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渥巴锡汗为什么带着土尔扈特人即使牺牲惨重也要东归?(土尔扈特部东归)

渥巴锡汗为什么带着土尔扈特人即使牺牲惨重也要东归?(土尔扈特部东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44 更新时间:2024/2/16 12:30:52

在明代游牧于漠西的蒙古人被称为瓦剌,在清代被称为厄鲁特(卫拉特)。它分为四大部:准噶尔、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土尔扈特部姓氏不详,游牧于雅尔(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萨克斯坦境内)之额什尔努拉(今新疆塔城地区西北及俄国境内的乌尔扎)。

明代末年,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交恶,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明崇祯元年)率部众西走,经过两年,来到了当时人烟稀少的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沿岸。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政治上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固尔扎的这么一个机构。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沙俄政府又在土尔扈特内部另找代理人,任命策伯克多尔济为“

固尔札”首领,以分化瓦解土尔扈特内部力量,与渥巴锡汗相对抗,进而驾驭土尔扈特。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还有一系列不公正的对待。

终于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因此在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

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第二天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从而坚定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决心。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同时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剥削与酷爱和平自由的光荣传统,将永远光耀史册。

更多文章

  • 十七万人死掉十万也要东归,沙俄对土尔扈特人做了什么事?(土尔扈特部东归)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土尔扈特部东归

    247年前的今天,1771年1月5日,渥巴锡率部众17万人踏上回归祖国之路,沿途战胜了追袭阻拦的沙俄军队,于6月胜利回到祖国,并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在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中坚有《土尔扈特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它是祖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

  • 为什么沙俄不肯放土尔扈特人东归,17万人东归只活下来4万人!(土尔扈特部东归)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土尔扈特人,沙俄,土尔扈特部东归

    246年前,土尔扈特人开始东征,返回中国。奇怪的是,沙俄大军死死追击了8个月,一直追到中俄边境。为什么俄国人一定要歼灭土尔扈特人?原因有很多。其一就是因为他们杀了1000俄国平民。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一说吧。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对它

  • 刘伯温所写的《百战奇谋》究竟落入谁的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百战奇谋

    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刘琏、刘仲景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

  • 刘伯温死前留下的最后一计《百战奇谋》,让朱元璋整日担惊受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百战奇谋》

    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天下人的生杀大权,衣食住行用的都是最好的。尤其是,很多皇帝每天要处理一国之事,遇到一些坏消息的时候,难免心情不好,脾气也大,遇到一些残暴的君主,一个不小心,大臣就要丢了性命。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作为皇帝,他严于律己,爱国爱民,打击贪

  • 刘伯温死前究竟把《百战奇谋》藏哪了?后世一人得到差点造反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伯温,百战奇谋

    刘伯温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人物,有人将他跟诸葛亮相比,其实刘伯温留给人最多的印象不是辅佐皇帝的才能,而是“神算子”。刘伯温比起诸葛亮更是神话般的存在,因为刘伯温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近,他的预言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甚至指导过老蒋,也预言过国家未来的趋势,而且句句应验。诸葛亮作为年代

  • 左顺门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呢?当初死过多少人?(左顺门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左顺门案

    明朝中期曾经因为朱厚照的离世而差点没了皇帝,朱厚照一生放荡不羁随心所欲,最后却英年早逝,他的离世还给在座的大臣们留下了一个千古难题,因为朱厚照一生放荡到死的时候竟没留下一个孩子,最终大臣们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璁。朱厚璁是一位机灵的皇帝,他不喜欢听大臣的话,更不喜欢任何事都接受大臣的安排,即

  • 王竑制造明朝血案“左顺门事件”,成威震边疆的铁血儒将(左顺门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左顺门,左顺门案

    1,迅速蹿红的愤怒青年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惨案。这是一场任性皇帝(明英宗)受权阉(王振)撺掇,御驾亲征被打得全军覆没的惨祸:明英宗朱祁镇沦为俘虏,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北京城乱作一团。伴随这场惨案发生,迅速在北京城里蹿红的,却还

  • 嘉靖帝打了范鏓一顿板子,百年后被他子孙带兵杀进皇宫(左顺门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范鏓,左顺门案

    1524年,即嘉靖三年,明朝发生了前所未闻的怪事:100多名文武官员,在皇宫左顺门前排队等着打板子。随着一声声响亮的板子声音,鲜血横飞,呻吟声不绝于耳。板子打完,共计16名大臣丧命。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廷杖事件。下令廷杖之人,自然是当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即我们熟悉的嘉靖帝。嘉靖帝为什么要打大臣屁股呢?

  • 揭秘日本五一五政变,谋杀推动“改革”(五·一五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日本,五一五政变,五·一五事件

    最终,法院以“爱国忧国之至情,有可鉴赏之处”为由,判处主犯三上卓15年监禁,其他人等只轻判了10年及以下徒刑。一帮军人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刺杀国家领导人,本属大逆不道的死罪,但只要高喊爱国,便是“政治正确”,可供“鉴赏”。“摧毁一切现存的丑恶制度!伟大的建设之前都需要彻底的破坏!”这句话并非来自中国人熟

  • 日本五一五政变(五·一五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日本,五·一五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1932年5月15日,日本海军少壮派法西斯军官发动武装政变,称“五·一五”事件。1930年前后,日本经济危机日趋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军部与民间法西斯相互勾结,标榜改造国家并以恐怖手段加速法西斯化。1932年2月海军法西斯军人古贺清志、中村义雄与桔孝三郎为首的爱乡塾等民间法西斯组织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