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愈的另一面:因未被弃用而反对永贞革新

韩愈的另一面:因未被弃用而反对永贞革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70 更新时间:2024/1/5 22:03:53

没被任用而结怨

韩愈带头反对永贞革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叔文主政后,没有起用他,直到那年夏秋宪宗继位时,才把他转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为此痛恨王叔文,并迁怒于柳宗元刘禹锡,把自己遭贬阳山令归罪于柳宗元和刘禹锡,其实这是极不公允的。永贞革新时没起用韩愈,就其为人来说,恐怕不是没有原由的。而韩愈被贬阳山令起因是上书得罪李实这已是不争的史实。

韩愈被贬的原因

网络配图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三十五岁的韩愈,出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可不知什么原因,贞元十九年去职了。这期间他有《上李尚书书》,向工部侍郎京兆尹李实献文求助。这一年京城附近大旱,李实欺瞒德宗,继往横征暴敛。可韩愈却在上书里献献媚称颂李实说:“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余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贼,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宣布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赞李实“忠于君,孝于亲”。韩愈随书献文章两卷十五篇,以为谒见之资。上书不久,韩愈做了监察御史。这时他又一反前态,与张署、李方叔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疏,揭示旱灾实情说:“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请求“特敕京兆府”当年“税钱及草粟等”。韩愈因此事得罪李实被贬为阳山令。宋代洪兴祖《韩子年谱》据韩愈近人李翱所作的行状和皇甫湜所作神道碑,对此事记述说:“是时有诏以旱饥蠲(juān免除)租之半,有司征愈急,愈与张署、李方叔上疏言,请宽民徭而免田租。卒为幸臣所谗,贬连州阳山令。”这里说的幸臣就是李实。新旧《唐书》对此也有记载。《韩集》中也收有此状。这样的结果是韩愈没想到的,本为求进的奏疏不但没让他获益,反因得罪李实被贬到偏远的阳山做县令。

韩愈攻击永贞革新

韩愈被贬这件事本来与两年后才主政的柳宗元等人没有相干,可韩愈却借此机会发泄永贞革新时不被起用的恼怒。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的长诗里把他的遭贬归罪于柳宗元和刘禹锡。他说∶“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洩,传之落冤仇。”这显然是在泄愤,又故意把自己说成是永贞革新的受害者,以向旧派朝臣求援。韩愈还作诗《永贞行》,攻击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小人乘时偷国柄”。并颠倒黑白,说宦官掌控的禁军是“天子自将非他师”。还抵毁革新派,说“天位未许庸夫干”。韩愈的这些话完全是反对王叔文的宦官﹑藩镇和旧派朝臣的腔调,不过他说的更加激切﹑刻薄罢了。王叔文成了小人,柳宗元等人是依附小人的“速进者”。两《唐书》沿习此说,后代又一直有人随之。

网络配图

《新唐书柳宗元传赞》曰∶“叔文沾沾小人,窃天下柄,与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无以异。宗元等桡(náo弯曲不直)节从之,徼(jiǎo求)幸一时,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规权遂私。故贤者疾,不肖者娼,一偾(fèn毁坏,败坏。)而不复,宜哉!彼若不傅匪人,自励才猷(yóu计划,谋划。),不失为名卿才大夫,惜哉!”宋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读柳宗传》说∶“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于世俯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彼哉?”苏轼朋党论说∶“唐柳宗元﹑刘禹锡始不陷叔文之党,共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名臣矣。”韩愈反对王叔文,怨愤柳宗元和刘禹锡显然是出于私利,可后世因其名望也沿习韩说。

永贞革新被冤枉了

但历史自有公道。清人王鸣盛是知名学者,他在《十七史商榷》里反复申说王叔文革新之公忠体国。他说∶“叔文与宦官为难,……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立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官,跋扈之强藩。”他认为,王叔文革新,使贞元弊端廓然一清,“自天宝以至贞元,少有及此者”。清朝同治时的陈其元写了一本《庸闲斋笔记》,他在论述“古人被冤”时,为王叔文等人申冤。施子愉《柳宗元年谱》说∶“韩愈以与王叔文政敌俱文珍有旧之故,其《顺宗实录》于王叔文自多贬词曲笔,未可尽信。”

网络配图

详观史料,此语实为公允之说。《顺宗实录》对俱文珍又多有讳饰。如《旧唐书外集》里看到的《顺宗实录》,已不是原始那个样子了。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关系一生荣辱,后世人多为此惜之,可我们观遍他留下的文字没见柳宗元有一丝的悔意。

标签: 韩愈永贞革新

更多文章

  • 永贞革新的目的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永贞革新

    永贞改革是唐顺宗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革新运动,永贞改革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抑制藩镇割据,二,防止宦官专权,把权力从宦官手中争夺过来,三,整顿朝廷风气,使得唐代又一次强盛,巩固唐顺宗的统治。后代专家认为永贞改革的目的很单纯,就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唐顺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把权力

  • 永贞革新的主将王叔文相关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永贞革新,王叔文生平

    永贞革新的主将王叔文相关介绍永贞改革是在唐代中期唐顺宗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和打击宦官势力,永贞改革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政治人才,而永贞改革王叔文正是其中之一,王叔文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当时在位皇帝唐顺宗最为信任的一个宠臣。王叔文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在唐顺宗

  • 永贞革新是什么样的革新?刘禹锡与永贞革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永贞革新,唐顺宗,刘禹锡

    永贞改革是唐顺宗即位之初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革新,永贞改革背景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这3个因素,当时唐顺宗刚刚即位时就有改革的意向,但迫于这些复杂的背景不得不将改革的计划稍后延迟了,所以永贞改革在唐顺宗即位很多年以后才开始。永贞改革背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宦官专权,当时宦官

  • 十九岁被封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为何会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去病,骠骑将军

    汉代最著名的大将军霍去病,一生短暂,遭遇传奇,他的生平被后人一直称颂。也有很多人为其短暂的生命大感遗憾!对于霍去病之死,至今仍是个谜。目前,坊间传闻很多霍去病的死因,我们一一看看真假如何?霍去病的战绩惊人,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就可以领兵打仗,首战便攻克了当时强大的匈奴骑兵。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

  • 霍去病简介 汉武帝战神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霍去病,汉武帝,骠骑将军

    霍去病简介:霍去病,是中国汉朝赫赫有名的大将,他少年从军出战,打得匈奴再也不敢南下欺凌西汉。那么,霍去病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又和资料,关于他的故事有哪些?霍去病,男,出生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死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享年23岁,葬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的

  • 贾疋简介 ,西晋时期骠骑将军酒泉公贾疋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贾疋,晋朝,晋朝大臣,骠骑将军

    贾疋[yǎ](?—312),字彦度,武威(今甘肃武威)人,西晋大臣。少有志向,曾任安定太守,永嘉间,任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六年(312),刘曜陷洛阳,转攻长安,他与晋臣麹允、阎鼎等率师屡败曜军,旋奉武帝之孙、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建行台于长安。受任征西大将军。后于讨伐卢水胡首领彭天护(或作彭

  •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有怎样的早年经历(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拓跋珪,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拓跋珪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氏原来是代国皇室,后来代国被后秦皇帝苻坚打败,于是被要求全体迁往长安。但是代国的大臣为了保住年幼的拓跋珪,向苻坚进言,希望拓跋珪留在部落之中,最后附件被说服。之后为了活命,拓跋珪被他的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在拓跋珪成长的几年中,拓跋珪的母亲贺兰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多次有人想

  •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与刘裕的比较(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拓跋珪与刘裕的比较,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对拓跋珪评价,可以说他是一个雄主,他有才能,有远见,但是他也有弱点,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拓跋珪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过着这种生活,才使得他很早就已经懂事,并拥有很强的才能。他在16岁的时候把握住机会,当时后秦已经生乱,所以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家。但是他的力量非常小,四周又有强敌林立,所以

  • 强极一时的北魏迅速衰亡真相: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孝文帝,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浓墨重彩地褒而扬之。可是,传统的教科书掩盖了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强大北魏的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呢?孝文帝改革的弊端到底在哪里呢?北魏迅速衰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谁又是北魏改革的真正先行者?果敢勇毅的孝文帝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悲剧人生呢

  • 费城实验的可信度有多高?1943年费城实验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美国,费城实验

    1955年10月出版的《不明飞行物案件》一书的莫里斯·凯彻姆·杰塞普(Morris K. Jessup)收到了一封署名卡洛斯·米格尔·阿连德(Carlos Miguel Allende)的奇怪信件。这封字迹潦草、内容缺乏连贯的信讲述的是1943年10月所进行的一次实验。这个实验是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