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你以为古代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一夫多妻制)

你以为古代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一夫多妻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22 更新时间:2023/12/7 10:46:21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大错特错。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经,妾制是权变。”

妾的地位到底如?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阳数奇,阴数偶也。乃太和之气到也。……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更多文章

  • 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为何仍没有太多光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一夫多妻制

    中国现代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在这种制度之下,仍旧还有不少光棍,比如小编就是光棍(心疼三分钟),据说将来可能还会产生更多光棍,但反过来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又实行一夫多妻制度,为什么古代都没有那么多光棍呢?网络配图 一般我们所说的光棍,都是指男性,其实任何年代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是一致的,尽管当时

  • 古代一夫多妻制度下 女人要掌握哪些生存技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制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那个时候,达官贵人基本上都会娶很多的老婆。其中正妻一个,其余的都为小妾(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情妇吧)。如西施、貂蝉、赵姬、杨玉环、蔡文姬、李师师、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这是历史上十大著名的情妇了吧,她们大都卷入了到了政治漩涡中,尽管风光过,但是

  • 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别都负责什么呢?他们有什么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而之前是三公九卿制,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中书省,主要负责诏令的起草,门下省,与中书省共同讨论政务,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且对诏令有封驳的

  •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先了解一下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隋文帝,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

  • “三省六部”之中的“六部”是怎么来的?(三省六部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省六部,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六部,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

  • 揭秘: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是如何一个机构?(三省六部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

  • 诸吕之乱的真相是什么 诸吕之乱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期,是刘氏为了保全刘汉政权对吕氏发动的一场斗争。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是刘氏和支持者们以吕氏叛乱为借口,发动对吕氏的政变,史称“诸吕之乱”。那么诸吕之乱背景是什么呢?陈平剧照诸吕之乱背景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在长乐宫,同一年他的儿子刘盈即位,成为汉惠帝。刘盈登基的时

  • 西汉诸吕之乱始末,是如何平定这个政乱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汉,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是中国西汉初期,在朝的吕氏一党所谓的扰乱朝政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众大臣带兵反攻的一系列事件。其真实本质是刘姓宗室及其支持者,借口吕氏作乱所发动的针对吕氏的政变行为。史称“诸吕之乱”。诸吕之乱的结束实际上迎来了后来西汉的文景之治这一稳定时期。而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诸吕之乱背景可

  • 揭秘:汉初时期的诸吕之乱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是中国西汉初期,在朝的吕氏一党所谓的扰乱朝政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众大臣带兵反攻的一系列事件。其真实本质是刘姓宗室及其支持者,借口吕氏作乱所发动的针对吕氏的政变行为。史称“诸吕之乱”。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汉惠帝。刘盈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刘盈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

  • 明朝“宁王之乱”是怎么一回事?最后又是被谁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宸濠,宁王之乱

    历代封建王朝的皇族之间都有许多因为争夺皇权而引发的骨肉相残、父子相争之悲剧,明代也不例外。明代最著名的皇族反叛事件,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抢来皇位。到明代武宗年间,实际上也有一场声势浩大的皇族反叛,但最终归于失败。下面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内乱。“宁王之乱”的“主角”朱宸濠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