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顺治时期咒水之难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顺治时期咒水之难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97 更新时间:2023/12/27 4:18:15

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661年8月12日,历史上有名的“咒水之难”在这天发生。那么咒水之难是什么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什么影响,牵连的人有哪些,最终怎么结局的?

永历帝画像

明朝快覆灭时,南明永历帝听从大臣的建议逃到缅甸境内。缅甸国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带去口信,让永历帝明日一早过河,和缅甸国王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这就是一场鸿门宴,有去无回。但是毕竟寄人篱下,又不能不去,只好派了两位大臣和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第二天上午,马吉翔一行人刚到缅军驻地塔下,就被三千缅军团团包围。沐天波见有变故,立即持刀进行反抗,但是毕竟人少,最终大小官员42人全部被杀。朱由榔听说变故后,立马准备逃走,当缅军赶到朱由榔住处时,朱由榔随从一行300余人被追杀。

明朝覆灭是历史注定的,朱由榔再挣扎也没用,缅甸国王应该也是看出永历帝朱由榔的死期将到了,面对强大的清兵,缅甸国王如果能把朱由榔杀掉并献给清朝,想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永历帝朱由榔逃到缅甸后,积累下的财产日益减少,而面对缅甸国王的各种要求都无力反抗。在日益强盛的清朝的紧逼下,名存实亡的明朝覆灭是早晚的事,是历史的必然。

咒水之难是什么事件,总结来说就是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事件。

咒水之难的背景

咒水之难说得是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后被缅甸国王要求饮咒水,共同缔结盟约的事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咒水之难”,那么咒水之难的背景是什么呢?

1646年末,桂王朱由榔靠自己的努力在广东称了帝,以永历为年号,建立了南明永历朝。但是建朝还没多久,清兵就打过来了,无力无奈之下朱由榔只能放弃广东,辗转到贵州、广西和云南。1958年,永历帝再次在云南建都,但是好景不长,清兵又打过来了。在清兵的步步紧逼之下,永历帝朱由榔已经无力反抗,为了保全性命,听从大臣的建议,暂时到缅甸去避一避,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曾想在缅甸也没有好日子。

清王朝当时刚刚建立,为了清除这些明朝的余孽,清王朝多次给缅甸方施压,要他们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和沐天波等人。面对清兵的咄咄逼人,缅甸方压力山大,而且当时缅甸自己内部也发生政变,老国王莾达被杀,新国王登基后,更是和清兵合作,永历帝的处境更是艰难。永历帝在得知缅甸王要他喝咒水结盟,就觉得缅甸国王没安好心,所以派大臣去到缅甸的驻地,果不其然,派去的大臣都被杀害,随后永历帝也被追杀。

咒水之难的背景是永历帝的节节败退,清兵的步步紧逼,一方面明朝覆灭,一方面清朝兴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咒水之难得以发生。

咒水之难地点

咒水之难讲得是缅甸国王让逃到缅甸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过河到缅甸的驻地和国王一起喝下咒水共同缔结盟约的大事件。咒水之难地点发生在和中国云南、西藏接界的缅甸。

咒水之难发生地点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135个民族,但是最主要的是八大名族。各个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装,就像中国56个名族,各个名族的服饰也不一样。同处于缅甸区域文化内的八大民族,在文化上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缅甸是一个传统文化很看重的国家,在仰光,你能看到超过80%的人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他们特有的纱笼,并且叫法也有所不同,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在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三部天上人间中,紫薇为寻找尔康来到缅甸,为了混入当地不被发现,他们一行人都换上了当地的服装,是最直接的展现缅甸服饰的电视剧。由于缅甸靠近热带,那里的人都不爱穿袜子,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在缅甸还有很多奇怪的禁忌,比如说在中国有男左女右的说法,但是他们却是男右女左,并且把右边看得比左边贵重。还有妻子枕着丈夫的手臂,这在夫妻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在缅甸,女子是不能枕着丈夫的胳膊睡觉的,因为会让丈夫失去“神力”。还有诸如不能摸他们的头,即使是小孩子也不能。走路不能勾肩搭背,接长辈递过来的东西不能用左手等。

咒水之难地点——缅甸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传统文化,多民族的,神秘又奇特的地方。

咒水之难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赋予他们巡查和缉捕的权利,主要负责侦查、逮捕、询问等活动。咒水之难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事件,咒水之难锦衣卫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为什么总是将二者放在一起?

咒水之难,讲得是明朝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兵的一步步紧逼之下,逃到缅甸为以后打回去做准备。有一天缅甸的国王莾达叫人传话说,让永历帝第二天过河,和缅甸国王喝下咒水,共同缔结盟约。接到这样的传话,永历帝和一干大臣都慌了,都看出这是一个鸿门宴,但是现在寄人篱下,一动一静都受人牵制,是万万不能不去的。无奈之下,就派了几位大臣和士兵去,事实证明果然是鸿门宴,派去的大臣全死在缅甸士兵的刀下。

锦衣卫作为一个军事机构,直属于皇帝,他们只听从皇帝的命令。能当上锦衣卫必须要经过层层筛选,通过一项项残酷的训练,最终存活下来的才有资格当锦衣卫。很多导演将锦衣卫从历史中挑选出来,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许多多关于锦衣卫的电视剧、电影,颇受大众喜爱。

当咒水之难发生,永历帝也在缅甸遭受追杀时,这时的明朝已经名存实亡了,那么直属于皇帝的锦衣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咒水之难锦衣卫二者是相关联的,在咒水之难发生的这一年,长达280年的锦衣卫被废除了。

标签: 咒水之难

更多文章

  • 咒水之难的背景介绍:明朝覆灭而清朝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咒水之难

    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661年8月12日,历史上有名的“咒水之难”在这天发生。那么咒水之难是什么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什么影响,牵连的人有哪些,最终怎么结局的?永历帝画像明朝快覆灭时,南明永历帝听从大臣的建议逃到缅甸境内。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带去口信,让永历帝明日一早

  • 咒水之难:南明皇帝朱由榔沦陷缅甸的悲剧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由榔,南明,缅甸,,咒水之难

    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学士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次日上午,马吉翔等人来到缅军驻地塔下,即被三千缅军团

  • 董仲舒《天人三策》讲的是什么?天人三策原文及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天人三策,汉武帝,黄老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 汉武帝是如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只因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武帝,董仲舒,天人三策

    自孔子创立以来,儒学就一直不受待见:孔子周游列国,虽受各国礼遇,却没有真正的施政机会;孟子的待遇跟孔子差不多,沿路还多了对儒家冷嘲热讽的法家、纵横家等诸士;到了秦朝,秦始皇笃信法家学说,不喜儒生,还焚书坑儒;西汉初年,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儒生辕固被投入野猪圈徒手搏猪,差点丧命,怎一个惨字了得。那为何

  •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天人三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董仲舒,新儒学,汉朝,天人三策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思想核心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 汉代儒学的疯狂扩展:两汉董仲舒学派和王充学派(天人三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董仲舒,王充,儒学,,天人三策

    西汉的董仲舒和王充反映了两汉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墨道法四家,最开始得宠的是法家,结果造成了秦朝速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最起码不能全用法家。墨家是肯定不能用,这个选举天子制度,哪朝也赞成。那就剩道家和儒

  •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天人三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天人三策

    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

  • 繁盛的楼兰古国是怎么消失?为何历史上都没有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楼兰,楼兰古国

    楼兰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城邦国家,在汉武帝时并入西汉版图。据历史文献记载,楼兰原是个很大的城市,城内人口众多,相当繁华。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站就是楼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是,时过不久,这座繁华的城市忽然消失了,从东晋到近代的1600余年中,史书上再也找不到它的名字,古楼兰哪里

  • 楼兰古国为什么神秘消失?历史学家语出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楼兰古国

    关于“楼兰”,很多人只是从电视剧或者是历史课本上听过这一名字,它自古都是不少人的向往地。就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有多提及。楼兰是古时的一个西域小国,它的国都叫做楼兰城,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史册中。在《史记》中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出玉;多葭苇

  •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究竟哪方面更接近历史真实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楼兰古国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着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网络配图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对于楼兰古国为何神秘消失,不同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