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租庸调制是什么样的税法?“租”“庸”“调”分别指的是什么?

租庸调制是什么样的税法?“租”“庸”“调”分别指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81 更新时间:2024/2/6 15:43:19

当代国人对纳税有一种莫名的抵触,说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国人自私的小农意识。事实求是的讲,这份抵触首先源于税率偏高。以最常见的增值税举例,当下增值税收为增值部分的17%(部分为13%,极少在13%以下)。孟子提出了一个理想税收标准:『耕者九一,国人什一供自赋』。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下税收并没有一个政治理想作为其背后的精神支柱。对比西方强调纳税人的权利义务观念可以不言自证。而从一千多年前唐德宗时期的租庸调制到两税制的改革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政治理想变迁的端倪。

【租】【庸】【调】分别指唐人需向朝廷履行的三样义务。唐人十八岁时,朝廷拨一顷土地给其耕种,到六十岁时交还朝廷,这期间每年向朝廷交两石粮食称之为【租】;二十岁时每年为朝廷劳动二十天称之为【庸】;同时每户每年向朝廷交绫、绢、缍各两仗称之【调】。按照当时的比例合算,税率大抵为四十税一,在历史上的确是鲜有的轻徭薄赋。同时朝廷各项收入列举分明,有丁即授田,有户则取调,避免出现横征暴敛。更重要的则是其背后的一种为民制产的精神。朝廷与农民呈现的是一种简单直接的雇佣关系,避免出现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佃农进而出卖自己的现象。在这种制度下唐朝迎来的开元盛世就不言而喻了。

然后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租庸调制顺利施行需要户籍制度作为保障,唐代户籍制度每年都需要核算一次账目,每三年需要重新核实人口。盛世下由于懒惰难免出现户籍的遗漏和错误,致使有些人成年了朝廷并没有发放土地,有些则是年老了继续收租,这种细小失误的累积则是盛世下衰运的表征。安史之乱后户籍被大量破坏,再想重建唐早期的户籍制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了。

于是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提出两税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简单说就是朝廷合算一年开支,以此为基础向农民在春秋两季收税。此时的税为钱而不是谷物,这就造成贫富地区的税收差异常常很大,而这种量出为入的政策与农业的客观规律并不相符。同时不以谷物为税收来源会导致朝廷的战略储备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租庸调制的那种『有丁则授田』『为民制产』的思想精神消失了,朝廷彻底放弃了分配土地的职责,这就导致了土地开始向少数人集中。

租庸调制中朝廷直接向农民征税,从而保证了朝廷的正常运转。而两税制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了地主的佃农,大量的收入在地方囤积,导致了朝廷的权力逐渐弱小,地方权力渐渐扩大,唐代后期的分崩离析就此开始。可以说,中国的盛世与衰世也是如此循环,转衰为盛的唯一方式就是用暴力重新分配土地,如若之后朝廷和制度腐化了就再来一次。这么看改朝换代就只是一场大规模的人事变动而已。

两税制施行之后,中国一直是这种量出为入的收税模式,之后的王安石张居正包括民国的经济改革均很难显著的成绩。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再到取消农业税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突破,而如何通过商业法律制度重新确立一种新的政治理想,来恢复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则是当前中国的一个大考验。

标签: 唐朝隋朝税法租庸调制

更多文章

  • 什么是“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为什么会被取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

  • 安南之役的结果怎样?对清朝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孙士毅在镇南关,收容逃回的官兵,不到清军总额的一半,大量的粮械火药丢失殆尽。从云南开化厅马白关出兵,侵入安南宣化镇的乌大经部,遭到农民起义军反击后,也仓慌逃回国内。安南之役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它没有实现清朝预期的战略目标“为黎氏复国,消灭阮氏集团。”安南之役败北,大批清朝将士殒命安南。乾隆皇帝令败将

  • 安南之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打了多长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孙士毅统兵出关,一路势如破竹,各守隘军队望风奔遁,阮惠惟扼三江之险,以拒清军。十一月十三日五鼓,清军抵达寿昌江北岸,阮军退守南岸。清军发起猛攻,乘筏直冲。浓雾弥漫,昏暗不辨敌我。阮军于雾中自相格杀。清军乘势全部渡江。十五日,清军进军至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宽阔

  • 安南之役的起因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安南,古称交趾,与中国云南、广西壤地相接,隔海与广东相望。自明英宗册封黎麟为安南国王后,虽其政局几经变化,但黎氏仍世代在安南为王,并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平定云南,安南国王黎维禔派遣使者慰劳清朝部队官兵。顺治十七年(1660年),安南国王黎维祺正式向清朝奉表投诚

  • 安南之役: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安南之役又称清平安南之战、清越战争,是指乾隆末年(1788年末-1789年初),中国清朝与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出镇南关,用兵安南,不到一个月,攻陷其国都黎城。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清军兵败而归,前后仅

  • 清缅战争结局如何?耗财耗力伤亡惨重却徒劳无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乾隆,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发生在清朝乾隆时期,当时清朝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而此时的缅甸也是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霸主,因为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的战役,最终的两国都没好哪去,双方共投入十几万的军队作战,最终清军在国力和军事上略胜一筹,缅甸愿意议和纳贡,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说实话

  • 清缅战争中南荒小夷击败大清朝足以见得清军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起因最早是因为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等边境地区进行频频挑衅,当时乾隆正集中全力平定准噶尔,并没有将他们的挑衅放在眼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他们,这使得缅甸变本加厉,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们的侵略行为空前频繁,清军开始反击,清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清缅战争时期乾隆画像缅甸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军

  • 清缅战争为什么清朝会输?清缅战争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爆发于乾隆三十年,历时七年,双方损失惨重,最后以双方握手言和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双方也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站在清朝的角度,清缅战争影响了乾隆的战绩,成为他“十全武功”中最受争议的一项,而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清缅战争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对整个东南亚局势的改变。在发动清缅战争之前,缅甸一直在与自己的死

  • 清缅战争:清朝的对外战争的又一败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

  • 博斯沃思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揭秘博斯沃思战役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博斯沃思战役,英格兰,约克王朝,兰开斯特王朝

    博斯沃思战役发生在公元1485年,是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之间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导致了约克王朝最后一任国王理查三世的死亡。是英国历史上重定乾坤的重要战役。亨利从什鲁斯伯里推进到斯塔福德,然后折向东南,经利奇菲尔德和塔姆沃思向阿瑟斯通推进。在利奇菲尔德和塔姆沃思,他收集了一些大炮,这些辎重影响了