克斯朵夫前方排成战列,准备展开决战。 奥地利军左翼的快速军团是由罗布柯魏兹(Lobkowitz)元帅指挥,曾经与菲特烈交手过的奈贝格伯爵担任其参谋长兼步兵指挥官,就是因为他的高机动行军,奥军才得以抢先夺占有利的地理位置展开作战。其麾下配备有两个轻装步枪

  • 索尔战役的战前形势怎么样?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索尔战役,普鲁士,奥地利

    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普军在霍亨弗里德堡战役干净漂亮的奇袭中大败奥军。此战之后,洛林亲王缓缓向南退入波希米亚境内,腓特烈大帝曾有慢了半拍试图追击的打算,但追了一半就发现到功效很小,而且菲特烈认为普鲁士再继续参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耗下去实非良策,已经有谈判停战的打算,于是他把为了伏击奥地利人而集结起来的

  • 为什么会爆发明登战役?明登战役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登战役,法国,英国

    七年战争期间的一次重大战役。1759年8月1日,德孔塔德斯元帅率领法国军队6.4万人与不伦瑞克的费迪南德率领的英国和普鲁士联军5.4万人交战于明登地区。费迪南德先派出一支1万人的部队威胁法军的后方,然后发起猛攻,一举突破法军第一道防线。由于联军骑兵未能及时投入战斗,损失惨重的法军得以顺利撤退。此次战

  • 揭秘七年战争的原因: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明登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七年战争的原因,明登战役

    七年战争是欧洲列强们之间的斗争,这其中的冲突大多集中在1756年到1763年之间。1748年结束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让整个欧洲得到了8年的和平。但是这场战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大多数国家的地位受到动摇,那么七年战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七年战争七年战争中每个国家参战的企图都不同,但都为了自身的利益

  • 第二次数学危机怎么解决的?第二次数学危机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指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围绕微积分诞生初期的基础定义展开的一场争论,这场危机最终完善了微积分的定义和与实数相关的理论系统,同时基本解决了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关于无穷计算的连续性的问题,并且将微积分的应用推向了所有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中。初步解决直到19世纪20年代,一些数学家才比较关注于微积

  • 第二次数学危机时候出现的?第二次数学危机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第二次数学危机,世界

    第二次数学危机,指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围绕微积分诞生初期的基础定义展开的一场争论,这场危机最终完善了微积分的定义和与实数相关的理论系统,同时基本解决了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关于无穷计算的连续性的问题,并且将微积分的应用推向了所有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中。危机背景芝诺悖论这次危机的萌芽出现在大约公元前450年,

  • 芝诺悖论是什么?芝诺悖论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次数学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芝诺悖论,芝诺,古希腊,哲学家,第二次数学危机

    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悖论学说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

  • 是什么原因导致施劳弗高地战役惨胜的?德军做了哪些防御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施劳弗高地战役,德国,苏联

    施劳弗高地战役,是一场历时超过三天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苏联和德国,是奥德河尼斯河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作为二战最后一场堑壕战,施劳弗高地战役意义重大。施劳弗高地战役简介记载,这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4月16日到19日,地点是在纳粹德国施劳弗高地。苏联以相当于德国十倍的兵力获得了战役的胜利,此次战役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